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330

      不想因为自己吃的多,养得壮,到时候难产,那就太划不来了。
    这个孩子对她来说,来的太不容易了,她不但要自己活得好好的,还要孩子活的好好。
    八月份航哥儿娘出嫁,黄豆没有多事地带着航哥儿去看她。
    她以后有了自己的生活,也会生儿育女,被更多的事情占据了精力,对航哥儿就会慢慢淡掉一点。
    不过母子亲情是割不断的,所以黄豆托孙武带话,认她为妹妹,以后好相互走动。
    九月份,黄豆又让孙武给她家送了两百斤麦种。黄家的稻种和麦种都是抢手货,有钱也买不到的。
    这两百斤麦种不算多,只能种三四亩地,却已经让他全家感恩戴德了。
    回来,孙武细细说了在李家的见闻。
    航哥儿娘,再嫁的这家姓张,男人排行第三,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都已经成家出嫁。
    一大家子十几口人住一个大院子里,原本张三结婚的房就是东厢房两间。头个媳妇死后,张三守了三年才重新找的人。
    所以比航哥儿娘大两岁,今年刚刚二十一岁。张三爹娘还算正常,不算好也不算坏。张三原本娶媳妇,就是二婚,他们也没指望新媳妇能有多少嫁妆。
    自己家花出去的二两银子能带回来就不错了,没想到,新媳妇进门,带进来的是二十亩良田,一头壮实的青牛,好有二千贯压箱子钱。
    这是嫁妆,老头老太太不能伸手拿媳妇的嫁妆养活全家。
    可带着这么多嫁妆嫁过来的媳妇,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办是好。不动媳妇的嫁妆,那田地帮不帮着种,帮忙粮食要不要带着分。
    分,那是老三家的嫁妆。不分,另外三个儿子肯定有意见。
    不帮着种,也不行。没分家,老三两口子去忙自己二十亩地去了,吃还吃的公众的粮食。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又不愿意了。
    思来想去,最后老两口决定分家。
    南山镇因为黄家是娶了新媳妇就分家,日子越过越好,大家也不在这么拘泥于父母在不分家的想法。
    分了家,儿子儿媳妇做事都有劲。不分家,你多做了她少做了还容易吵架。碰见那种不讲理的,饭桌上多夹一块腌菜疙瘩都能吵一架。
    张家老两口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分家。
    大儿子住老屋,二儿子三儿子小儿子都分出去。自己有钱自己去村里分的宅基地盖房,没钱就在原来地方继续住着。
    第190章:新媳妇进门
    张三家的嫁过来正好赶上秋收,新媳妇没两天就挽起衣袖下了地。
    今年,不但张家自己家地要忙,还有陪嫁的二十亩地,等人家收获过后就要交给他们种麦子了。
    这二十亩地,是黄豆和赵大山知道航哥儿娘,也就是现在的张三家的,定下的人家是哪家才开始寻摸着买的。
    买地不是那么容易的,古代人把地看的比性命还重要。
    恰好,那边有个地主,家里在那边有几百亩地。赵大山放出要买地的讯息,知道只是买二十亩地他主动找上门。
    二十亩,他还是舍得的,能和黄家赵家搭上关系,这才是关键。
    二十亩地买的轻而易举,只等秋收过后就可以交到张三两口子手里。
    张三和媳妇趁着下地回来的空隙,两口子跑去仔仔细细看了地。跟着去的还有张老汉,他也想看看地在哪,怎么样。
    这二十亩地靠近张家不算远,地主既然想搭上赵家,卖给他们的地自然不是差的。二十亩都是良田,灌溉也方便,是真正的好地。
    张老汉看的很满意,这二十亩地要是自己的多好,三个儿子就可以分分了。可惜,是老三家的嫁妆。
    听说,老三家的前面一个男人跟黄港码头的那个赵家是堂兄弟。老三家生的个儿子还在他家养着,这情分自然非比寻常。
    老婆子眼皮子浅,想着要么不分家,用老三家的二十亩地,再加上家里的几亩地养活一大家子多好。
    好是好,可老三家的肯定不愿意。要是闹起来,大家都不好看。
    张老汉从媳妇进门就开始寻思,一直到秋收秋种结束,都没寻思好。
    分家是要分的,怎么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
    好在四个儿子加上四个媳妇都没多说,多出来的二十亩地一起帮忙种了。也是家里有了牛,才忙活的这么快,这大畜牲别说张家,就是整个村子也没有一家有牛的。
    自从三媳妇进门,张老汉天天早起,去割最嫩的青草给牛喂饱了才忙活自己。
    几个儿子,谁都不许碰,天天都是他看着。舍不得牛放在外面,特意在东厢又搭了一间牛棚四周遮得严严实实的,晚上还熏了艾草。
    用张老婆子的话说,张老汉恨不得跟牛同吃同住才好。
    犁地的时候那叫一个快,这犁也是三媳妇掏钱去镇上定的,一天十来亩地下来,轻轻松松。可张老汉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