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1
/p
/p
伴在等着他,三人汇合,马不停蹄地出发了。
这个消息很快被其他的人知道了。至于各人心中都是怎么想的,凤随等人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总有一些人,会不断的想要试探别人的界限。
一大清早,凤随刚走出驿馆,就见胡松从院门外迎了过来,皮笑肉不笑的说了一句,“凤大人,听说昨晚你收到了密信?有什么消息,不妨跟大家说一说。”
很多人都知道凤家有自己的一套传递消息的系统,于是都以为昨天来见凤随的人是凤家派来的信使。
张世良和钟饶听到“密信”两个字,也不由自主的看了过来。
凤随十分冷淡的扫了他一眼,“谁告诉你有密信的?”
他身后的司空和白潜等人也都沉下脸,看着胡松的眼神也都有些不客气。
胡松就用一种“我们都知道了,你就别想着隐瞒了”这样的目光看过来,颇有些讥讽的说道:“漏夜前来,又连夜离去……不是密信,还能是什么?”
凤随微微一笑,“不是密信,只是家里派人来问一问路上是否平安。”
胡松一愣,“这怎么可能?”
凤随反问,“怎么不可能?难道胡队长出门的时候,家里人都不闻不问吗?”
胡松被他噎了一下。
凤随从白潜手里接过自己的马缰绳,伸手在大黑马的脖子上摸了摸,对胡松说道:“胡队长还是多注意注意路上的安全问题吧。别人的家事,就不要瞎操心了。”
司空听的想笑。
这就是指着他的鼻子让他少管闲事了。
没想到他这么一说,胡松反而不依不饶起来了,“不知这位送信的兄弟,是什么身份?可是信得过的人?”
凤随淡淡扫了他一眼,“他叫张小五,家在京城南边的柳树村,家里兄弟姐妹共五人。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张小五投军,家里还有两个兄弟以种地为生……你还想知道什么?要不要这会儿就返回京城去核查?”
他答得太过流利,别说胡松,连司空都开始怀疑难道小刀的真名其实是叫张小五?!昨晚的那一套介绍其实是大人记错了?!
但他没想到的是,凤随说的越是自然流利,胡松心里的怀疑反而更深了。
在他看来,要不是事先有所准备,凤随怎么会把一个下属的姓名来历记得这般清楚?!
这里面一定有鬼!
这个奸诈的凤随,一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瞒着他们!
--------------------
作者有话要说:
奸诈的凤随:可不,就防着你呢。
第141章 对峙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原礼始终没有归队。
但每隔几天,他就会派某个人过来给凤随传信儿。一开始是跟他同行的侍卫,等过了大名府之后,就连他手下的那几个人都很少露面了,给凤随传递消息的人变成了看上去彼此毫不相干的路人。
比如在驿馆附近支着摊子卖烧饼的老人家,寄住在城郊的城隍庙里的小乞儿,或者干脆就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货郎。
司空终于见证了凤家情报网络的规模,并且也通过这样庞大的网络源源不断的知道了陈原礼等人的消息。
原来,陈原礼之所以不再派人与大部队接触,是因为之前在龙河镇遇到的那一伙儿号称走镖的人找上了他们。
“这是原礼最新传回的消息。”
凤随将自己的亲信召集在一起,拿出一张卷起的纸条给他们看。纸条展开之后也只有两根手指粗细,上面用极细的笔迹写着两行七扭八歪的符号。
凤随给他们做了翻译:石文龙,石高氏,密州清水乡人士。对我等有招揽之意。
司空,“……”
司空头一次见识到这个时代的密码,心里有种敬畏的感觉。虽然上面的符号他一个都看不懂,还是从凤随手里接过来,很是认真的瞻仰了一下,然后递给了身边的白潜。
“他们自己人就不少了,犹嫌不足,这是要干多大一票生意啊……”司空问道:“如果这是一伙儿已经成了规模的匪徒,他们应该有个据点吧?”
凤随点点头,“原礼估计也想把他们的情况摸透。”
罗松凑到白潜身边看纸条,一边附和道:“这是看上陈哥他们都是精壮汉子,经打,耐折腾……正好拿他们来当炮灰用呢。”
炮灰这个词儿,他是跟司空学来的。
凤随神色凝重,陈原礼这人胆大心细,类似的任务也不是没有做过。但他身边的侍卫毕竟都只是普通的士兵,若是哪里让人看出端倪,怕是会有危险。
司空也想到了,“陈哥他们被这些人盯上了,若是不答应他们,恐怕也有危险。”
提起了土匪,司空就想起了以前看过的《水浒传》。
他看书的时候还只是个初中生,有一个问题怎么都想不明白。那就是书中描写的社会虽然看似富庶,但实际上匪类横行,民风很是彪悍。
既有能倒拔垂杨柳的花和尚,也有走过路过就被人剁成肉馅做了肉包子的开黑店老板和老板娘,还有军队中受人排挤的军官,和一言不合就投奔梁山水泊的各路英雄好汉……
这个故事给司空一种错觉,好像宋代的百姓是非常热衷于习武健身的。
那么问题来了,民间尚武成风,为什么军队的战斗力却那么差?!
但现在,司空觉得,他似乎摸到了一点儿正确答案的边儿。
能打,和想打,从来都不是一回事儿。
辽人也未必就是不可战胜的,问题是官家想打仗吗?朝堂上那些脑满肠肥的权贵们想打吗?过惯了安逸日子的大臣们想打吗?!
只要花点儿小钱就能换来“兄弟之国”的不进犯,在很多人看来,这就已经是最好的、最理想的局面了。
在这种情况下,凤家军的“不识时务”反而会招致各种埋怨,生怕他们这种不断将界碑北推的举动,会引来辽人的报复。
除非凤家军能一直赢下去,否则,一旦他们遭遇败绩,首先对他们口诛笔伐的,一定是朝堂上的那些人。
如果整个朝廷都抱有“不想战”的态度,那么多年之后,在司空所熟知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惨烈一幕,是不是还会再次上演?!
司空真正了解了“澶渊之盟”的可怕之处。
它不是一记响亮的丧钟,而是按下了一个“温水煮青蛙”的按钮,然后在长达百余年的光阴里,让一个王朝的人由上至下,逐步适应并接受了被外族欺压的现实,彻底的消磨掉了大部分人(尤其是掌权者)想要反击的斗志。
司空这个时候再想到凤家军,想到凤随的处境,竟有了一种孤胆英雄式的悲凉。
凤随并没有注意到司空在走神,他让贯节把钟饶喊
/p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