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丑女 如菊第10部分阅读

      丑女 如菊 作者:肉书屋

    晒的!”

    杨氏疑惑地问道:“辣白菜是啥样的,我咋没听说过?”

    菊花笑道:“是我想出来的。老吃一个味儿的腌菜,腻烦得很!咱换一种法子试试,说不定就捣鼓出好味道来哩!”

    杨氏如今对菊花时不时地弄些新鲜菜很信服,她笑道:“好,试就试!也不就是费些作料跟白菜么,先少做些,调好了味道,再做多一些!”

    菊花答应了,本来她也没想多做,少好多的配料哩,最起码她就拿不出苹果或梨子来,白萝卜倒是有,只能做那种偏辣的辣白菜了。

    于是,她对杨氏说道:“娘,这样腌很费辣椒粉、辣椒酱、大蒜和生姜哩,还要加些白糖,怕是要比一般的腌菜费钱。”

    杨氏很有成算地说道:“那不怕,只要好吃就成!”

    两人遂又砍了些白菜回来备用。

    青木从村学堂回来,听说今儿居然卖了两百文钱,他不禁瞠目结舌:今年一石白米才一两二钱银子哩,娘一天居然挣了这么多,这可是比种田划算多了。

    他的心情有些复杂——妹妹这样聪明,愣是把这一文钱的生意做的如此顺溜,她还要靠自己养么?怕是自己要靠妹妹养哩!

    不管怎么说,青木还是很心疼妹妹的,想着原先要教妹妹认字的承诺,却因为最近七事八事的,一直未能实行。

    他到河边装了些沙子回来,又让郑长河拿竹篾编了个四四方方的竹盘子,把沙子装在里面,就可以拿树枝在上面写字了,这样也省些纸!

    他此后便一有空就教菊花认字读书。

    让他惊掉下巴的是,无论他教多少,菊花总能很快的记住,对相关的文字和解释还问得非常详细,弄得他都觉得自己学的不够用了。

    他哪里知道菊花也是一头的雾水:怎么哥哥学的课本里有《论语》和《庄子》?这到底是咋回事?

    可是菊花每日也忙得要命,没有时间来探索这个问题;青木也是刚进入学堂,问他也是问不出啥东西的。她只能把这事撂下,心想,总有搞清楚的一天。

    其实就是搞不清楚也没啥,知道了又能如何呢?她还不是得养猪、喂鸡,难道还能去考状元?

    青木明显感到有了压力,为了应付菊花的询问,他不得不在学堂里更认真地学习和请教周夫子,因而学习的进度也远超村里其他学生,得到了周夫子的真心夸赞。

    学堂里的学生都是清南村的,大家见青木这样用心,自然也不甘落后。

    首先就是张槐,也跟着拼命地学习起来;小石头也是跟青木亲近,自然是跟着一起努力学习——他学好了还要去教菊花姐姐哩;其他的人也都被带动起来了,整个学堂的学风竟然是前所未有的好!

    周夫子喜得捻着胡须乐眯了眼,对村长李耕田说道:“我以前也在别的地方教过,从未见过像你们村这样好学的娃儿。唉,我一生碌碌,一事无成,若是能在晚年教出几个像样的弟子,那就是死了也瞑目!”

    说罢怅然地看向远方,西边的小青山连绵起伏,像一条匍匐的长龙,蜿蜒伸展。小青山的那边,有他的风光和过去,只是这些都已经是昨日黄花了。

    李耕田自然是高兴,他对周夫子道:“还不是先生教的好,要是咱们村也能出一个秀才,那可真是要好好感谢先生了!”

    周夫子淡笑不语!

    秀才?笑话!他要是尽心地教授,却只能教出秀才来,还真是辱没了他的名头!

    杨氏第三天去卖菜,刚出村口就碰上了驾牛车的老成。

    “嗳哟!郑嫂子,这是去集上哩?青木挑的是啥呀?好像怪沉的。上车来,我捎你们一程。”老成热心地说道。

    青木见了大喜,忙对停下来的老成道:“是我娘要去集上卖菜哩。我不去,就送她一程。”

    黑脸的老成笑出一嘴的白牙:“我就说,你不是在上学么,怎地要去集上。”

    杨氏也暗自欢喜,一边爬上车,并跟青木搭手把那两只大箩筐弄上牛车,一边跟车上的老成媳妇黄氏说话。待坐好后,便挥手让青木回去。

    青木见天亮了不少,也不再回家,直接去学堂读书。

    牛车上,黄氏问明了杨氏去卖菜,不由得好奇:“那好卖不?”

    杨氏笑道:“还行。咱家菊花做的菜味儿好,卖的又不贵,就挣些零花钱。你也知道,咱家那口子腿摔断了可花了不少钱,还欠了债哩!”

