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161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作者:人生若初

    并不是农业,虽说是孤儿但自幼生长在城市里,可以说是一天地都没有种过,唯一知道的一些知识都是义务教育的时候被普及的,哪里有什么可用性。

    金坷垃倒是真的有用,但这东西是系统出产的并不能稳定提供,谁知道这东西什么时候就会停产呢,再说了,就算系统能够一直提供,他也不可能在陈家村待一辈子,就为了给村里头的土地撒金坷垃增产吧?

    赵九福一直很喜欢陈家村,这个村落或许也有许多弊病在,但瑕不掩瑜,村人们的淳朴和热情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大家族的温暖,不为别的,陈家村可是有一半的人都能算他家的亲戚,这都还没出五服呢!

    所以在看见这本农书的时候,赵九福只觉得精神一震,看看中国历史就知道了,古代人不是不会种田,而是一部分技术在传承之中丢失了。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不够普及,老百姓不识字或者没有获取知识的途径,而读书人只重视四书五经升官发财,对农田也并不在意。

    他自己没有种田的本事,但或许农书里头会有他需要的东西啊,抱着这个念头赵九福一头扎进了这本《齐民要术》,打算找一找于国于民有利的办法来。

    《齐民要术》号称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也就是说从耕种操作开始,到造醋做酱为止,凡是生活资料的生产技术,几乎都写进去了,其中第一卷第二卷集中在记载农作物耕种和其他作物的种植办法。

    赵九福希望满满的边看边抄,这一看就是小半个月,一开始的信心都被打消了许多,原来里头许多的经验之谈乡下老农几乎都知道,他们村里头就是那么种田的。

    对比一下现代人的种植技术,除了种子的原因之外,大部分还是依赖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但是许多东西可不是现在的他能拿得出来的,科技水平就限制了这个创造力。

    赵九福一路看下来,只觉得当年编著这本书的人确实是个大才,他将许多深奥的理论总结成经验,又结合到谚语之中,这可比深奥的文字好传播多了。

    比如蛇过道,大雨到;蛇上树,有大雨。鸡啁风,鸭啁雨,蚂蚁拦路要落雨。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听起来朗朗上口又十分实用。

    赵九福一边抄写一边还写下自己的笔记,将觉得有用的东西都另外拎出来写在一张纸上,免得自己看过一遍反倒是忘记了。

    等到最后,他看了看却皱起了眉头,想要增产看似容易,但每一条路都不好走。

    首先看选种,这一条其实家家户户都会做的,每一次留种的稻子总是最为饱满的,但一年年的产量也没见增加,可见不通过一些手段,或者发觉高产的品种,这条路效果一般。

    像是深耕,追肥这些事情,乡下人都是有在做的,不过这一点倒是让赵九福想到肥料的问题,这年头靠的都是天然肥料,家家户户都不太够用,大约就是如此金坷垃的效果才比较明显,赵九福连忙把这一点记了下来。

    陈家村的农用地其实不算多,除了稻田之外的土地有些贫瘠,并不适合种地,当然,若是有足够的肥料的话也是能够养起来的。

    赵九福继续往下看,又看见书中记载不同的地方稻种有所不同,其中竟是在《食货志》中看到“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

    赵九福心中一跳,书中记载的位置距离他们新亭府其实并不远,不过古代通讯艰难,有时候只是隔了一座山的两个村子都不互相往来,消息不通畅也是有可能的。

    等《齐民要术》被翻阅完毕的时候,时节也已经到了腊月,赵九福的笔记也写了厚厚的一本,他反复翻查删减,最后得出来可用的办法还是不多,倒也是聊胜于无。

    堆肥的事情好办,他回家只是提起在书中看到过记载,又把现代的时候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加进去,老赵头就答应带着赵老大一块儿试一试,反正冬天闲着也是闲着,他们包下了这么大一座山,光靠着家里头这么几口人实在是不够用。

    老赵头和赵老大都觉得书里头的东西都是真的,甚至比赵九福还有信心,老陈氏还偷偷跟赵九福说让他把书藏好,这说不定也是一个秘方。

    赵九福心中无奈,不过在成品出来之前,他也是不打算暴露出来的,赵家人相信他,其他人可就不一定了,堆肥需要时间,其他的就放放再说。

    堆肥好办,稻种却难寻,他们镇上的粮店肯定是不成的,若是这里就寻得到的话,哪里还需要他来折腾。

    赵九福没啥门路,只得求助于孙光宗,虽说孙光宗现在已经不去县学了,但两人的联系倒是没断,听说赵九福想要新奇的稻种,便一口答应下来让家里人出门做生意的时候帮忙寻摸,若是寻到了就给捎带回来,并不肯收下他的银子,只说若是有的话以粮价来卖。

    ☆、迎亲

    好的粮种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 赵九福其实也没有报以极大的希望, 他也就是翻到了农书想为乡里乡亲们做点事情罢了, 主要的精力还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