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 6 部分

      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 作者:肉书屋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朱丹溪回答说:您来自己分析一下什么是孝道吧,一种是让父母纵一时之快,有好吃的了往狠了吃,见天儿的红焖r溜肥肠烤全鹅外加麻辣烫香辣锅,父母是痛快了,回头血压上升脑溢血住院开刀去了(当然,朱丹溪没说脑溢血开刀的事,是我替他老人家发挥的,他的原话是“积久必为灾害”);另一种方法是让父母平淡饮食,也没吃着什么好的,虽然嘴上亏点,但人家也没什么病,这两种情况比,您认为哪个是孝道呢?

    朱老爷子接着补充:“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况施予尊者哉”,在生活中,也就是饮食,是可以用来养生的,可是如果用养生的东西转而变成害人的东西,恐怕不是君子所说的孝吧。

    然后朱先生举了自己奉养母亲的例子,朱先生对母亲的感情很深,他就是因为母亲有病才立志学医的,其对母亲的奉养也堪称典范。

    他说母亲以前有点痰饮,由于恪守饮食清淡,过了七十岁后,居然没有了。

    后来因为有一次大便燥结,就用了些牛奶和猪油混在粥里喝,当时虽然大便滑利了,但是终究是腻了些,第二年夏天,“郁为黏痰,发为肋疮,连日作楚,寐兴陨获,为之子者,置身无地”。后来调了点药,才算平安度过了。

    这点估计西医不理解了,今年吃腻了,怎么明年生疮还和它有关系啊?这哪跟哪啊?您还别说,中医就是这么认为的,有的时候几年前出现的问题,几年后发病了,按现在的症状开方怎么也不好,询问到原因后,针对几年前那个病因开方,这病就立刻好了。这就是中医,认为时间的前后,身体的上下、内外都是一个整体,是联系紧密的。

    在临床上我就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几年前的病因了,针对它开方居然解决了问题,连我都觉得不可思议。

    可见我们对人体了解得还太少了。

    那么现在养老的问题还像朱丹溪时代那样吗?

    我觉得情况更严重些。

    因为现在的食物丰富程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想吃广州的烧鹅随时有,想吃北京的烤鸭也随时有,想吃东北的猪r炖粉条也随时有,这在古代难以想象,现在什么鳄鱼r袋鼠r鸵鸟r都有卖的,新疆的烤羊r的香味整天在街上飘荡,没点毅力还真抵抗不住诱惑。

    以前的油水是很少的,有点猪油都是省着用的,但是现在我看炒个j蛋都要用掉一大调羹的色拉油。

    所以现代的饮食以油脂过剩为特点。

    别听有的父母说,我整天吃素啊,其实她炒青菜的时候放的油比谁都多。

    住在我隔壁的是个台湾来学中医的同学,人长得胖胖的,但有一天我看他的回乡通行证的时候吓了一跳,照片上以前的他瘦小帅气,就跟以前的小虎队成员似的,我不知道海关的人员是怎么把他放行的,差距也太大了!

    我问他,怎么胖成这样?他说,在台湾家里吃饭的时候青菜都是水煮的,到大陆食堂连茄子都过油,结果很快就吃成这样了。

    住在我隔壁单元的还有一个学妹也是台湾人,人苗条瘦小,正在跟随我们的伤寒大师学习,深得其妙,但有一天她告诉我刚来大陆的时候也吃成了一百多斤的大胖子,我大吃一惊,看她瘦小的身躯怎么可能?忙问她怎么又变瘦了?她说,很简单,就不吃食堂了,在租的房子里自己做菜,水煮,少放油。

    情况汇报完毕,就是这样的,不要听您的父母说,我们已经整天吃素了,为什么上医院血脂等各项指标还是高?