    黄氏自然是知道。这距离杨氏和柳儿娘打架还没过去多久哩,郑长河腿摔了欠债,柳儿娘上门说亲的事她咋不记得。

    她同情地安慰杨氏道:“慢慢来!你也甭着急,可不能把身体拖垮了。天天都要起得这么早么?”

    杨氏无奈地说道:“可不是!早些去了,卖完家来还要干活哩,菊花一人在家哪照应的过来!”

    前边的老成接道:“往后啊,逢双日子你就在村口等我,我要去集上帮人送货,也能顺便捎你一程。”

    杨氏笑道:“那感情好,我正是巴不得哩!”

    想想又道:“我连人带货,每回搭车可得把两文钱,不然咱可不好意思坐,还是走算了。”

    黄氏大惊小怪地连连摆手说道:“嗳哟!搭个车还要把钱,都是一个村的,丢死人了!”

    杨氏正色对她说道:“要是我偶然间碰到你家老成一回,他捎上我,我也不会把钱;如今我见天就往集上跑,天长日久的,不把我心里咋过意?要我说呀,你们干脆在村里明说:逢双日子去集上,有人来坐车都收一文钱。人家到时候就在村口等,也有指望不是。不然人一多,你倒是带谁又不带谁哩?”

    黄氏很是迟疑,她道:“那不是被人戳脊梁骨?”

    杨氏“扑哧”笑了起来,说道:“你自家的车,一没偷二没抢,咋就让人戳脊梁骨了?”

    老成是经常去下塘集的,脑子要比他媳妇活泛的多,他说道:“郑嫂子说的是。要是我一月固定那些日子上集,倒也能收钱;不像以往,一月去不了几回,自然不好意思收。”

    有钱收当然好,黄氏喜悦地笑问道:“那咱就都收一文?”

    老成笑道:“那也不成,小娃子和老人可不能收。这样村里的人就是想说啥也没的说了。”

    杨氏连连点头道:“老成兄弟这话说的在理!”

    因为付了车钱,老成的服务立马就周到了许多,一直把杨氏送到她大哥杨得发的“福喜杂货店”门口,还动手帮忙把那两只竹篓给搬了下来,才告辞离去。

    杨氏又叫住他道:“老成兄弟,你下晚家去的时候,到我大哥这来一趟。我今儿要买两口大缸,你帮我捎回去,到家再算钱把你。”

    老成忙答道:“好嘞!你尽管忙去吧,我一定帮你捎回去。”

    杨氏这才放心地转头,见来喜那小子笑呵呵地迎出来了:“大姑,今儿咋来的这么早?我也才开门没一会哩。”

    他白皙的脸庞,眉梢眼角都是笑,脸相继承了他奶奶和他爹的柔和,而不像他娘那样线条刚硬,是个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的男娃子,倒也没辜负了“来喜”这个名儿。

    杨氏笑道:“今儿正好遇到村里的牛车,捎了我一程,自然就早了些。”

    两人说话间就走进杂货店。

    这间店虽然不在集市中心,离得远了些,却正好位于进入集市的道路旁,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得见,生意倒也还不错。

    店面狭长,两边摆放的都是些家常用具。

    竹篾编制的簸箕、撮箕等放在架子上,层层叠叠地摞在一起;那些大缸、瓦罐、粗瓷碗盘等则放在地上,并用稻草垫着,想是担心碰坏了。各项货物都码放的整整齐齐,丝毫不显杂乱,站在店门口,所有的东西都一目了然。

    因此,这店才开了几天,倒也传出些口碑,一些赶集的乡亲渐渐爱进来瞧瞧,有些啥趁手好用的东西能带回去;就是那在各村开小铺子的人上集来进货的时候,也会捎上几样东西带回去卖。

    要说这成绩可都是来喜挣来的。

    他脑子灵光,每天把杂货店收拾的清爽干净,货物归拢整齐,又能小意迎客,要是人买的东西多,他通常都能少些零头,让进来的人无不欢笑而出。

    杨氏笑着对来喜道:“快去吃饭,一会咱俩就要去卖菜了。”

    说着,到后边的厨房里找到炉子拎出来,又拿了两个碗,满满地舀了两碗下水送进厨房。

    这时,杨得发从茅厕里出来,瞧着妹妹笑道:“今儿来的早。”

    杨氏笑着把搭车的事说了。

    杨得发点头道:“这样就好,我还担心你这样来回跑,时间长了身子吃不消哩。家里有个躺着的,你可不能再躺下了。”

    杨氏连说自己没事,都注意着哩。

    来喜三口两口地扒完了玉米粥,一边赞叹地对杨氏道:“大姑,菊花做的这香酱,早起吃粥再好不过哩。有了它,这玉米糊糊也没那么难吃了。”

