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
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 作者:肉书屋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践中学来的,尤其是关于药物炮制这个领域,缪希雍的记载可谓是个大全,后来,清代药物炮制的繁盛是有缪希雍的功劳的。
当然,在这十年的游历中,缪希雍也遇到了一些足以影响他一生的人。
紫柏大师就是一位。
【慈悲到底是什么】
在游历的过程中,缪希雍一边给人诊病,一边学习,倒是进步很快,但是,进步越快,他的心里的一些疑问就越多。
在路途上,他看到了百姓的贫困生活,看到了病痛中人们的痛苦,也看到了某些医生趁患者有病要挟钱财。
这个世界,人心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帮助人们解除痛苦呢?
一些问题,他在许孚远那里并没有完全获得答案,于是这些问题就沉积在心里,等待着获得解答的那天。
那一天,终于来到了。
现在,已经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缪希雍遇到紫柏大师的情景了,那就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吧。
那天,山间的小径清凉幽静,路边修长的竹林翠色欲滴。
缪希雍一路赶来,心中急切。
他此次来要见的,就是真可禅师,也就是后来的紫柏大师。
在禅房里,缪希雍终于得见这位高人。
其实,历史上记载紫柏大师是一个很怪的人,据说他十分生猛,如果来客的心不善良,话不投机,他甚至拿起大棒子要打人家(一棒之下,直欲顿断命根),您说这路和尚一般人谁敢去拜访啊?
但是,紫柏大师对缪希雍却十分客气。
因为,他感受到了缪希雍一颗善良的心。
缪希雍把自己心中的疑惑对紫柏大师讲了,紫柏听了以后,微微地笑了,他问了缪希雍一个问题:“你一定听说过唐代高僧玄奘的故事吧?”
缪希雍点点头:“是啊,听过。”
紫柏大师接着说:“玄奘法师的心中也是充满了疑惑啊,这个世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苦难呢?他也非常痛苦,那么,他到底怎么办了呢?他立刻启程,去天竺求取真经,他历尽千辛万苦,徒步翻越沙漠、雪山,凭借自己的信念,完成了此次取经,我们不论他翻译的佛经会造福多少人,我们只看他的取经的行动,这么大的愿力,就感动了无数的世人,激起了世人巨大的善心。”
缪希雍仔细地听着紫柏大师的话,沉思着。
紫柏大师:“这个世界的确有着很多的痛苦、丑陋,但是,我们如果一味悲叹世人可怜,然后不停地修行自己,并不算是慈悲,真正的慈悲,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世人,可能这个任务是很难完成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发大愿力,尽力去做,不要管别人怎样,你只管去做,相信总有一天会感化世人的,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慈悲啊。”
缪希雍的心中慢慢地明亮了起来,他不住地点着头。
紫柏大师又说:“你是一个医者,我是一个僧人,但是,希望我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一起发心,去尽力做这件事情吧!”
缪希雍双手合十,对着紫柏大师做出了自己的承诺:“禅师,我一定会尽一生之力,去做好一个医生,帮助世人!”
就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又聊了很久,他们的一颗普救众生的心,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从此,缪希雍对紫柏大师执弟子礼,尊敬有加。
后来,紫柏大师发大愿力,发起创刻方册大藏——《嘉兴藏》(佛教经典的总汇称之大藏)。
这部《嘉兴藏》可非同小可,它在佛教大藏经典中地位重要,除了收录宋元以来入藏的大小乘经论外,还收了一大批中国历代高僧的撰述,这些在其他历史资料中都很难见到。
《嘉兴藏》不仅仅是佛教大藏,它所含内容浩瀚宏富,是研究中国佛教史,也是研究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参考典籍。
紫柏大师其功德无量啊。
在这部典籍的刊印过程中,缪希雍是一个重要的赞助者。
文献记载:“誓愿资助者乃常熟缪希雍、金坛于玉立、丹阳贺学易、吴江周祗、沉演等。”
在许多年以后,由于阉党的陷害,紫柏大师没等《嘉兴藏》全部刊完,就被j臣抓进了监牢,在监牢里,紫柏大师知道阉党不会放过自己,就在沐浴以后,高诵佛号,端坐而化。这一年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
但是,他正直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敬业精神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人,他的弟子们在他圆寂后,继续着他的事业,在一百二十年后,直到清代初年,才终于完成了这部浩瀚的佛教经典。
紫柏大师被誉为明末四大高僧。
紫柏大师圆寂以后,缪希雍悲痛万分,曾亲自跑来,给紫柏大师下了葬。
虽然,在他们的一生中,因为要各自忙碌,这样畅谈的机会不多,但是,他们普救众生的心,却是始终相通的。
后来,缪希雍把这些慈悲精神融入了医生的道德修养中,在对医生提出的“祝医五则”的第一则中写道:“业作医师,为人司命,见诸苦恼,当兴悲悯,详检方书,精求药道,谛察深思,务期协中”,“戒之哉,宜惧不宜喜也!”
