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280

      鉴于之前两个故事,玛丽都想的特别美好,写起来改了无数设定,浪费了无数纸张。这次的创作初衷哪怕仅仅是个“至多两期完结短篇”,玛丽也不敢掉以轻心——毕竟一开始她就想写个简单一点的案件作为过渡,可要涉及到金融经济行业,那具体有多长……玛丽也不敢说。

    “你有灵感就好,”凯瑟琳长舒口气,“我担心好久了。”

    “我都不着急,”玛丽忍俊不禁,“你担心什么?”

    “怕你没思路呀。”

    凯瑟琳放心下来:“现在就不担心啦。”

    玛丽:“还是想想咱们该如何阅读完读者来信吧。”

    提及“正事”,凯瑟琳干劲十足——现在她甚至比玛丽还期待每个月的读者来信环节。身为作者阅读读者来信的心情,和身为读者阅读来信的心情自然不一样。玛丽希望看到的是读者们的反馈,而凯瑟琳却觉得,看其他人分析评论作品,猜测下文走向,给她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角度。

    不仅是感叹于有些读者能够猜准玛丽的想法,更是让她涨了不少见识。

    而幸好这次的读者来信不是太多。

    虽说这一期连载是《狂欢之王》开篇,但玛丽——或者说菲利普·路德远还没出名到开个新故事就引起无数人关注的地步。这才是第二部短片小说呢,因此新故事开端不如旧连载结尾的反馈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在阅读完几封信件后,玛丽就觉得,《狂欢之王》可能真的要从文中文外完全点题,引起一场热议了。

    原因并不在于小说本身,而在于玛丽选取的这个噱头,比她自己想象的还要有效。

    她低估了p.t.巴纳姆的影响力。

    怪不得霍尔主编会夸赞她“敢写”呢。这一期的读者来信,别的反馈基本没有,十有八九都是在以肯定的语气提出同一问题:这位马戏团团长普鲁托,就是巴纳姆本人啊!

    有些读者觉得这个开场还不错。刚开场就来了一个单独为菲利普·路德准备的马戏表演,场面描写的绘声绘色,选材和展现方式也不同于这个年代的马戏表演。玛丽的行文风格简洁明了,然而即便用的是白描手法,也有人觉得,要是能够亲眼看到这出马戏表演就好了。

    “既然菲利普·路德先生你去过这么多地方,”一位还在读大学的青年写道,“是否与巴纳姆先生相识?你们两个若是朋友我也不会惊讶,不如等《狂欢之王》完稿,请巴纳姆先生利用他的马戏团来排演一模一样的演出,我真的很想看看故事里的表演到底是什么模样。”

    ——倒也不是没可能。

    她没经过巴纳姆的同意就利用他做角色原型,不知道巴纳姆先生得知后会有什么想法。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玛丽觉得他是个历史人物,但现在身处维多利亚时代,巴纳姆本人还活着呢。

    既然他那么善于发现商机,要是知道了玛丽拿他当人物原型创作故事……她觉得,巴纳姆先生本人大概很乐于看到这种免费宣传,甚至可能真的如同这位年轻大学生所言,干脆拿着《狂欢之王》为自己造势,改编成真正的表演。

    仔细想来,玛丽竟然还挺期待的。

    好的言论基本差不多,而有些读者则觉得,选p.t.巴纳姆作为人物原型,简直是创造出“连环杀手”一词的菲利普·路德自降身价。

    其中一封信件,看字迹就是一位老先生。他的来信读起来异常愤慨,玛丽觉得要不是顾及体面,恐怕整张纸都需要用大写来表达自身想法了。

    老先生的看法很直接:这世界上有那么多黑暗待发掘,有那么多案件可描写,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一个哗众取宠的小丑作为原型来描写故事?在他看来,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甚至是直面“连环杀手”的罪恶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但《狂欢之王》就彻底沦为商业之作,和巴纳姆本人一样完全是取乐大众的故事了。

    “这位先生也太过分了,”凯瑟琳读了信件忍不住嘀咕道,“《狂欢之王》才刚开了个头呢,就已经笃定没有任何社会意义了?”

    “他说的也没错。”

    玛丽倒是一如既往的心态好:“要不是为了销售量,我也不会选择巴纳姆作为人物原型。还有人不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呢,我只是个刚开始没多久的作者,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都是正常现象。”

    “那也不能说的那么过分。”凯瑟琳闷闷不乐。

    “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