    杨得发板脸道:“有多难吃?磨得这样细,熬得这样浓,还嫌不好,你就知足吧!你大姑挣两钱容易么?见天给你带菜,咱每天都不用做菜了。”

    杨氏笑道:“都是不值钱的东西,说这些干啥?来喜可帮了大姑好大的忙哩。”

    来喜呵呵地笑,看着大姑就觉得亲切。到底是自家姑,比二婶好多了——二婶可是连根针都舍不得送人。

    吃完了,杨得发摧来喜快跟大姑去二里铺卖菜——他晓得杨氏家里忙着哩,早些卖完了也好回去。

    来喜挑起担子,杨氏一手提着小柴炉子,一手拎着个篮子,里面放了些木柴和火钳等用具,两人便往二里铺去了。

    第三十五章 在二里铺卖菜

    012415 17:01:14字数:3474

    二里铺人来人往,清辉江堤岸边更是闹哄哄的。远远望去,一条条的石板台阶从江边爬上堤岸,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条这样的台阶。

    不时有人从下面的船上跳下来,通过台阶爬到岸上,那些早起来赶集的乡里人不停地从这里涌向集镇;也有人从岸上下去江边,把货物送上或大或小的船只。

    江堤的旁边也十分的平坦,但除了有几个卖馒头和汤面的小摊外,并无其他的铺子——出于安全考虑,这地方是不能建房屋的。要是潮汛来临的时候,那是跑也跑不及。

    下塘集说大实在不大——少有富户和大商家愿意在这居住的;说小也不小——十里八乡的农户都指着从这买东西哩!

    实在是这儿比较偏远,既不靠近上游的清辉县城,也不靠近下游的临湖州,又没啥特产文化,注定不能成为商业重镇。要不是清辉江打这儿经过,还不知怎样被人遗忘哩。可是通过清辉江去临湖州的大船也不会在这停留,就算偶尔停留,也不过买些船上缺少的日用品,不会大肆购买货物的。

    但是,有了清辉江,还是让这儿的人生活方便了许多。那些行色匆匆又满脸风霜的乡下人,将自家产的一些东西拿到集市上卖了,再换回家里需要的生活用品。

    他们的脸上有疲惫,却没有愁苦和绝望,而是边走边大声议论今年的收成、家里添置的东西、来年要种些啥等话题,在他们那简单的头脑里,只要不停地劳动,日子总会有希望过好的。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杨氏卖菜的担子一放下,便有那些正啃馒头和窝窝头的汉子围了过来,有些手里还拿着碗——以往他们手里可没有碗。

    杨氏把柴炉子的火给拨旺了,又加上几根木柴;来喜把扣在竹篓里的锅放上炉子,又从篮子里拿出用布包着的木勺,将瓦罐里的猪下水舀进锅里。

    那香味立时四下里飘荡,引得还在干活的人也不停地侧目。可是这会儿好多人活还没干完,吃早饭的人还少,赶集的乡亲也还没有回头,所以,也只有几个人买了下水。

    一个黑瘦的汉子买了三文钱的猪下水,有两文是单放在一个小罐子里,要带回家去的。

    他蹲在地上一边吃着菜,时不时地啃一口手中的玉米窝窝头,一边对杨氏道:“大嫂,你这菜的味儿做得实在好。昨儿俺买了一文钱的菜带回家,俺的婆娘和儿子都喜欢吃。说忒划算了,一文钱,连个白面馒头也买不到哩!俺的婆娘今儿让买两文钱的,带回家把儿子解馋,还省了钱!”

    旁边一个老汉说道:“可不是,这菜吃了干活身上都有劲儿。这闺女也实诚,每回舀的也多,一点不像那些j猾的生意人。”

    杨氏笑道:“我这是小本生意,全靠心细!要洗得干净,猪下水才不会有怪味;还要烧的精细,吃起来味道才香。我是想做常远的生意,又不是卖一阵就不卖了。就是将来有人也烧这个来卖,你们瞧着我家的菜又便宜又好吃,一直还买我的,那就成了。卖那么贵,没人吃得起,有啥用?”

    黑瘦的汉子笑道:“别人俺不知道,俺可是一定会买你的。昨儿大愣子见这个好吃,也买了一副下水回去,花了四文钱。他婆娘洗了半天,结果烧出来臭哄哄的,没人吃,全倒了。你说四文钱能买两大碗烧好的了,这还不算那又洗又烧的工夫,大嫂还贴了酱和青菜哩!”