【童便也能治病吗】
讲两个缪希雍治病的故事吧,否则大家会以为他这些年光学习了,其实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有个姓于的患者,和缪希雍认识,他的父亲刚刚去世,刚办完丧事,自己就患了一种病,主要的症状是眼睛痛,眼珠子痛得如同要掉下来似的,同时胸肋和后背像有棒槌在敲打,还有昼夜咳嗽,也没法儿睡觉了,吃饭也吃不下去了。
这种浑身上下一起疼,同时还咳嗽的病证实在是让人痛不欲生,这位于同志觉得自己可能要熬不过去这关了(自分不起),就把亲友们找来,纷纷告别。但他很搞笑的是,先找来告别的竟然是我们的缪希雍同志(促仲淳诀别)。
缪希雍同志哪里见过这个?怎么着?还没来请我看病呢,就先把我请去告别?居然有这等事情?
不过那告别就告别吧,反正也正好去看看这位于同志到底是因为什么死的。
这样缪希雍就来到了于同志的家。
见到了于同志,了解了一下情况,听完了,又摸了一下脉,然后笑了:“你这哪里会死啊,还告别呢,我来给你开个方子吧!”
于同志一听,不用死了,当然喜出望外,家里人听了也特高兴,于是就拿来了纸和笔。
缪希雍一摆手:“不用纸笔!”
“啊?”大家都很奇怪,不用纸笔怎么开方子啊?
缪希雍一笑,告诉于同志:“你就把隔壁那个三岁的小男孩抱到家里来,每天用碗接他的n,喝下去,每天三大碗,连喝七天!”
然后还嘱咐呢:“要趁热喝啊,凉了喝下去就不好了!”
“啊?!”于家上下听了差点没都从椅子上跌下去。
“我们没听错吧?喝小孩子的n?”
于同志也不吭声了,低头在那里赶紧反思:我没在哪里得罪这位缪希雍老大吧?我都到要死的份儿上了,还拿我开心?
缪希雍见大家显得很不开心的样子,就严肃了起来,对他们说:“你们几时见到过我缪希雍拿人生命开玩笑?请放心,尽管服用,一定会见到好处的!”
于同志一想,也是啊,缪希雍是个四方闻名的侠义之士,爱惜人的生命胜过一切,不至于拿我开涮吧?
这才放下心来,当晚,就把隔壁家的小孩子给借来了。
隔壁这户人家也挺纳闷的,您别不是借错了吧,我们家还有一头能挤奶的牛,您都不借,却要借我们家孩子挤n?您敢保证您没听错?
这个三岁的孩子更奇怪了,哪里受过这个待遇啊?自己一撒n,就能看见一位叔叔立马在旁边毕恭毕敬地拿碗接着,然后,一扬脖,咕咚几口,全给喝了。
小孩心想:这家人怎么这个毛病啊?要是你们喜欢,我们家我爸爸、妈妈都会撒n,也给你们借来?
就在大家胡思乱想这功夫,这位于同志可就发现问题了,原来,喝了这个童便以后,自己大便的时候就开始泻下淤黑的血了。
喝了七天的童便,下了七天的黑血。(七日下黑血无数)
然后缪希雍来了,就问这位于同志:“怎么样,身上还痛吗?”
于同志一体会,咦?真的不痛了!