    其实他们吃了大量的油腻食物。

    吃点r倒是没有问题的,不用那么坚持吃素,但是油要控制,用点橄榄油山茶油的,拌在菜里,最好不要煎炒熘炸。

    还有的是平时素的,等到孩子回来了,涮羊r去,来一顿狠的,还不如那平时就吃点r的呢,您身体适应不了啊。

    我国广西有个地区叫巴马,距离百色不远,目前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第一长寿的地区,每个村都有很多百岁老人,我一直想把这个地区的长寿现象当作个课题研究一下。

    除了环境好之外,这个地区的特点是人很少吃r,基本是过年的时候才杀猪,一种特殊品种的叫做香猪,平时能够从江里捞点鱼吃,主要吃的就是山茶油和火麻仁油,熬青菜,主食是玉米粥和地瓜。每天两顿饭。

    这使得他们百岁老人的比率超过日本的冲绳、前苏联的高加索而排在世界的第一位。

    可见,朱丹溪老先生的养老理论是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佐证的。

    大家自己反思,在对待父母的饮食方面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没有,记录下来,因为再过三四十年,我们自己就该成老人了。

    三、缪希雍

    【引子】

    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天夜里。

    杭州督学陈赤石的府上。

    所有的人都面露愁容,整个宅子里悄无声息,令人感到分外压抑。

    偶尔传出的痛苦的呻吟声显得格外的凄厉。

    陈赤石督学患滞下已经好多天了。

    什么是滞下?滞下就是患了痢疾以后,那种腹中绞痛,想大便却便不出来的症状。

    而且,这位督学的病一定很重。否则,不会便出来的都是脓血。(遂滞下纯血)

    那么,没有请医生吗?

    当然是请过了,杭州城里最负盛名的五代世医王家王老爷子已经来瞧过了,但是,服了药后却没有效果,剩下的医生当然更不行了。(医皆难之)

    天哪,这样泻下去,这个人可就要支持不住了。

    现在,大家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

    但是,这个人此时却不在杭州,据说,他正在苏州一带。(得之吴门)

    三天前已经派家人赶去苏州请这位先生了。

    那么,他能赶来吗?

    这是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午夜时分,宅门外突然响起了急促的马蹄声,然后是马的嘶鸣。

    所有昏昏欲睡的人立刻瞪大了眼睛,难道是他真的来了?

    然后,一阵纷乱的脚步由远而进。

    有认识的人纷纷小声议论着:来了!来了!

    只见,一个人随着仆人昂首而来。

    此人生得是身材魁梧,电目戟髯,犹如画图中的侠客相仿(如世人所图羽人剑客),他一边走,一边大声地问:“病人在哪里?病人在哪里?!”

    只这一嗓子,直震得各个屋子里的锅碗瓢盆嗡嗡直响,连墙上的土都直往下掉。(欲坏墙屋)家里的管家和陈赤石的公子忙迎上去,打着招呼:“先生请进,走了多久到的啊?”

    来人毫不在意的回答:“一日夜!快,带我见患者!”(一日夜驰至武林)

    屋内的陈督学听说了,也从床上探起了身子,眼睛里放s出了希望的光芒。

    此人进屋后,屏息片刻,然后开始给患者诊了脉。

    诊完后,对一屋子凝视自己的目光说:“不要担心,这不过是暑湿内侵而已,拿纸笔来!”

    于是提笔唰唰几下开了方子:人参五钱,升麻七分,炙甘草一钱五分,乌梅二枚,红曲一钱五分,川黄连三钱,白芍药二钱,莲r四十粒,滑石五钱。

    两付药,就在两付药以后,这个让陈家举家上下惶恐不已的痢疾,就这样在轻描淡写间痊愈了,大家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时大家突然想起来这位医生,怎么好大一会儿没看见他了呢?于是开始四处寻找,陈公子更是十分高兴,一边走,一边用折起的扇子不断地敲打着自己的手掌,嘴里不停地嘟囔:“其术神矣!其术,神矣!”突然,看见有仆人站在客房的门口向他摇手。

    上前一看,原来,这个医生已经躲在客房里,鼾声大作,睡去多时了。

    这个医生,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明代著名医学家——缪希雍。

    那么,他是怎么成为一个这样的高手的?他的人生有哪些故事呢?让我现在带着您从头探访吧!