    老汉鄙夷地说道:“眼气人家赚钱,可人家费的工夫他倒瞧不见。这菜不用闺女说,洗起来肯定是费工夫的,还费作料,烧起来怕也不便宜。”

    杨氏笑道:“那是。你瞧我这罐子里猪下水还是热的,那是因为昨晚在锅里熬了一个晚上,今儿一早才盛起来的。夜里有时还会起来添把火,这样慢火烧出来的才入味,才酥烂,才香。一口气烧熟的味道不能这样好。”

    那黑瘦的汉子和周围的人都听得变色,连声感叹这钱赚得不容易。

    说着话,吃早饭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往常那些干活的乡下汉子大多买几个窝窝头或者馒头当早餐,如今偶尔会加上一文钱的猪下水。

    来喜笑嘻嘻地对每一个人都热情地吆喝着:“嗳!大哥,一文钱的猪下水,接好了。大爷,您也要一文钱的,想要多一些肠啊?好嘞!大叔啊,来两文钱的,好。你要啥?多要些香酱?好,就多给您一点,不能太多。我倒不是小气,这猪下水的味儿就够重的了,您再吃那么些酱,待会儿喝一肚子水,光跑茅房去了。”

    众人听了哄然大笑。

    杨氏在旁边不停地收钱,乐得眼睛都眯缝了。

    那些汉子买了菜,手里攥着馒头和窝窝头,到江边或蹲或坐,边吃边聊!

    香辣的味道,滑腻的大肠、厚实的猪肚、有咬劲的猪心、绵软的猪肺,吃得这些汉子一个个头上冒汗,连呼痛快!

    太阳再高一些,那些赶集的乡民也陆续回来了。

    一路上高声说笑着,互相询问手里的货物价钱、东西好坏、在哪买的等问题;货物买的多的人,还叫了码头上的搬运脚夫,挑着担子或推着独轮车跟在后边;拖着媳妇带着娃来赶集的也大有人在,娃子们手中都握有一些惠而不贵的小食品,如油炸的果子等。

    这群人到了二里铺,杨氏的小摊立即被新一轮的顾客给包围了。

    最先嚷嚷着要买的是那些小娃子,他们是被那香味勾的不想走。

    大人一听才要一文钱,也便动了心,可是还是不踏实——他们担心不好吃,往常很少有人吃这些脏东西的。

    可是,凡前两天买过这猪下水的人,都毫不犹豫地上前买上一文或两文钱。

    于是没买过的人就问他们了,听说味儿好得很,又要了竹签去尝味儿。

    这一尝,便马上掏钱了。

    只是苦了那没碗的人。有那娃儿闹着不肯走的人,只好跟码头上干活的人借碗,买了当场吃完,再把碗还给别人。

    还有那条件稍好些,嘴又馋的,觉得不贵,便在来喜的指引下去了福喜杂货店,买了粗瓷碗或者砂锅,回来装猪下水。

    娃儿们吃的津津有味,大人在一旁慈祥地瞅着,闻着那香味,也很想尝尝;可是小娃儿第一回吃这东西,自然是馋的很,霸着碗吃了个底朝天,吃完还意犹未尽地拿舌头舔舔嘴唇;大人接过空碗,瞧瞧还有些汤水,便倒入嘴里,只觉咸香无比,确实是好味道!

    有条件的就会再买一文钱;没钱的一边念念不舍地望望那锅里的猪下水,一边扯着娃儿转头就走,娃儿还不时地回头张望。

    就这么的,杨氏和来喜很快把菜卖完了,根本等不到中午。因来的晚没买到的人直跺脚叹息。

    有些汉子就对杨氏说,要她往后多做些——他们中午也想吃哩。

    杨氏便推说家里忙不过来,而且集上也没那么多下水卖哩!这么个小集镇,一天也顶多杀三到四头的猪,多了也卖不出去。但她又说道,春上的时候会烧些鱼虾啥的来卖,也是一文钱一勺。大家听了她的话便期盼起来。

    来喜手脚麻利地将东西全部收拾到竹篓里,自己挑着,和杨氏回到福喜杂货店。

    他进门后喜滋滋地对杨得发表功道:“爹,先前可是有人来买碗和砂锅?那都是他们想买猪下水,又没带东西装,我指给他们来这的。”说完得意地笑。

    杨得发笑着白了他一眼,对杨氏道:“早听他们说了缘故。这倒是想不到的,你卖猪下水竟然还带挈了我的生意,他们可是还买了篮子和筛子啥的。”

    杨氏笑道:“大哥这里的货好,还便宜,不过是位置偏了些,晓得的人不多罢了,等日子久了,人就会找着来买的。”

    杨得发自得地点点头。

    杨氏往后边厨房倒了杯水喝了,又对杨得发说道:“大哥,今儿给我挑两只大缸,再来六只大些的瓦罐子。下晚的时候咱村赶车的老成来帮我捎带回去。大哥瞧要多少钱!”