但是,还在咳嗽。缪希雍诊了脉,说,咳嗽需要慢慢调理,你不要着急。
于是就开了方子:天冬、麦冬、贝母、苏子、橘红、白芍药、鳖甲、青蒿子、桑白皮、五味子、百部、枇杷叶,熬好后兑入竹沥和童便(看来隔壁的小孩还要继续借用)。
喝了几天,咳嗽却没有见好,家里人开始有些怀疑,尤其是于同志的母亲和弟弟,都怀疑于同志是身体虚,需要补补,就催促在药里加入人参、黄芪等补药。
缪希雍听了,坚决反对,说:“哪里虚啊,不虚,千万不要补啊。”
可家里这二位死活不信,非要补不可,于是就偷偷地在药里自己加入了黄芪二钱,结果这位于同志当天晚上就感到了胸闷,发热,睡不着觉。
这下服了,这两位不敢再随便乱动了,于是就安心按照缪希雍的方子服用下去。
这个病看来确实很顽固,等到了一个月的时候,才完全好利索。
病好了后,大家都很好奇,觉得喝小孩子的n很有创意,连忙请教缪希雍其中的奥秘。
缪希雍笑着说:“这个童便,它性味咸寒,滋y降火,能除骨蒸,解劳乏,用来治疗肺热咳嗽,那效果是最好的了,而且还能消除瘀血,化瘀生新,大家可不要小看了啊。我们的于兄,他的病其实不是虚,而是由于父亲去世,太悲伤了,而且又加上了些恼怒的事情,所以是肝经和肺经有火,这里加上童便,正好把火给泻了,就增加了用药的效果。”
噢!原来如此,大家听了恍然大悟,尤其是隔壁的那位家长,听了以后,望着自己的儿子,眼睛逐渐亮了起来。
其实,中医使用童便来做为药物已经有很久的时间了,在古代擅长使用童便的还有一位医家,那就是明朝的一位太医薛立斋。
就在缪希雍这次使用童便的若干年前(具体时间是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那时候缪希雍还没有出生),我们的薛立斋也还没有当上太医院的院长,那时他出差去外地,结果遇到了车祸(古代就有交通肇事了),薛立斋被重车给压了一下,估计是受了内伤,昏迷了很久,醒来以后,立刻就让人找到童便,喝了一碗,结果是立即“胸宽气利”,活了过来。
大家都以为薛立斋是温补的高手,其实薛立斋还是外科大家,在他治疗外伤病的时候,使用到童便的地方还真特别的多,关于这个,等讲到薛立斋的故事时我会再详细地聊聊。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缪希雍吧,一转眼,又来了位患者请他看病。
这位姓钱,叫钱晋吾,他患的是什么病呢?是腰痛。
腰痛这个病简直是太多了,在临床中我们天天都可以见到,引起腰痛的原因也非常的多。
那么,这位钱晋吾先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缪希雍来到他们家,一诊断,是因为气郁,同时过去受过伤,有瘀血停滞在腰间,所以才疼痛。(各位注意,这个瘀血腰痛的诊断要点是:痛在一个地方,不会来回窜动着痛,一般在夜里会明显些,疼痛的感觉比较尖锐)
于是缪希雍就给开了方子:牛膝、紫苏梗、五加皮、橘红、香附(这里标注香附要用童便炒一下,研成细末)、续断。
然后,又特别照顾了钱先生一下,告诉他,在饥饿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要服用童便一大杯。
看来这位钱先生也要挨家挨户地去借小孩了。
这里缪希雍为什么要用童便,我不说大家也明白了,为的是要化瘀血啊。
那么,治疗效果怎么样呢?这个童便到底白喝了没有呢?
结果是:两付药以后,这个腰痛就痊愈了。
看来缪希雍还真是善用童便的人啊。
【井底泥是什么】
顺便提一句,前面治疗的于同志叫于中甫,往他的药里偷着下黄芪的弟弟叫于润甫,这二位和缪希雍的关系都不错,尤其是这位弟弟于润甫,据说特别擅长酿酒,在当时很有名,可是根据文献记载,他的酿酒却是向缪希雍学的,看来缪希雍这些年行走江湖,学习的东西不止是医术,居然连酿酒都会了,他把一种叫五加皮酒的酿造方法教给了于润甫,结果这个酒一炮打响,销路非常的好,味道也确实独特,当时人颂“为南酒之冠”。
后来,这位于润甫的妻子怀孕期间患了外感伤寒,也是缪希雍给治疗的。
那个时候,于润甫的妻子怀孕已经九个月了,却患了伤寒阳明证,当时的症状是头疼,身上发高烧,非常的口渴,舌苔是黑色的,并且形成了芒刺(可见缪希雍已经非常善于观察舌象了)。
当时大家都急坏了,这搁一般人都受不了,何况肚子里还有个孩子呢?