    【童年身体很不好】

    估计您会认为,这位缪希雍大侠如此棒的身体是天生的吧?您还真错了,缪大侠的身体纯粹是自己后来调养出来的(具体吃了哪些补药我后面会透露给您的),他小时候的身体,那可不是一般的糟糕,而是很糟糕。

    三天两头有病那是家常便饭,几个小孩子一起站在风口玩,其他那几位没事儿,再看我们这位儿童版的缪大侠,已经开始流清鼻涕、打喷嚏了。

    就这种体质,家里面都担心得要命,以为活不了多久呢,但是没想到,他居然在病病歪歪中一天天长大了。

    总之是小病不断,大病常有,就在十七岁的时候还得了场疟疾呢。

    现在,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缪希雍同学的家庭成员吧,他的父亲叫缪尚志,做的官是汉阳通判,虽然是个小官,但不管怎么样,也属于一个小领导。

    这位缪尚志同志的大老婆姓孙,非常不幸的是,这位大老婆没有生出孩子,怎么办啊,随着缪尚志同志的年龄越来越大,这个问题逐渐成为缪尚志同志从睡梦中被惊醒的主要原因,这时,有人介绍,说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姑娘不错,这个姑娘父母早亡,是跟着哥哥嫂子一起长大的,为人贤淑端庄,十分有德,缪尚志同志听了很高兴,于是,就择了个日子,把这位周姑娘给娶进了门,做了二房。(孺人以良族女德见选)

    这位周姑娘,就是缪希雍的母亲。

    所以当缪希雍出生的时候,虽然他的母亲很年轻,但是他的父亲已经很大岁数了。

    可能是由于生育自己时父亲年龄过大的缘故吧,我们的缪希雍同学小的时候身体很不好,估计和遗传有关。

    虽然父亲官职不大,但是总是个官,因此家里面也是很热闹,前来串门的人络绎不绝,总有人见到缪希雍这个小娃娃先是赞扬一番,然后捏起他的脸蛋儿以示亲切,这搞得本来就不胖的缪希雍小朋友很是痛苦。

    稍微大些的时候,家里给他请来先生,教他读书,据反映,缪希雍同学的成绩还不错。

    在这样的岁月里,缪希雍同学逐渐长大了,谁也没有想到,上天对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他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

    对于少年时期的缪希雍而言,父亲在他的脑海中是一个严肃的老头,为官清廉,对待他的学业也严格要求。

    但是,这个严肃的父亲却在一瞬间病倒了,文献中没有记载他到底患的是什么病,或者当时压根就没有搞清楚是什么病,总之,他去世了。

    缪希雍眼看着这个家失去了支柱,然后,开始感到了什么是世态炎凉。

    突然间,家里往日的热闹景象消失了,那些经常来串门的亲戚朋友都不见了,院子里开始变得冷冷清清。

    更重要的是,当家里遇到了困难,想找个人帮忙的时候,遇到的都是些躲避的目光,仿佛怕她们孤儿寡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麻烦。

    难道,这就是世界上的人心吗?难道,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朋友吗?

    这些问题,在缪希雍的头脑中激荡着,甚至对他的一生都造成了影响,我们观察缪希雍后来的性格,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他在用一生的时间在证明着,这个世界上还有公道,还有真正的友谊。

    但是在当时,这种刺激对他的冲击简直是太大了,于是,他的人生轨迹开始出现了偏差,他开始变得玩世不恭,变得“负气喜任侠”,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以前我们讲过的名医朱丹溪在年轻时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缪希雍开始和街上的任侠少年们交上了朋友(估计相当于现在电影中的古惑仔或者飞车党之类的),大家一起整天游荡,过着一种痛快但是没有前途的生活。

    难道,我们的缪希雍同学就这样变成了一个街头霸王吗?

    这个时候,缪希雍同学那位德行高尚的母亲出面了,而她的出面,将彻底改变缪希雍的人生之路。

    【家长谈话的作用是很大的】

    眼看着缪希雍同学开始不听先生的话了,整天逃学,还和街头的古惑仔们搞到了一起,缪希雍的母亲终于出面了。

    一天,她很严肃地把缪希雍同学找到了自己的面前,要知道,虽然缪希雍此时在街头已经稍有名气了,但对母亲那还是服服帖帖的,当他此时一看到母亲从未有过的严厉的目光时,心里也是打了个冷战。

    母亲厉声喊道:“跪下!”

    缪希雍同学突然感到自己的威风劲都飞到了九霄云外,只觉得双膝一软,就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缪希雍的母亲开始训斥:“你的父亲,是个多么好的读书人,他靠明经起家,做了一辈子的清白的官,你作为他唯一的儿子,不能跟着先生长辈们好好学习,以图继承你父亲的志向,却整天和那些古惑仔乱混,你还有脸活在这个世界上吗?!”