    说着,她摸出了钱袋。

    杨得发刚要开口拒绝,杨氏便打断他的话道:“亲兄弟,明算账,我这是买东西哩!要是我去旁人家买,难道还能不把钱?你这回不要钱,我下回哪好意思再来买东西。”

    杨得发只得说道:“那就给个本钱吧!你瞧自打你来集上卖菜,我跟来喜都不用再烧菜了,这不是钱?我就全当帮你带货就是了。两只大缸,四十文一只,共八十文;大瓦罐子,八文钱一只,共四十八文,总计一百二十八文钱。”

    杨氏也无法,只好将一百二十八文钱数出来把他。

    来喜跑过来对杨氏道:“大姑,我晚上把这些东西帮你送过去好不?我都老长时候没去大姑家哩,正好找青木和菊花说说闲话!”

    杨得发不等杨氏答应,便气恼地瞧着他道:“找青木?我瞧你是馋嘴想吃啥了吧?”

    杨氏忙制止大哥再说他,对来喜道:“那大姑可在家等你了。今儿菊花还让我买些猪蹄和猪头回去烧哩,正好让你尝尝新。”

    来喜大喜,挠着后脑勺笑了,又见他爹脸色不善,忙道:“我陪大姑去买下水!”飞快地拉着杨氏出去了。

    丢下杨得发在店里望着他的背影生气——这个小儿子,机灵活络那是没得说,就是有时候还像个小娃子,不老成!

    丑菊今天看了几篇别人的文,大吃一惊:人家的点击只有她的一半,推荐却比她多一倍。这还不算,更令人吃惊的是,别人每日的更新只有两千多、三千多,比自己每天更新六千多硬是少一半,这一结果让她大受打击、无比颓丧!

    她真的很怀疑自己的人品,努力地反省,要不然为啥人家每天只更新那么些,却仍然获得读者的坚定支持;自己这边点击倒是热闹无比,还不时有人抱怨更新少、投更新票,不由她高兴的要命,恨不得把存稿都要发上去,可是……(泪流满面中)

    太打击人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可不能这样对待她这个乡下人哩。垂头丧气地呼吁:有票的匀点出来好么?没票的就算了。

    第三十六章 敲定货源

    012416 11:03:28字数:3121

    杨氏和来喜顺着塘边路往集市中心走。街道两边的店铺送走了一批赶集的人,照样还是人来人往。

    不像那些大城镇,街道干净、整洁,店铺也是富贵明亮;下塘集的街道是狭窄的青石板路,倒也干净,只是两边的店铺低矮逼仄,以适用乡村人的类别居多,像油坊、豆腐坊、各样日用杂货店、粮食铺子等,一些店铺前摆放的货物挤占了街道,让道路显得更狭窄了!

    便是这样的街道,充满的生活的气息!

    乡村人带些自家种的花生、芝麻来换油,又或是拿些豆子来换豆腐;再不然顶多买些廉价的日用品;女人们买的脂粉头花也是极便宜的,布店也不会进那些太好的料子,都是适合乡村人穿的粗布棉布,花色倒是齐全——乡村的大姑娘小媳妇可是也爱美的!

    杨氏来到卖肉菜的地方,那满脸横肉的张屠户隔着面前一排密密的肉钩子,一眼瞧见她,急忙大叫道:“嗳!大妹子,你可来了!我今儿可是把下水都帮你留着哩。”

    他笑出一嘴的大板牙,力图做出亲切的样子,只是效果截然相反!

    来喜撇撇嘴揭穿他道:“留着?怕是没人买吧?你这人太不知好歹,我大姑天天买你的下水,你不感激,还为了贪图那一文两文钱,说好的买卖,又卖把旁人!做生意都像你这样儿,谁还来买?我们也不是一定要卖猪下水做的菜,我大姑正要收些鱼虾来卖哩!”

    张屠户尴尬地笑着,拿手在胸前油腻腻的皮围腰上擦了擦,说道:“嗳哟!这小哥,生气也不能就说是我的下水呀!我昨儿是猪油蒙了心,往后不会了。大妹子,今儿我可是有两副猪下水哩,那边钱大嘴也有两副。我们都说好了,往后这猪下水全留把你!”

    看来他担心了!也是,昨儿来买的人多,今儿到现在也没人问这猪下水哩,要是卖不出去可不损失好几文钱。

    杨氏见旁边肉档的钱大嘴也讨好地对她笑,她便板着脸道:“我虽然一天也能赚几文钱,那得花多少工夫晓得么?这猪下水洗不干净能吃么?烧的不好能进嘴么?旁人不过是眼馋我做的好吃,才跑来买这东西,你瞧他今儿不是没来买?为啥?那清辉酒楼的红烧肉卖的贵,咋不见人来多买你的肉?”