缪希雍来了,一看,的确是很危急了,赶快吩咐于润甫同志,让他到井里去掏井底的泥,掏上来以后拿泥敷在患者的肚脐上,干了以后再换新的敷。
啊?这个于润甫也晕了,您让我哥哥去接小孩子的n,让我到井底掏泥,我们家招你惹你了?
但看缪希雍一脸严肃的样子,也不像开玩笑啊,于是只好执行。
缪希雍同时开了方子,因为是阳明证,就开的是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伤寒论》中方子,用来治疗热病气y两伤之证)。
在这个竹叶石膏汤中,重要的一味药就是生石膏,是清透气分之热的,缪希雍是擅长用石膏的高手,各位注意了,后世的许多应用石膏的经验都是从他这里来的,在这个医案里,他使用石膏的分量是多少呢?
在治疗的一昼夜内,使用了十五两五钱的石膏!
我们的于润甫同志吓得已经都快说不出话来了,心想您下手轻点儿啊,这位肚子里还有个孩子呢。
但是,再看看缪希雍的样子,完全是有把握的样子,于是只好挺着,看缪希雍怎么治疗。
一般情况,使用一二两的石膏就已经是很大的量了,而十五两五钱,如果不是有胆有识的话,是断然不敢使用的,这种使用方法,在古今医案中堪称一绝啊。
结果是,患者的病很快就好了。
六天以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小宝宝。母亲和宝宝俱无恙。
估计您该问了,这石膏是我们中医里常用的药物,这个井底挖的泥是干吗使的呢?别不是又故意折腾这位于老弟吧?
原来,这也是一味中药,就叫“井底泥”,中医认为,这个井底泥禀地中至y之气,味甘而性大寒,一般烧伤烫伤用它敷上,可以清热,如果是孕妇患了热病,那么把井底泥敷在心口那里,敷在肚脐和丹田那儿,可以保护胎儿不受热邪的侵犯,不会因为发烧而伤了胎儿。
当然,现在这味药基本不用了,因为城里已经都自来水了,没处挖这个东西了。
【遇见一个叫王肯堂的人】
缪希雍是个侠士般的人物,这种人义肝侠胆,当时的人说他是:如果听说谁有危急病痛,那是毫不犹豫地承诺,“七尺可捐,千里必赴”。所以朋友也特别的多。
在这次游历中,缪希雍还遇到了一个朋友,那就是,明代著名医学家王肯堂。
这位王肯堂到底是什么人呢?原来,要提起此人,那在中医历史上也是位响当当的人物。
顺便介绍一下这位王肯堂吧:他出生于官宦人家,起初并不是医生,小时候因为母亲有病,才开始攻读医书,后来妹妹曾经病危,就是他自己给治好的,但是家里仍然让他去博取功名,他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后来做了翰林院检讨,由于上书抗倭寇事,不知道怎么的得罪了上面(那阵儿上边乱着呢),被降了职,于是一想,嗨,不跟你们混了,还是回家舒服啊,于是称病还乡,开始为人治病,后来他写下了著名的医书《证治准绳》,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可见,这位王肯堂也是个高人啊。
他们相见的那一年是万历七年(1579),彼时缪希雍三十三岁,王肯堂三十岁。
两人都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相见的地点是在白下(今天的南京)。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详细地记载了两个人的见面过程。
一个是白面书生,一个是电目戟髯的侠客般的人物。
但是,两个却一见如故。
因为像这种人,只要聊上几句,便会知道对方的学问功底,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立刻可以感受到对方那颗普救众生的心。
这种心里的共鸣,立刻使他们抛除了一切,迅速地订为知己。
从此,两个人成为了一生的朋友,造就了中医历史上一段朋友的佳话。
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给大家聊聊。
在两人畅谈医药的时候,王肯堂就注意到这缪希雍有一个习惯,什么习惯呢?就是有事儿没事儿的,总是从袖子里拿出一个东西,放进嘴里咀嚼(见袖中出弹丸咀嚼),王肯堂就奇怪了,这位老兄偷着吃的是什么好东西啊?这么神秘?
一开始还忍着,不好意思问,甭搞得自己挺嘴馋似的,后来架不住缪希雍总是在吃,就实在忍不住了,于是就开口问:“缪兄,你那是什么好东西啊?”
各位此处注意了,我们大家也都很好奇吧,这位缪希雍到底都在怎么保养自己呢?原来他是一身子骨挺弱的孩子啊,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大侠般硕壮的人物了,说话声音大得连墙壁都要震坏了,甭问,中气很足啊,那他到底是吃什么把身体弄得这么好的呢?
