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阅读_第 1361 章
贸易。
从河东大战开始,清军转入防守,西魏在蒙古的经商环境,便有了质的提高。
这时在营地中央,伙计们收拾着行装,穿着蒙古服饰的西魏商人,则正和部落的酋长告别,约定时间再来。
蒙古部落分散各地,且路途遥远,西魏商人来一次不容易,通常在一次jiāo易后,双方会约定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再来进行jiāo易。
蒙古首领有什么特殊的要求,需要什么货物,都可以先提,西魏商人下次过来时,便给他们带齐。
至于西魏能从蒙古获得的东西,则比较单一,主要是羊毛、牛皮、肉食和马匹,这几样东西。
这些东西运回关中,那里的作坊进行加工,制作成毛毯、皮靴、革带、皮帽等物,一部分销售给西魏内部,一部分运到江南,还有一部分运回蒙古又换取更多的羊毛和牛皮。
此时,西魏商人与蒙古首领清热的捶胸道别,正准备离开,营地外忽然铁蹄滚滚,一支近千人的蒙古马军挥舞弯刀,弓已经上弦,呼啸着向营地扑来。
“杀!”咆哮声,撕碎了忽兰忽失温的宁静,营地里瞬间惊呼四起,老幼从帐蓬内奔出,向四面八方奔逃,蒙古汉子则纷纷上马,拿起兵器准备拼命,但他们远远不是准格尔部精锐骑兵的对手,纷纷被斩落下马。
西魏国的商人见此,脸上大惊,顿时一声疾呼,“不好,快走!”
众人顾不上货物,便一拔马缰冲出营盘,往南疾奔。
远处僧格骑马驻立,感慨道:“这里就是忽兰忽失温,明成祖曾经大败过我们的地方……”
(感谢我去名字好难取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843章 莫非有变
三月间,整个河东之地,只剩下太原一处未拔。
虽说太原还在打仗,但整个河东却基本已经安定下来。
河东之地,最难解决的就是姜襄这个军阀,以及遍地的义军。
在高义欢封姜襄为侯,送入王京恩养,大同镇接受整编,大批军官被送入位于骊山脚下的大魏讲武堂后,军队被高义欢接管,西魏便解决了晋北的这个大军阀。
顾君恩要去李建泰后,以李建泰在三晋的威望,来安抚士绅、商贾、百姓,号召义军归乡种地,效果也十分明显,至于那些执意顽抗,不听招呼的人,则有镇守将军白文选发兵剿灭。
此时,三晋地方上已经恢复安宁,一队骑兵从晋南奔向太原,沿途村落炊烟缕缕,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抢种劳作的百姓。
西魏国的新政,在恢复地方上,确实成效明显,借贷法使得百姓能够获得种子、农具、耕牛迅速恢复生产。
当然,能推行此法,主要还是西魏国粮食充足,特别是玉米、番薯的种植,使得北方许多贫瘠之地,也能获得不错的收成。
此前,中国历代人口很难超过两亿,原因就是种出的粮食,只能养活那么多人,人口再增加便又得矛盾激化,陷入战乱。
在清朝,中国的人口却达到四亿,这并不是清朝统治有多英明,而是因为多种外来作物的引进,使得许多原本不能耕种的旱地,也能种植玉米、番薯等物,增加了耕地面积,才能养活这么多人。
现在西魏有两大粮仓,又有玉米、番薯等物,关中已经修建多做粮仓,来收购储存粮食,避免谷贱伤农。
这时,骑兵一路奔驰,两侧都是绿油油的麦苗,随着风浪起伏,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带着斗笠、草帽躬身劳作的百姓。
骑兵在官道上奔驰一阵,远处出现一座雄伟的大城,城池外面是纵横的沟壑,还有一座座白色的营帐。
远处隆隆的pào声响彻大地,骑兵在pào声和喊杀声中,奔入营地。
在魏军大帐内,魏军shè入城中的招降信,并未奏效,缴获的火pào运来后,阿济格依然想要拖延。
现在多尔衮已经不可能再发援兵,所以留着太原起不到围点打援的作用,留下太原便没了意义。
大pào一到,高义欢便直接让火pào轰城,并开始让新军发起了试探xing的进攻,准备近期结束战事,让西魏的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