    缪希雍听着母亲的这些话,感觉就像有许多炸雷在耳边响起,汗流浃背。

    母亲继续在训斥他:“你继续在这里跪着,好好想想我说的话,什么时候想明白了,什么时候来找我!”

    然后,母亲留下呆若木j的缪希雍,自己回房去了。

    天色已经黑了。

    家人已经吃过晚饭。

    缪希雍却仍然跪在那里,他并不是没有想明白母亲说过的话,而是在痛责自己,为什么会走上那种偏激的邪路呢?

    虽然世人对自己的家庭并不公平,那么,难道我就不能用公平的心来对待世人吗?

    少年缪希雍的心里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最终,正直的种子终于发芽了。

    他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要做个对世界有用的人,用我的行动,来证明人的心,是善良的!

    于是,他终于起身,来到了母亲的面前,告诉母亲,自己会痛改前非的。

    从此,我们的缪希雍同学重返学堂,步入了人生的正途。

    【疟疾,又是倒霉的疟疾】

    此时的缪家,已经破败了,他们的生活很是贫困,但是缪母本着穷什么不能穷教育的原则,一直支持着缪希雍的读书学习。

    真是位了不起的母亲啊,要是搁一般人,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早让缪希雍去东莞打工去了。

    就这样,缪希雍虽然身子骨还是那么的弱,但是,还一直坚持着刻苦学习。

    但是,倒霉事儿还是来了,他在十七岁的时候染上了可怕的疟疾。

    之前,其实缪希雍患过几次大病,但是和这次的疟疾比起来,那就显得太小儿科了。

    这次的疟疾的确是十分的严重,搞得本来就身体单薄的缪希雍更是骨瘦如柴,母亲把仅有的钱都拿出来请医生了,用缪希雍后来的话说,那是“凡汤y丸饮巫祝,靡不备尝”,就是说基本上广告上宣传的药都买回来吃了,报纸上介绍的名医也都去看了,最后没有办法,连神仙巫婆的山头都拜了,结果还是没有好。(终无救于病)

    这个病最后折腾了快有一年,缪希雍和母亲几乎绝望了,天啊,难道我们要束手待毙吗?

    这个时候,一个响亮的口号出现在了缪希雍的脑子中,这就是:求医不如求己啊!

    对啊,自己家里不是还有几本医书吗?不是还有一本叫做《黄帝内经》的基本读物吗?难道我自己不能研究一下这个医学吗?

    是啊,这个医学里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为什么社会上的这些医生很多都治不好病呢?

    此时,父亲去世前医生一张张惊慌失措的面孔又重新出现在了缪希雍的脑海里。

    对,我就自己看医书,自己琢磨这个病到底该怎么治!

    过去有句话,叫“秀才学医,如笼中捉j”,另外一个说法是:“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什么意思呢?这两句话都是用极其通俗的语言(通俗到有点不像秀才说的,倒是很像是秀才的老婆说的),形容了如果受过了正规的传统教育,那么学习中医是很容易的。

    因为它们的理论根基是相同的,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于是,缪希雍开始翻出尘封已久的医书,仔细地翻阅了起来,从此在缪家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会儿看见缪希雍捧着本《黄帝内经》在冷得直打哆嗦地看,一会儿又看见同样捧着《黄帝内经》的他在热得满脸通红地看。

    看着看着,缪希雍读到了这样的句子:“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缪希雍的心里终于敞亮了起来,原来这个疟疾是这样啊。

    于是,缪希雍把这个疟疾当作暑邪来治疗,斗胆给自己开了方子,并在忐忑不安中服下了自己开的药方。

    缪母此时是最紧张的了,她已经做好了如果缪希雍突然口吐白沫并翻白眼时去请医生的准备。

    结果是,缪希雍并没有翻白眼,反而更精神了,没到十天,这个折腾了近一年的疟疾,居然让他自己给治好了!(不旬日瘳)

    【坚决要求学医】

    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自己拿着书琢磨琢磨,居然能够把自己的病看好了,天下居然有这么神奇的事情?

    其实,缪希雍同学自己的疟疾痊愈了并不是什么大事,此事最大的后果是:它激起了缪希雍对医学的极大兴趣。

    因为,这使得缪希雍开始怀疑报纸广告中那些所谓的教授和专家,他们到底看医书吗?为什么我病了那么长的时间他们都看不好?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个像我一样的患者,大家都在病痛中度日,而那些所谓的专家却都在洋洋自得地大把捞着银子,却无法治愈我们的病!