    来喜立即接上他大姑的话茬子,阴阳怪气地笑道:“那红烧肉也不是谁都能烧出好味道的。真要那样容易,我也去开个小酒馆,也不卖杂货了。”

    瞧着张屠户那难看的脸色,杨氏又道:“那些人只见我赚钱,也不想想这钱赚得多辛苦。洗呀烧啊就不说了——反正咱们庄稼人就是劳碌的命——就是卖的价也比不上酒楼,那么大一勺子,才一文钱;人家酒楼炒个肉片就赚十几文。咱这道菜愣是要忙一天一夜才能做出来,家里好几个人都跟着忙哩!”

    张屠户又打点起一堆的笑容,对杨氏道:“大妹子,往后啊,咱再不贪那小便宜了!你今儿就饶了我吧!”

    那边钱大嘴也连连叫道:“大妹子,往后这猪下水就留把你了,谁来也不卖。要不,你让这小哥每天一大早就来拿,拿走了旁人自然就没的买了。”

    张屠户连忙道:“对,对,就这么办!”

    杨氏道:“我看啊,还是你们每天一大早给送到街头的‘福喜杂货店’去吧!你们也别不乐意,我往后不光买这猪下水,还买你这猪头、猪尾、猪蹄,时不时的也会买些猪肉。光卖猪下水我实在赚不了钱,还累得要死;搭上这些,卖的量大了,好歹有些赚,也不叫我们一家都跟着白忙乎!”

    张屠户和钱大嘴听了大喜,连忙答应。

    其实所谓的送货也不过是每天早上路过杂货店的时候,把这些东西丢到店里就是了。这些杂零碎最难卖了,能一把兜出去,省了他们好多的工夫!

    杨氏问他们这些东西要多少钱,两人为难地互相看了看——这东西平常可都是卖不上价的,有时候都白送给人了。现在杨氏正儿八经地来买,还真不好给价!

    张屠户一边瞅着杨氏的脸色,一边小心翼翼地说道:“要不,猪头十文钱一个,四个猪蹄四文钱,猪尾巴就送把你,不要钱了。”

    来喜跳起来大叫道:“嗳哟!你可真大方,猪尾巴都送啊?又不是清明过年祭祖摆三牲,那猪头咋还要十文钱?还有那猪蹄,一点肉也没有,全是骨头跟皮。到时我们烧好了卖,怕是一文钱一勺也没人买,得一文钱两勺才成。这还能赚到钱么?”

    杨氏也诚恳地对两人道:“这些东西也是难伺候的。光那猪头满脸都是褶子,上边儿的毛要是不拔干净,谁敢吃?你要是卖贵了我可不能要——亏本的买卖不能做哩!”

    钱大嘴便道:“那就猪头八文钱一个,猪蹄四个两文钱,猪尾还是不要钱。”

    杨氏故意默算了一会,便答应了。

    她跟这两人说道:“那咱可要说好了,别哪天又卖把别人了我可不依。”

    张屠户忙道:“不会,不会!我们每天来集上的时候,直接把这些东西丢到福喜杂货店。”

    杨氏这才满意地点头,让两人把今儿的猪下水和猪头猪尾猪蹄用草绳给扎起来,放到竹篓里。

    猪下水四副,十二文钱;猪头两个,十六文钱;猪蹄十六个,八文钱;猪尾四条,不要钱,一共是三十六文钱。

    杨氏付了钱,来喜挑起担子出了这小菜场。

    张屠户和钱大嘴对视了一眼,都暗自高兴:他们早上卖了两个猪头,都是七文一个卖的。虽然多一文钱不算啥,可往后这些零碎东西就不用他们费心卖了,省了多少事哩!

    来喜挑着担子边走边对杨氏道:“大姑,这担子挺沉,要不下晚我给你带过去好了。”

    杨氏嗔怪地对他道:“我要赶紧挑回去好洗哩,等你下晚帮我带过去,明儿卖啥?”

    来喜呵呵笑了:“我忘了!”

    杨氏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赶到家后,已是一身汗!

    菊花急忙倒了杯热水给她喝,一边去瞧箩筐里的东西。当看到那猪头和猪脚时,心中喜悦,暗道果然如此,这东西也是没人要的。

    这猪头肉卤好了,拆出来也是极香的,猪脸子上的瘦肉更是好吃,猪耳朵也是响脆;猪手更是好东西啊,美容的佳品!

    这两样东西,和猪下水差不多,就是收拾起来费工夫罢了,烧出来倒不难!菊花现在倒是爱用土灶大锅来烧这些东西,因为这些菜用柴草慢慢烧熟,温火细细地烹制,味道极香!

    那边,杨氏正和郑长河在数今儿卖的钱,两眼放光的样子让她瞧了有些心酸。

    杨氏又和菊花细细地说了今儿跟两个卖肉的掰扯猪下水的事,说他们答应往后每天早上直接把这些东西送到菊花大舅的杂货店里,再也不卖把别人了。

    菊花想,说是这么说,往后的事情谁能料得到,先这么地吧!

