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12页

      皇袍以绛红为底,黑色镶边,上绣九龙,九龙为金丝所织,无一不骇面前视。
    领、袖俱石青色,片金缘,上面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等等物事,表明帝王身份之尊。
    与前朝有所不同的是,鼎朝黄袍金色为重色,而这身龙袍以黑红色为主【具体可参考隋唐演义杨广的那身,??°??°?】,后背除一条九爪盘龙,还有一只金凤。
    金凤乃凤凰九雏之一,性情平和,兆祥瑞,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其形象多出现在建筑物、锦织品、饰品等上面,象征着富贵吉祥。
    这身帝王礼服本不该有凤,但是秦箐为女子,绣金凤亦是突出其身份之别。
    本来内务监是打算按前朝的样式加以修改的,但秦箐认为金色龙袍太俗气,黑色更显庄重,便下令龙袍以黑色为主。
    除此外,她还准备将常服和吉服做一套金色的备用,虽然织龙袍十分耗材,但她是打算将这几身穿很久的,也便不显奢华了。
    秦箐定定伫立许久,将双手臂平启,与肩同高,此时巨大的广袖便垂在空中,与膝平齐。
    这些一举一动不是瞎做,都是要训练的,秦箐足足花了大半月,才勉强将登基大典的一切礼仪做的如此顺利。
    “朕……今日登基,废国号——鼎,立国号——宁,废年号德化,新建年号——元庆!”
    秦箐特有的女子嗓音此时却不失男子的霸气,余音久久回旋在明宫上下,经久不息。
    话音未消,殿里殿外百臣皆叩首,行三跪九叩之礼,“臣等躬请圣安!大宁江山万里,国祚万年,臣等当为宁鞠躬尽瘁!”
    百官千卒之声,响彻大明宫上下,蔚蓝的天空,连鸟禽也不见任何停落。
    秦箐微微颔首,将一副景象尽收眼底,如此盛况,让她内心豪情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大帝之始,当为百官所朝,始于此。
    她讲双手下缓慢移,“朕躬安,众卿平身,随朕移步含元殿,开今日大朝!”
    语罢,秦箐倏地转过龙身,双手附于身后,稍作停顿,缓步踏入殿门。
    文宇往御道中间稍移,朗声大喝,“随陛下大朝,行开朝之典!”
    “诺!”
    随后,阶上一众高级将士与文臣尽皆随着文宇身后,踏入大殿门。
    赵新与黄辰身着银甲,踏入殿门之时同时望向文宇,又是在不经意间对视一眼,同时微微颔首。
    虽未曾见只词,心底却已是了然。
    今日大朝,当时行封赏,封公、侯、伯,以慰天下将士。
    第253章 大行封赏
    含元殿内,秦箐早已坐于龙椅之上,静静等待臣子就位。
    站在武将首位的是文宇、秦素与赵新几人,文臣则大多是以前征战所手的谋士。
    因为刚在外行了跪礼,此时也只用行揖礼便可。
    老实说,秦箐心底还是十分紧张的,她飞快运量片刻,“朕今日第一次早朝,不当之处,还望众卿多加体谅。”
    众臣连忙稽首,“臣等不敢,自当为陛下分忧。”
    秦箐连忙挥袖制止,继续开口,“朕花了近八年时间,得鼎半壁江山,实属不易,随朕出生入死的部下数不胜数。而鼎朝老臣,亦有为百姓谋福之辈,朕甚欣慰。这些年,战火初止,生灵涂炭,今日大朝,当议恢民息,当行赏百官。”
    “谨遵圣喻!”
    “天下战火之久,百姓难以耕种求安,今日,朕决定免天下赋税一年,以求百姓臣服,解劳力不足之苦。”
    百官稽首恭贺,“陛下圣明!”
    秦箐点头,“朕私以为,朝堂官爵职位已不合时宜,三公九卿之列,雍容不堪,使朝臣不明其位,当废!”
    “朕今日废三公九卿,设三省六部,所谓三省,中书省、门下省、这两省管天子诏喻,一切帝王之诏当有门下省行章下发,否则诏令作废。”
    “尚书省统领六部,每部设尚书一名,侍郎两名。其中礼部管祀典、科举、外臣;吏部管百官任免,为百官之首;兵部管军队调配职权;户部管人口;工部管商业、水利、武器制作、研发;刑部管邢法宗案。”
    “京城设大理寺一机构,掌审讯之权。设察御史,督察百官。设天卫一机构,对外收集情报,监察百官,享先斩后奏之权。”
    “道内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各道邢兵礼三职。”
    “废宰相,设内阁,内阁设辅臣五名,其中首辅一名。”
    这里设无名辅臣,是秦箐细细思考后决定的,和后世五流氓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没有什么一票否决。
    所有的安排都是秦箐事先和一些有威望的大臣商量过的,这时也只是走流程。
    还有一些事先未曾了解的,此时拉着下巴想破脑袋才大致明白这些官位的具体。
    大臣都同意了,他们剩下的小虾米即使有异议,也没有机会改变。
    他们大都是前朝臣子,上宁帝头一次早朝若是让皇帝不高兴了,怕是想凉。
    何况这些新制度听上去十分诱人,比如那吏部之职,首辅之职,可不就是半个宰相,让人垂涎三尺。
    直至好久,秦箐才继续开口打断阶下的众臣,,“上述的职位机构具体职位品位,待之后再详议,众卿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