    原来治疗疾病的真谛似乎就藏在这些古代的医书中,只要好好的学习这里面的知识,就会明白治病的道理,那么,天下该有多少人受益啊!

    这,就是缪希雍在给自己治病成功后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于是,他开始立下志愿:我要学医!

    当然,母亲对这个事情是支持的,能够做个对世界有用的人,那将是好事一件啊!

    就这样,缪希雍踏上了学医的道路,从此,一位中医名家即将诞生。

    但是,学习的过程是很苦的,在把家里的医书读完了以后,由于家里贫穷,没有钱再来买医书了,于是缪希雍只好到别人家里去借书来读。

    去谁家借呢?原来,在与缪希雍家隔几条街的地方,有一个姓赵的人家,这家人很有钱,户主赵承谦曾经做过广东参议,家里的宅子很大(现在还有呢,就在现在的常熟市古城区南赵弄十号,各位离得近的朋友可以前去看看),他们家里的藏书很多,而且,他们家的儿子叫赵用贤,也是个读书人,非常爱好读书,和缪希雍很有共同语言,于是,缪希雍就经常去他们家,把自己希望看的医书借出来,赵家的藏书馆名叫“脉望馆”,珍藏着很多宋刻善本医书,缪希雍对此感到如获至宝,终日沉湎于书山学海之中,“沉研剖析,割剥理解”,“遇会心处,辄摘记之”。

    在缪希雍同学努力攻读医书的同时,让我们抽出点儿时间,顺便介绍一下这个赵家的儿子赵用贤同学。

    该同学于隆庆五年(1571)中了进士,去北京做了个翰林院检讨的七品小官,从此和缪希雍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这位兄弟名扬天下,原来,当时的当朝首辅张居正的父亲死了,张居正本来应该回家奔丧,但张居正却利用“夺情”的程序,让皇帝留下自己,不用回家居丧,于是,这位赵用贤兄弟就和其他几人上书,弹劾张居正,这事当时闹得很大,最后在万历五年(1577),他们五人被处以廷杖,赵用贤廷杖六十,这位赵用贤同学是个大胖子,在被打的时候臀部的血r横飞,据说掉的最大的一块r有巴掌大,然后赵用贤同学那强悍的老婆出现了,她收集了老公被打掉的大块的r,回家后,加了点盐,给做成了腊r,要留给子孙看看,他们的祖上是多么的英勇。

    而实际上,赵用贤的儿子也的确不是一般的人物,在赵用贤老兄还没有中进士的时候,他的儿子就出生了,名字叫赵开美,估计大家看这个名字有点眼熟,没错,就是那位刻印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赵开美。

    在中医界,宋朝时刻印的《伤寒论》元祐本被称为“小字本”,宋代原刻的大小字本到了明代就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我们的赵开美却偶然看到了一套小字本,这令他喜出望外,于是就立刻借来,给翻印了下来,因为刻印得太接近原貌了,所以现在通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

    但是,赵开美所看到的北宋原刻小字本,在翻刻完还回去以后,就消失了,也不知道哪里去了,总之是丢失了,于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宋版《伤寒论》原貌的只有赵开美本了,今天赵开美本世上仅存五部,最好的一部在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呢,还没有整理出版,我很担心,不知道他们图书馆的防火措施如何,否则要成为千古罪人的。

    就是因为赵开美,我们才得以见到宋版《伤寒论》的真面目。

    【苦读的日子】

    现在我们读医学院是怎么读的呢?

    大家基本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每个月家里会把钱寄过来,就是经济困难的同学,政府也给伙食补助和贷款什么的。

    书在图书馆里有的是,随时可以去看,根本就不用看谁的脸色。

    缪希雍那个时候可没有这种好事儿。

    因为家里没有钱了,所以需要他一边赚钱养活自己和母亲,一边去赵家借书读。

    那么,他靠什么来赚钱养家糊口的呢?

    一个读书人,当然是办补习班了!