正好,王肯堂同志替我们问了,我们听听缪希雍是怎么回答的吧。
缪希雍说:“这是我在游历中得到的一个秘方啊,叫资生丸(这药现在药店有卖的,有叫资生丸的,也有叫补益资生丸的),是调理脾胃的,在饥饿中的人,服用了它就会感觉不饥饿了,吃饱了的人,服用了它,就会很快地消食啊。”(估计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双向调节的作用)
然后,缪希雍一点也没犹豫,立刻把这个方子写了下来,送给了王肯堂。
一般人,有个秘方什么的都是藏枕头底下,谁也不告诉,但是到了缪希雍和王肯堂这个层次上,人家一点都不保守,有什么心得都主动告诉对方。
王肯堂拿来这个方子一看,不禁拍案称奇,好方子啊!于是就收了起来。
然后,缪希雍还送给了王肯堂一些资生丸。
但是,此时王肯堂虽然觉得这是个好方子,但却没有相信它有那么大的功效,也就是说,很怀疑它能够有那么好的消食效果。(颇不信其消食之力)
终于有一天,试验药效的时刻来到了,那天,朋友找王肯堂饮酒,王肯堂多吃了点,酒足饭饱以后,问题却来了,他不敢睡觉了,因为古代医家都比较懂得养生,吃得太饱后立刻睡觉,是很伤脾的(这个各位注意了,现在很多人这么干),怎么办呢?嘿,这不正好试验一下这个资生丸的功效吗?
于是,王肯堂同志就本着负责任的精神,亲身体验了一下资生丸的功效,服用了两丸。
结果,还真没想到,消食效果非常好,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点积滞的感觉都没有。
于是王肯堂对此方特别的信服(始信此方之神也),并把这个方子作为父亲晚年的保健用药。
王肯堂的父亲由于年龄大了,“年高脾弱,食少痰多”,后来晚年的保养,基本上就靠着这个资生丸呢。(余龄葆摄,全赖此方)
顺便提一句,王肯堂的父亲活到了九十多岁,这在古代是十分罕见的,可见此方的功力。
而王肯堂,也很快就让缪希雍见识到了他的实力。
原因是,缪希雍自己有一次也病了。
您该奇怪了,手段这么高强的一个医生,自己也有病啊?
瞧您说的,医生也是人啊,是人哪有不得病的呢?
有句古话说的好,叫:医不自治。意思是说医生自己有病的时候,自己治疗的效果不好。
其实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医生在给自己看病的时候,通常考虑的因素会很多,会把自己的诊断思路给搞乱,有时候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个时候缪希雍就是这样,他此时的症状是身上发热不已,他把它当作外感来治疗,服用了辛凉解表之药,但是没有效果,反而使病情“沉困之极,殆将不支”。
怎么办?不能自己开药了,在附近自己能够相信的医生里,只有王肯堂了,于是就把王肯堂给请来了。
王肯堂一诊断,嗨,缪兄你搞错了,这不是外感,这是瘀血啊!
看来这位王肯堂同志也有自己独特的诊断方法啊。
于是,开了治疗蓄血的药物,等药煎好了,端到缪希雍的面前,缪希雍一闻这个药味,大声叹道:“一何香也!”
于是一饮而尽,当天,热就退了,第二天,泻下了许多黑色的大便,然后病就好了。
王肯堂兄弟果然有独到的地方啊!
