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2
德。
读完报道后,玛丽的第一个念头是:谢谢她没把《狂欢之王》最后一期的内容提前剧透出去!
要知道这几个星期来, 玛丽的生活重心一直放在了追查光照会上, 新一期的《海滨杂志》发刊后, 因为巴纳姆的“重出江湖”,就像是玛丽和霍尔主编意料的那样,购买杂志的读者可谓暴增, 不少人都想看看《狂欢之王》到底是个什么故事。
眼瞧着第三期连载就要问世了, 卡在这里, 没把结局提前泄露给大众,玛丽真是长舒口气。
而布莱克伍德的目的……
在维多利亚时期想毁掉一名女性的人生实在是太简单了。对于一心想要嫁人的姑娘,可以毁掉她的名声;对于一心想要追求事业的姑娘——纵然十九世纪还没有什么“事业女性”的存在, 正因如此,玛丽才不得不绞尽脑汁想办法靠自己完成独立生活。
布莱克伍德在祭坛中形容玛丽执笔创作的那番话虽然听起来污浊不堪,但他可不是这话的原创者,亲口道出此等言论的不是别人,正是十九世纪的文学理论家。
那些出席于布莱克伍德文学沙龙中的贵客,要么接受了高等教育,要么拥有煊赫的身份,各个体面,举止优雅,可也正是这类人物,直言女性作家无法触及到文学的灵魂。玛丽记得自己在穿越过来之前看过的一篇关于简奥斯汀的文论评论,维多利亚时代的理论者认为她的作品肤浅且触及不到艺术的根基,原因在于“真正的艺术来自于本能”——也就是最为初始的性欲。
在十九世纪,女性不配获得性快感,自然也无从触碰到本能的悸动,感受不到艺术和文学的灵魂。
从这点上来看,布莱克伍德也不过是引用了评论家们的看法罢了。
所以,当菲利普·路德的身份被公开,发现剑走偏锋,进行着创作手法和题材选择双重实验的作者不过是个南方姑娘,约等于在玛丽出名前就直接剥夺了她的作品具有文学深度的可能。
看完报道,玛丽几乎都能想到那日亲眼见过的文学评论家,总是抓着菲利普·路德批评的比尔·梅恩先生会如何出言嘲讽——怪不得菲利普·路德只会抓社会热点的噱头,讨论度有余,艺术性不足。因为作者本人不过是个女人,女人怎么能懂艺术呢?
十九世纪的英国存在着不少著名的女性作家,就算这个同人世界里没有简·奥斯汀也没有盖斯凯尔夫人,可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等等诸位女性作家是确实存在的。这还是流芳百世的大作家,玛丽觉得,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女作家更是数不胜数。
其中她们也不乏以男性笔名先行出版小说,后来才被人发现身为女性的经历。只是玛丽的作品稍稍有些特殊,一来她向杂志投稿连载,又恰逢《狂欢之王》引来了p.t.巴纳姆本人的注意,本身就处在风口浪尖的位置上;二来,她不仅早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整整一代来创作悬疑小说,还拿着极其耸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件开山。《连环杀手棋局》不仅早早地提出了连环杀人犯的概念,把犯罪动机更多的归咎于家庭和社会环境压迫扭曲更是不符合整个时代的道德体面。
若是等到玛丽死时,也不公开菲利普·路德的真实身份;若是等玛丽功成名就,成为一代大家时公开;若是玛丽干脆只是为了赚钱写作,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作品——公开不公开,对她来说都没关系。
然而即使口口声声说了为收入创作,可那位作家的最终追求,不是自己的作品获得更多的肯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超越时代超越国际,传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人们手中呢?
如果玛丽只是一名十九世纪的二十岁未婚姑娘,布莱克伍德的行为对她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而玛丽不是——甚至就算她不是,在成名之前,在《狂欢之王》处在舆论尖口的时候暴露身份,这也足够她棘手的。
可谓是彻底打乱了玛丽职业规划,且为她未来的创作之路增添了不少坎坷麻烦。如果她不是带有二十一世纪的记忆,这份突袭几乎是毁灭性的。
玛丽放下报纸,深深地吸了口气。
艾琳无比担忧地看着她:“玛丽,你还好吗?”
在玛丽的亲朋好友里,可能只有艾琳并不知道她的作者身份——毕竟艾琳·艾德勒女士不是八卦好事的人,美丽动人的女高音根本没问过住在隔壁的三位班纳特小姐是靠什么为生的。她还以为三个姑娘在伦敦的全部开销都倚靠两位姐姐和父母呢。
但即便如此,经由报纸得知菲利普·路德就是玛丽,艾琳也不惊讶意外,反而一脸担心地看着玛丽:“你选择隐瞒身份,就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