    缪希雍把家里的房间收拾了一下,早晨趁没人时到外面的大树上刷糨糊,贴些广告,白天给来补习的同学们上上课(也不知道他讲得如何,总之文献记载他自己曾经考了一次科举,也没有考中,从此就再也不考了),讲完课以后,就让同学们回家自习,然后他开始捧着借来的医书,苦读。

    “书非借不能读也”,前天一个朋友在给我的邮件里写着这样的话,真的,有的时候,完美的读书条件摆在你的面前,可能你却在睡大觉。可是,你知道那些在贫苦的环境里读书的孩子的想法吗?他们在想,天哪,这本书后天就要还给人家了,可是还有十几页我没有看完呢,如果还了,我以后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了,我一定要把这里面的内容都记下来啊!

    于是,就废寝忘食地苦读,力争把每个句子都记到脑子里,生怕忘记了那句话,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白天的时间不够,就在晚上读;晚上的时间不够,就不睡觉地读,直到东方破晓;到了期限还没有读完,就要叩头作揖给人家陪笑脸,希望人家再宽限一两天。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缪希雍苦读了十年的医书!

    一转眼,他已经二十七岁了。

    此时,他感觉自己的医学知识已经基本具备了,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远方。

    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许多高人啊,在民间热闹的街市中,在云雾奔腾的高山上,一定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人啊,我不能在家里这样死读书本了,我要到民间去实践,去学习!

    有了这个想法后,一天,他终于向母亲提出了想要到远方去游历的意图。

    母亲对此非常支持,虽然她知道,这样可能要很久都见不到儿子了,但是,深明大义的缪母也清楚,儿子的志向又岂是在区区的书房里就能完成的?

    于是她就忍住眼泪,积极地鼓励儿子出游。

    缪希雍也告诉母亲,我到了外面,我会赚钱给您带回来的,您放心吧。

    然后,他辞别母亲,开始了千里寻访高人的生活。

    这一去,就又是十年。

    【到部队去锻炼锻炼】

    缪希雍这次远行的范围可就大了去了,江南一带自不必说,还去了福建、湖北、江西,然后北上河北、山东等地,最后去了北京,还在北京的五环外比如通州、平谷等地驻扎了很久,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提。

    关于古人的出游,我觉得实在有必要在这里议论两句。

    古人有个习惯,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认为周游各地可以开阔胸襟,增长学问,总之是好处多多,这种学习方法也曾经很是让我羡慕,但羡慕之余,我总是想搞懂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古人哪里来的那么多的钱?要知道,旅游可是一个很费钱的事情,不能游着游着兜里的银子没了,于是就改讨饭的了。

    那么,古人到处游历,到底靠什么支撑呢?

    有原来就有钱的,比如以前看李白到处作诗,就很狐疑,后来有人考证原来李白还兼任小矿窑的主人,经常倒腾点儿矿石什么的。

    有互相提供住处的,和现在的网友一样,大家认识了,就我去你的家乡住你那,你来我这里住我这,从古代文献看,那个时候大家还都不j贼,读书人去了外地住在人家家里经常是一住就是很久,吃人家的喝人家的,人还特热情,扫榻相迎,搁现在这主儿的老婆一定会跳起来:严重干扰我的私人空间了,他走,要么我走!(可能跟现在房子小物价高有关)

    还有就是四处打工,似乎读书人在过去还是比较紧俏的,可以凭着自己的几首歪诗到好学问的人家混点吃喝,找个地主家当个家庭教师,等等,总之还都能有口饭吃。

    按照缪希雍的性格来说,他当然不会去人家里混饭吃,他基本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打工来着。

    那么,他到底都打了什么工呢?让我们从文献的蛛丝马迹中来分析一下吧。

    后来,缪希雍的好友汤显祖(就是那位写《牡丹亭》的高人)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缪希雍“曾为闽抚许孚远幕客”,这就为我们透露了一些线索,那么,这位许孚远是谁呢?

    原来,这位许孚远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隆庆初,首辅高拱荐其为考功主事,出为广东佥事。这个时候倭寇s扰广东,这位许孚远统军以水陆夹攻,大败倭寇。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逐“拱党”,谪为两淮盐运司判官。后历兵部郎中,出知建昌(今江西水修西北)府。再后来出任福建巡抚。

    看来,缪希雍曾经跟随许孚远在军队里锻炼过,做过参谋一类的职务。

    一般从部队退下来的人我们都能够看出来,透着那么的一股英气人的劲儿,我们要是再看看缪希雍后来的豪侠作风,估计大家心里就明白了,这都是在部队锻炼出来的。

    那么,缪希雍跟着这位许孚远先生能学到什么呢?