从此,两人更加互相敬重,经常在一起切磋,还一起治疗了一些患者。
【双雄联手】
其中一个医案就还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喝童便的于中甫同志,他的大儿子病了(这家人认识缪希雍真是太幸福了,一家人的病全都给包治了),什么病呢?是出了水痘,同时兼血热与气虚,先服用了解毒药,服用以后毒气下泻,开始泻肚子,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危急的症状,那就是水痘开始瘪了,这叫内陷,中医认为是正气不支了。
怎么办?小孩子禁不住这么泻啊,于是请来了缪希雍,缪希雍一看,就用了一点点的鸦片(用了五厘,大家别害怕,现在不用鸦片了,都用罂粟壳了,也叫“米壳”),加上炒莲r五分,用米汤给送了下去,结果泄泻就立刻止住了。
这时,王肯堂也在旁边,就说,还要补气,于是接着用人参二两(量够大的)、黄芪三两、鹿茸三钱,煎服,服下去以后,元气就足了,再看水痘,“浆顿足”,然后,很快就痊愈了。
这个小孩子能够得到中医历史上两位大家的联手会诊,够有面子的啊,这在中医历史上都少见,一般都是单枪独斗来着。
另外一位如此有面子的人叫康孟修,是云间人(在现在的松江),这位康老兄患的病也很奇怪,是身上忽冷忽热,吃不下饭,已经很长时间了,病重得几乎要挺不住了。(久之,势甚危)
缪希雍听说以后,就跑去给人家诊病,我们的缪希雍诊病有个特点,就是喜欢主动上门,虽然现在看这是好事,那在当年确实不容易。
过去医疗界有句话,叫“医不叩门”,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太主动了,您自个儿跑到患者那里,冲患者说,我来给你治治吧,患者会觉得你特不靠谱,他绝对会拒绝你,然后凌晨跑到大医院去排大队挂号去。
这是患者通常有的一个心理,但是,缪希雍却不管这个,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缪希雍是经常听说谁病了,没等人家来请,就主动上门,而且,有时经常是大老远的跑去,给人看病,在许多医案里,这路途还通常不是一般的远。
话题说回来,就在缪希雍给康孟修诊断完了以后,却犯了难,为什么呢?因为他这诊断指征太少了。
平时我们要诊断,需要望闻问切,然后找出诊断的特异性指征,进行判断,可这位,除了忽冷忽热,其他的诊断指征却很少。
您别看缪希雍这个人长得像个豪侠似的,一定心粗,其实不是的,他在诊病的时候,当时的人评价他是:“其察脉审症,四顾踟蹰,又甚细、甚虚、甚小心”。
面对这个康孟修患者,缪希雍并没有马上开方子,而是回头静下心来仔细地思考,然后“遍检方书”,就是把家里的医书都给翻了个遍,反复地分析。
最后,自己分析还不够,还拉上了王肯堂,两个人一起分析,然后,一起定下了使用的方子:五饮丸。
这个五饮丸是《外台秘要》里的方子,成分是干姜、茯苓、白术,就三味药,是治疗因为长期喝冷饮或者喝茶导致的体内停饮之证,可见缪希雍把古书是翻了个遍。
缪希雍和王肯堂这二位高人一同出手,效果如何呢?
结果是:“立瘥”,就是立刻就痊愈了。
这位康孟修简直感觉太幸福了,这个恼人的病竟然一夕而去,而且,还是人家主动上门来给看的,对于如此与自己肝胆相照的人,还有什么说的呢,于是他就和缪希雍也成为了好朋友。
日后,他们的关系直如亲兄弟,而缪希雍的母亲也是在康孟修家里去世的,令人欷殻В馐呛笫拢颐墙酉吕丛倭摹?br /
【有一种朋友,可以生死相托】
要说我们缪希雍四处云游,寻访高人,提高医术,大家可能想他这十来年就没回家,一直在外面来着,其实不是,他在江南一带云游的时候,是经常回家看望母亲的,因为江南就那么大的地方,哪儿到哪儿都不远。
不用我说大家也看出来了,这十来年对缪希雍简直是太重要了,由于他为人豪爽,谦虚好学,结果广阔大地到处都是他的课堂,每天他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这些内容那可都不是我们在书本上能够学到的啊,这些知识在他那勤于思考的大脑中酝酿、激发,那可就无法估量其分量了。
在缪希雍将近四十岁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预想的成果,就准备结束游历的生活,就在这个时候,他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可能会让他遗憾终生。
事情是这样的,缪希雍这个人博学多才,大家不要以为他只是学习医学这些内容,实际上他在好多领域都有所建树,比如,他精通水利(他和清朝的徐灵胎估计特有共同语言),对如何兴修水利有些见解;他还精通堪舆(就是现在说的风水),堪舆界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葬经翼》就是我们的缪希雍写的;前面说了,他在酿酒方面还有点绝活儿,总之,这位缪希雍大侠是个多面手,总喜欢思考点问题,关心一下国计民生。
我发现过去的医生都有这个问题,按照我们的想法,您把自个儿的病瞧好了,就算是为人民多作贡献了,可这帮古代的医生似乎总是觉得这样还不够,总是想在本职工作之外,再折腾点儿什么事儿。
这不,我们的缪希雍没事儿的时候就想了,这每年北方的粮食都不够,都要从南方通过漕运运到北方,这船夫也要吃饭,等一路运到北方,这粮食可就消耗很多了(这是实际情况,每运一石粮食,需要消耗数石船夫的口粮),应该在北方也开垦水田,这样就可以解决大问题了,南方百姓的负担也不那么重了,这岂不是大大有利于国家?