    娘俩飞快地做了晌午饭吃了,杨氏便问菊花:“花呀,这猪头和猪蹄咋弄哩?”

    菊花道:“让爹先用镊子把猪头猪蹄上的毛拔干净,再焯一遍水,然后才能下锅卤。”

    杨氏道:“那你在家给猪头焯水吧,让你爹帮忙拔毛。我去洗猪大肠和猪肚子,我见你洗过的,都会了。往后这东西全部我来洗,你小女娃,少沾些冷水。”

    闺女脸已经不好看了,再把手作弄的跟老树皮似的,那还像个小女娃么?所以杨氏决定,往后这些活都不让闺女干。

    郑长河忙在一旁问道:“要咋弄哩?你说,爹正好两手闲得发慌哩!”

    菊花道:“我等下跟爹说。”

    她对还未走的青木叫道:“哥,来帮我做个东西。”

    难得听见妹妹叫自己帮手,青木忙跑进厨房,问道:“做啥?”

    菊花对他比划道:“一会儿要用来拔猪头和猪蹄上的细毛,得用一个小夹子一样的东西。我想用竹片来做。把竹片两头削得跟刀口似的,中间在火上一烤,然后弄弯过来,用手这么的一夹一夹,就能把猪毛给拔出来了。”

    青木沉思了一会,一声不响地跑到外边,削了一块竹片。两头削出锋刃,然后从灶洞里夹出一截燃烧的木柴,把竹片中间对准那火不停地熏烤。待觉得差不多了,就用两手捏住竹片两端,轻轻用力一折,一把夹子一样的东西就出来了。

    菊花欣喜地说道:“就是这样的。哥你再做几个。”

    青木见妹妹满意,也笑了,于是又做了三个,才去学堂上课。

    菊花则拿着那竹镊子,把装猪脚的筐子放到凳子上,搬到郑长河的床前,对他说道:“爹,你瞧,就是这样拔的。”一边抄起一只猪蹄拔给他看。

    郑长河赞道:“这东西倒精巧,你哥哥做的?”

    菊花笑道:“嗯,哥一会就做了四只哩!爹,你先拔吧!有那难拔的,就用剪刀刮掉。我去腌辣白菜,腌好了就来。”

    郑长河忙答应了。

    菊花又端来一只筛子放到他面前,上面铺件破衣衫,好让他接住毛发和猪皮,防止弄脏了床铺,一切安排妥当,才去了厨房腌制辣白菜。

    第三十七章 请客

    上午的时候,菊花选了三颗大白菜,每颗切开成四瓣,一层层地抹上碎盐,用一块石板压在木盆里,到现在差不多已经有两个时辰了,应该腌出水变软了。

    将白菜取出来,用井水冲洗干净,放在一只小筲箕里沥水;然后,她开始调制作料。

    把一只大白萝卜削皮切细丝,生姜蒜头也都细细地切碎成小颗粒,全部装在一只大砂锅里,倒入适量的辣椒酱、辣椒粉、细白糖——这可是特意要杨氏去买的,家里可没这东西,然后用筷子使劲地搅拌,立时砂锅里红通通的一片,香辣味儿扑鼻!

    这里面还缺好几种作料,如苹果或者梨,还有些是手工做不出的,但也没法子了。好在辣椒酱里面也加了些干虾磨成的粉,味道是极为鲜美的,弥补了缺少虾酱的不足。

    调好作料后,菊花把那沥干水的白菜取来,掀起腌软了的菜叶,一层层地涂上作料。白色的菜叶中,夹上了红色的作料,格外的鲜艳耀目;再加上蒜香和辣酱的味儿飘荡,刺激的人味蕾全开,极想品尝。

    每涂好一瓣,就把包裹着红艳作料的白菜卷成一团,放进早就准备好的瓦罐子里。

    她一直把三颗白菜全部都弄完了,瓦罐子也装的满满的,拿木勺使劲地按紧密结实了,放才拿了张草纸覆盖在罐口,再把瓦罐盖子盖上,搬到切菜的长条案板上放下。等两三天就能吃了!

    待杨氏将猪下水洗好拿回来,菊花把猪下水直接倒进早就烧开的锅里焯水;杨氏则又忙着清理猪头去了。

    三人忙了一下午,累得腰酸背疼的,总算是把猪头和猪蹄收拾完毕,就剩下用慢火煨烂了。

    可眼下也不能烧啊,大锅正在烧猪下水,小锅还要用来烧晚饭哩。要是两个锅都占用了,晚饭在哪做?猪头啥的只能等吃完晚饭再烧了。

    杨氏忽地想起来,对菊花道:“菊花,你来喜表哥晚上要给咱送缸过来哩。晚上烧些猪蹄好不?麻烦不麻烦?要是麻烦就不做了,反正明儿送到集上,舀些把他也是一样的。”

    菊花想了想道:“倒也不难。我也想吃哩!要不先丢两只猪蹄和猪尾巴到大锅里,一会再捞起来烩吧!”