    原来,许孚远一生精研学问,其中最重要的:他是那位流芳百世的王阳明先生的正传。

    这回您该明白为什么许孚远这位手无缚j之力的读书人,能够统兵大败倭寇了吧,原来人家学的是“知行合一”的心学啊,是王阳明先生的正传啊!

    看来,我们的缪希雍真有眼光,连打工都要在学问家的手底下,一边赚生活费,一边跟着人家学习哲学。

    说到哲学,大家可别小瞧了,它讲的可是万物的规律,是方法学中的方法学,多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同时都是哲学高手,我们接待外宾时会被告诉外事礼仪,其中有一项就是,如果这个科学家同时是哲学高手,比如他是医学博士同时也是哲学博士,在介绍时一定要先说:哲学博士,然后再说医学博士,否则就是失礼。曾经出现过把顺序介绍错的,老外上来一定会特别纠正:我是哲学博士,然后才是医学博士。

    西方人对方法学的重视若此。

    通过对心学的学习,缪希雍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他在日后的著作中,曾经多次提到医生的精神境界问题,可见他对医生的内心修养是十分重视的。

    比如他曾经写到:“凡作医师,宜先虚怀”,“苟执我见,便与物对”,“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至人,终不获益”,意思是说作医生的,一定要谦虚,否则固执己见,那么你就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那么即使你天天和圣人再一起,你也会一点儿东西都学不到的啊。

    上面这段话出自缪希雍著名的“祝医五则”的第四则,是他对一个好的医生的要求,探讨了如何修心的问题。

    有网友提问,学习中医和学习古文有关系吗?作为一个学中医的,知道怎么用草药不就得了,还需要搞什么学问弄懂古文吗?

    恰巧,就在缪希雍对医生提出的五则要求的第二则,就是他对读书识字的要求。

    他说:“凡为医师,当先读书。凡欲读书,当先识字。字者,文之始也。不识字义,宁解文理?文理不通,动成窒碍”,“望其拯生民之疾苦,顾不难哉?”他要求医生要“读书穷理,本之身心,验之事物,战战兢兢,求中于道”。就是说,如果文字功夫不好,读书可能会影响领会的,这样也就会影响到救人。缪希雍对此重视之极,竟然放在了第二则的位置。

    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吗?顺手给您举个例子吧。

    明朝有个名医叫戴元礼,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医生的诊所,正好看见一个患者拿着包好的药走出来,就在这时,突然看见那位医生从诊所里追出,向那个患者嘱咐:“煎药的时候一定要把一块锡放进药里啊,别忘了,放块锡!”

    这位戴元礼就很纳闷,这是个什么用法儿呢?要加入锡熬药?

    戴元礼也真谦虚,就进去直接向这位医生请教:“您为什么要放锡呢?”

    那位医生很不谦虚,不屑地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张仲景的小建中汤熬药时要放入锡吗?”(小建中汤要求放入的是高粱饴糖的“饴”,也写作“饧”)

    戴元礼这才明白,原来这位医生读书不好,把“饧”字给当成了“锡”字了。

    由于自己对古文的不熟悉,导致不知道有多少患者是和着锡熬药的。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从军队出来后,缪希雍已经是一个豪气冲天,身体健壮的年轻人了,此时,他把目光投向了民间。

    民间的高人只要是他听说了,那就一定要去拜访学习。

    当时在无锡有一位名医,叫马铭鞠,这位马铭鞠治病据说很有一套。

    缪希雍听说后,立刻前去拜访,在一般情况下,像马铭鞠这种医生的技艺是不大会轻易外传的,但是,缪希雍有着一颗赤诚的心,他靠着自己的真诚打动了马铭鞠,于是,马铭鞠就让缪希雍跟随着自己,把自己的学问都传给了缪希雍。

    以一颗真诚的心向学,没有人会不愿意教给你的。

    在马铭鞠先生那里,缪希雍果然大开眼界。

    举几个例子吧,这位马先生非常擅长治疗性病,当时的中国,随着对外改革开放,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也随着外国商船进来了,东南一带的性病已经非常流行。

    有一天,一个叫李行甫的人,患了梅毒,在前医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了水银等药,结果导致这个患者三天以后出现了舌烂的症状,牙也掉了,咽喉也溃烂,弄得满屋子都是秽气,吐出的腐烂的r跟猪肝一个颜色,这个情况,甭问,什么都没法儿吃了,大小便也不通了。

    请来的医生一看,得,没法儿治,拜拜了您呐,您自个儿挺着吧。

    这位李行甫这个后悔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我要是不去那个春香楼,不就没这事儿了吗?