您瞧瞧,他都想到粮食部、交通部的工作领域去了,这就好比我在这里看着病呢,突然就想到京广铁路那里需要改进,这的确是精力太旺盛了。
他不但这么想了,还查阅资料,认为这非常的合理,于是就写了份报告,这份报告就交给了一个叫徐贞明的官员。
这位徐贞明是谁呢?原来,他是隆庆五年进士(和那位赵用贤是同学),中了进士后,担任浙江山y县令,若干年后,他将成为倡导海河水利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水利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当时,缪希雍就把自己的看法和这位徐贞明聊了,徐贞明也特有责任感(其实这事儿皇上一点都不上心),认为这个想法合理。
恰巧,这位徐贞明同志工作努力,没多久就被提拔到了北京任工科给事中,他到了北京以后,详细地考察了北京周边的地理状况,他发现,北京周边驻军的军粮这样从南方运来,不但损失大,如果水路受阻,那么军粮供应就会中断,这样极其危险,应该在北京周边效仿南方,开垦水田,兴修水利,以保证粮食供给。
于是他就不断地上书给上面,后来,皇上就命令他和一些大臣一起进行实地勘测和考察。
这个时候,他想起了缪希雍,于是就给缪希雍来了信,说这是个为老百姓做事的大好机会,希望你能过来帮我。
缪希雍接到信以后,心里却开始矛盾了。
为什么呢?原来,缪希雍在这次回到家乡后,发现自己的母亲明显的衰老了,自己整天在外面给人家看病,其实自己的母亲也需要照顾啊。
于是,缪希雍就决定结束这长达十年的游历,守在母亲身边,照顾母亲,不再远离。
其实,人在青年的时期都是喜欢远行的,但是一到了中年就会发现,你能够和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光就只有那么几年。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缪希雍收到了徐贞明的邀请函。
怎么办呢?缪希雍很犹豫,自己有心去做这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可是,自己的母亲身体衰老了,也需要照顾啊。
就在这时,缪希雍的老母亲周氏看出了缪希雍的心思,一天,她把缪希雍叫到了面前。
她对缪希雍说:“儿子啊,你还记得你小时候,和游侠少年混在一起,为娘曾经教训过你什么吗?”
缪希雍回答:“记得啊,孩儿一辈子都记得,娘告诉我,要像父亲那样,一心为百姓做事。”
周氏:“是啊,现在在北京开垦田地,这是功在千秋的事情啊,有多少老百姓将会受益,你一定要去啊,为娘的身体不要紧,但是,如果你丧失了这次机会,却是为娘一辈子都会内疚的事啊。”
缪希雍:“这……”
周氏:“不要再犹豫了,为娘命你,即刻启程!”
周氏老太太早年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但是,她却深明大义,就是在这么大岁数上,还不忘记教育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母亲,实在是缪希雍的幸运啊。
就这样,缪希雍在母亲的叮嘱下,出发去了京城。
在离开前,他不放心自己的母亲一人生活,就把母亲托付给了自己的好朋友康孟修,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缪希雍和王肯堂一起给治病的那位。
康孟修此时已经是缪希雍的知心好友了,他对缪希雍保证:“缪兄,你的母亲住在我这里,我对自己的母亲有多孝顺,就一定对缪兄的母亲多孝顺,我只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请你放心吧!”