    娘俩正商量做饭哩,赵三和石头娘来了。

    赵三走进院子,哈哈大笑道:“长河大哥,嫂子!我可是来吃晚饭的——我想吃那猪下水。”

    杨氏忙笑着迎了上去,对他俩说道:“吃饭就吃饭,这有啥哩?”

    郑长河在屋里也高声叫道:“三哥儿,咋这么些天也不来瞧我?我在家都快憋疯了。”

    赵三笑回道:“你天天吃着好的,还不乐意?我想吃还得把脸皮扛得厚厚的找上门来哩!”

    他说着将手中的鱼篓提起来,对杨氏道:“嫂子,冬天里鱼不好打,今儿我折腾半天才弄到这么些。也不要钱了,请我吃顿饭就成。”

    杨氏笑道:“可是我糊涂了!少点就少点吧,钱还是要把。往后打多少斤就算多少斤的钱。不过,太大的可不要,你们留着自己吃吧——大的烧来卖了会亏本的。”

    石头娘感叹道:“这才几斤小鱼儿,哪能要钱哩?你这一文一文赚得实在辛苦。”

    杨氏笑道:“干啥不辛苦?咱庄稼人从来都是命苦的。”

    石头娘道:“那倒也是。你总算能赚点,也就不错了!”

    说着到了屋里,又跟郑长河寒暄一阵。

    赵三忽地挠挠脑勺,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杨氏说道:“今晚怕不止我一家人来吃饭哩。刚才我到村学堂对小石头说,晚上跟青木哥哥一起回家吃饭。结果狗蛋听见了也要来,还问张槐来不来。青木想是不好意思,就顺嘴说请槐子一起来,他也答应了;他兄弟杨子听了,马上就说也要来。我一听可吓坏了,干紧先来报个信儿!”

    石头娘埋怨地看着他道:“我说把石头叫出来再说吧,你偏等不得!”

    这要是先前,杨氏肯定得发愁,现在她可不怕了——有这么些猪下水,还不够他们吃的?再来多些人也不怕。

    于是她笑道:“这有啥?打墙也是动土,干脆把夫子也请来吃顿饭,好歹也算难为人家教咱儿子。”

    郑长河听了立即赞成:“应该的,应该的!三哥儿,还是你给跑一趟,让青木请夫子一块来吃晚饭!”想了想又道:“把秦大夫也请来吧!”

    赵三见他们两口子并无为难之意,这才放下心来,答应了一声,就出去帮着请人了。

    杨氏对石头娘道:“家里菜倒是都够的。就是我娘俩忙了一天,累得腰酸背疼的。我菊花身子骨那样瘦,怕早就受不住了,你快来给我帮把手!”

    石头娘急忙答应着,和杨氏进了厨房。

    菊花也听见了刚才的谈话,知道今晚免不了又是一大桌子人,便顺手又丢了两条猪尾和两只猪蹄到大锅里,再往灶洞多添了些柴,希望吃晚饭的时候这猪下水就能烧好。

    她又到菜园里去扯了把菠菜和蒜苗,砍了几颗黄心菜和一颗大白菜,拔了些萝卜,回来坐在厨房门口细细地挑拣着,顺便休息。

    杨氏过来见她一脸疲倦的样子,对她说道:“你坐着歇一会,让你赵婶子来帮忙,她又不是外人!”

    石头娘笑道:“菊花,你就说咋烧,我来弄!”她也发现菊花很累的样子。

    菊花笑道:“也没啥。婶子把这些菜洗了,回头我来烧就成了。猪下水已经在锅里煮哩!”

    石头娘便手脚麻利地把这些菜都拢到篮子里,又多拿了两个筲箕下河去了——她也是不惯打井水的。

    这里杨氏跟菊花商量道:“只有外边一口锅,又要煮饭又要烧菜,咋办哩?”

    菊花道:“把柴炉子点起来,等我将猪蹄和猪尾巴先烧了,用大砂锅盛了放在炉子上面热着,然后就煮饭。等吃饭的时候,把饭先盛起来,再炒青菜;炒完菜,再把饭倒进锅里热着。”

    她一番话绕得杨氏头晕,但也没有办法。无非是锅不够用罢了,闺女说咋办就咋办吧!

    来吃晚饭的人总算都到齐了。有村学的周夫子、秦枫、张槐、张杨、狗蛋、李长星,外加赵三一家子。

    当来喜从老成的牛车上跳下来,一瞧他大姑院子里闹哄哄的,吓了一大跳,以为跑错了门哩,待看见青木迎上来,才知道没走错。

    “表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