    后悔有什么用啊,接着请医生吧,于是就请来了马铭鞠。

    马铭鞠一诊断,就说:“这是中了水银的毒啊,现在患者肚子虽然胀,但还没到坚硬的程度,说明水银的毒还没有致命,首先要解毒处理。”

    这个解毒的方法听着很恐怖,他拿来了一些黑铅,然后用大量的甘草、桔梗、金银花等药熬,熬好了后给患者喝一些,再用剩下的洗患者的手足。

    结果,第二天,患者开始从大小便排出很多黑水,病情就开始稳定了。

    然后,又用了些外用的药吹到嗓子里,又口服了些解毒的药,这个患者后来就痊愈了。

    看来在抗生素发明之前的中国,医生们曾经想了许多方法来解决梅毒的问题。

    缪希雍看了以后,认真地学习,并且把这些方法后来都记录了下来,写在了书里。

    还有一个患者,是个青年人,叫倪仲昭,他患的是喉癣,也是喉咙里的疾病,其他的医生怎么治疗都不见效,结果是整个喉咙开始烂了,吃的东西必须是面粉熬烂,仰着头才能咽下,每次咽的时候都要哭一场。

    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病,于是请来了马铭鞠。

    马铭鞠一看,说:“这不是外感的风火毒,你曾经患过梅毒吗?”

    青年人说:“没有啊?”

    马铭鞠接着问:“那你的父母患过梅毒吗?”

    青年人恍然大悟:“是啊,他们患过,是治愈了三年后才生的我。”

    马铭鞠说:“果然如此,这是毒性遗传给了子女。”

    于是,同样开了甘草、桔梗、山豆根、草龙胆、s干等药,尤其是每付药里用了土茯苓半斤(量够大的),再配了点儿牛黄,结果半个月后,这个病就痊愈了。

    回头缪希雍就请教了:“马先生,您说难道这个梅毒它会遗传吗?”

    马铭鞠叹了口气,回答说:“凡是父母正在患梅毒时生育的孩子,很少有不被传染的,具体的症状是浑身都溃烂,从头顶到脚,除了两个眼睛,几乎没有完整的地方,这一定要按照梅毒来治疗啊,很多医生都不知道,按照各种方法治疗,最后不免于死,可叹啊。”(论述很长,大意如此,就不给大家都抄下来了)

    于是,缪希雍就把这段话记录下来,后来,当他出版《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时,给收录了进去,并在后面标注“马铭鞠传”,意思是马先生传授的,但是由于缪希雍太有名了,所以现在很多人写文章都说是缪希雍先发现了梅毒的遗传性,实际是马先生的成果,缪希雍同志的科研态度是严谨的,这事儿人家在引文里都说了。

    缪希雍和这些人的关系很有意思,与其说这是师生关系,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更近乎朋友的关系,他在这十年的游历生活中,足迹遍及大半个大明王朝的土地,造访了许多名山大川,乡间村落,所到之处,有患病的,他就给人看病,碰到有谁有绝招秘法的,他就虚心请教,文献说他“缁流羽客,樵叟村竖,相与垂盼睐,披肝胆,以故搜罗秘方甚富”。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缪希雍一身豪气,人特爽朗,没架子,人缘特好,见了面就不拿自个儿当外人,无论你是道士,还是毫无身份的樵夫,总之各种人他都和你诚心交往,肝胆相照,恨不能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

    缪希雍对待周围的人从来不保守,说自己有什么秘方掖着藏着的,没那事儿!缪希雍随时把自己知道的医疗心得告诉大家,还很怕别人记不住,总是写下来给人家。

    就这样,他身边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经常是拉着他,告诉他说:我家里传下来这么一个方子,治疗某某病效果特好,现在我告诉你吧。

    如此十年,缪希雍从民间学到了大量的医疗知识,其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为什么这么说呢,您只要看看他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收录的秘方数量就知道了,而且,在他的《神农本草经疏》这本书中,他对药物学的知识好多都是从实践中学来的,尤其是关于药物炮制这个领域,缪希雍的记载可谓是个大全,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