后来,他果然兑现了自己对朋友的承诺。
缪希雍感激地握着朋友的手,久久不能放开。
最后,他踏上了赴京之路。
在北京,他们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由于缪希雍精于考察地理山川(估计是看风水练的),他们绘制了大量京郊的山水地理图,然后在经过周密的设计后,开始开垦水田,兴修水利。他们夜不安寝,呕心沥血,在这种艰苦的努力下,不到半年,就在平谷、三河、密云、蓟州、遵化、丰润、玉田等地,开垦出水田近四万亩。
今天,北京周边的许多良田仍然是当初他们所开垦的。
然而,就在徐贞明缪希雍他们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皇帝却一道圣旨,废止了开垦。原来,他们的开垦政策是哪个百姓开垦,地就归谁,可朝中一班阉人、贵族在京郊占有大量闲地,如果都被开垦为水田,谁开垦归谁所有,他们的损失太大了。于是,他们一有机会,就在皇帝面前进谗言,皇帝当然也是个糊涂蛋(不知道脑袋是怎么长得),也觉得垦水田、兴水利之举不妥。于是众人的一腔爱国热血,终于被皇帝给彻底地浇凉了。
就在这个时候,缪希雍的家里也出事了。
原来,缪希雍的母亲在康孟修的家里住得好好的,却突然一不留神,患了痢疾,把老太太给泻的,真是太痛苦了。
康孟修夫妇也确实做到了对朋友的承诺,文献记载,他们对缪希雍的母亲,百般照顾,朝夕伺奉,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孟修夫妇百方周旋,晨夕供奉,如子媳)
但是,他们都不是医生啊,王肯堂此时也不在此地,请了些其他医生,都毫无效果。
在最后,周氏老太太把康孟修叫到面前,与孟修绝别曰:“吾儿虽北游,有公在,如吾子,吾目瞑矣!”
说完以后,老太太就去世了。
康孟修痛哭流涕,冲着北方跪下,心中祈求着朋友的原谅。
若干天以后,远在北京的缪希雍接到了康孟修的信,读了以后,知道母亲已经离开了自己,他没有想到,自己与母亲那天的对话竟然是最后一次了。
作为一个医生,一生救人无数,最后却连自己的母亲病了,都未能挽救,这是何等的痛心啊!
此时,缪希雍望着开垦了一半的田地,悲从中生。
向南方跪下,叩拜,然后放声大哭。
在经过长途奔波之后,缪希雍回到了家乡,见到了康孟修。
康孟修感到无比的自责,他给缪希雍跪下,说自己没有脸面再见朋友了。
缪希雍流着眼泪上前扶起康孟修,说:“我的好朋友,人生都有生老病死,你已经尽到一个挚友的职责了,我怎能怪你呢?!”
然后,缪希雍将母亲葬在了阳羡山中,距离自己的父亲和大老婆孙夫人的墓地几里地远的地方。然后,在旁边也给自己擗出了一个位置。
这一年,缪希雍已经四十岁了,在四十一年以后,这里将是他永远陪伴母亲的地方。
那位和缪希雍一起为北京开垦了四万亩良田的徐贞明先生,极度失望之余,愤然辞官归家,四年后,抑郁而死。
今天,北京周边水库密布,河道纵横,良田无数,粮食产量已经直超江南。
但是,我们无法忘记,那些质朴的先人,为了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曾经做过的努力。
【大展拳脚的时刻到了】
此时的缪希雍,已经是学验俱丰了,家乡的人闻听得他回到此地,就闻风前来求诊。缪希雍凭着自己过硬的学识,开始大展拳脚。
这不,患者开始来请了,有位叫杨纯父的人,他家的小孩子病了,什么症状呢?是身上寒热不已。先是请来其他的医生,这些医生一看,身上寒热,甭问啊,这是外感伤寒!
于是,用治疗外感病的药物开始解表,结果毫无效果。
恰巧这个时候,听说缪希雍回来了,就赶快给请了过来。
缪希雍诊断了以后,说:“这不是外感,这是体内受了伤啊。”(此必内伤)
“啊?!”大家都大吃一惊,这么小的一个孩子,会受什么内伤啊?难道,这个家里,出现了心怀叵测之人?!
杨纯父同志也很恼火,瞪起眼睛,问奶妈和仆人们:“怎么回事,孩子受过伤吗?”
大家一口咬定:没有啊?(并不知所以伤故)
这的确是个疑案,小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怎么回事儿呢?
大家转过头来,全都看着缪希雍,但是缪希雍还是一口断定,孩子肯定受过伤!
恰巧,就在这时,他们家背柴火的仆人正好从外面进来,听说此事,突然想起了什么,说:“我曾经看到过这个孩子爬院子里的竹子,竹子梢断了,他从上面跌坐到地上,难道是这样受的伤吗?”(囊见郎君攀竹梢为戏,梢折坠地,伤或坐此乎)
缪希雍忙让他给指出爬竹子的地方,一衡量高度,就肯定地说:“就是这样受的伤了,这么高掉下来,p股着地,一定是受了内伤。”
真相由此大白!
于是,开了活血导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