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40章

      过了子时,前院才传来他们回来的消息。夏九迅速起身,整理一下自己未解的衣服就往前院赶。
    “怎么样,人救回来没?”夏九一见到严裕逊就着急地问。
    严裕逊见到夏九像是见到了救星,说:“人重伤昏迷,你赶紧找人照顾着,柯小将军去找大夫,马上就把大夫带回来。”
    看了一眼担架上的人,夏九便知事情不妙,一挥手便在前面带路。把柯大小姐送到房间以后,所有男人都十分自觉地避了出去。
    为了方便,她们暂时把柯大小姐安置在了软塌上。掀开包裹着她身体的披风,夏九才真正看到了她的惨状:破烂带血的衣衫松散地挂在身上,肌肤所露之处均可见淤青和血渍,最严重的是肩甲处的刀枪和小腿处明显被击打的腿伤。
    目前出血最严重的是肩甲处的刀伤,虽然经过了紧急包扎,仍然不断地往外冒血,外面的布条已经完全湿透。
    严裕逊知道情况,立即送来了最好的金疮药和绷带,吩咐夏九一定要好好包扎,无论如何坚持到大夫来。
    “我尽力而为。”夏九不是大夫,救不了人,不会轻易地下保证。
    关上门,在两位妇人的帮助下,夏九为柯大小姐重新包扎了伤口,两位妇人为她擦拭身体,换了干净的衣服。看着柯大小姐惨白的脸,夏九拿出了自己珍藏的老参,切了几片给她含在嘴里。
    过了整整一个时辰,柯小将军才把大夫请来。一看来人,夏九才知道为什么需要这么久。他请的是京城有名的女大夫,梁医官。梁医官的家到半醉轩,路上最快也差不多要半个时辰!
    怎么说呢,这也是柯小将军的良苦用心啊!
    第370章 劫粮案的连锁反应
    梁医官几乎是被抓过来的,来了才知道是要救一位大小姐,还被吼着:千万不能留下疤!
    看到伤口后,梁医官几乎是崩溃的。这样的伤势,要不是先后两次用药、包扎,伤患能不能活着等到她就是问题,居然还敢舍近求远!一道比手掌长,比大拇指还深的伤口,居然想要不留疤,这样的要是实在太无理取闹!
    为柯大小姐仔细缝合伤口,写好药方后,梁医官才找柯小将军算了算账,斥责了他诸多的不合理行为。
    柯小将军去“请”人时强势得很,此时一直低头听训,乖的不像话。
    稍微安稳了一些时间,柯大小姐猛得发起高烧来,幸好陪护的妇人警惕,发现及时,马上喊梁医官救治,否则,恐怕……
    扎针、配药、熬药、喂药……这一夜,半醉轩上下忙活了一夜。梁医官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柯大小姐的病情稳定后才离开。柯小将军本不愿意放人,实在是梁医官有公职在身,不得不走。严裕逊安排人护送回去,竟然还接回来一位医女,梁医官的徒弟,秋云的师姐。
    有一位医女在,夏九心里轻松了许多,她是真怕柯大小姐再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柯小将军非把这半醉轩拆了不可。她们都知道,劫持柯大小姐的那两个男子和红花楼的人下场都很惨,只有红豆一人安然无恙地离开京城。
    这一事,他们必须好好感谢红豆,没有她,柯大小姐极有可能回不来。也要感谢夏九和云裳,没有她们在红豆心中的好印象,红豆怎么敢偷东西出来传递消息。
    柯大小姐一直醒醒睡睡,醒来也就睁着眼睛四周看一圈,很快又沉沉睡去,直到第三天中午,她才能清醒地说上一句话。期间,伤势稳定的兰芝也到了半醉轩,不顾劝阻,非要陪在小姐身边,尽力照顾着,对她的主子不但忠心还情谊深重。
    第五天,柯大小姐能够在别人的搀扶下适当走动一下,坐在院子里晒一会儿太阳。仅仅是这样,已经让柯小将军开心得手舞足蹈。
    本想着柯大小姐身体好一些就会出城回家去,没想到她竟然不愿意去,宁可住在半醉轩。托她的福,柯小将军隔三差五地往半醉轩送东西,整个半醉轩的伙食都跟着好了很多。
    在抢粮案发生之后,朝廷再次派重兵维护京城的治安,这次是真的维护治安,保证商业的正常运行。见京城“安稳”了些,商贩了试着开门营业,最先开的是杂货铺、成衣铺之类日常所需物品的铺子,渐渐的,才有一些小商贩开始买些小菜什么的。
    大半个月之后,城外大大小小的商贩才运粮进京,开始卖粮食。不过,这个时候的粮食是紧俏货,价格虽没有之前黑市那么高,也绝不是普通人家能承受的,关键这样高的价格,依旧有很多大户人家争相购买。
    早在抢粮案发生的当天,殷家收到消息后就收拾东西停住赠粮,生怕下一家遭殃的就是他们。也正是因为抢粮案,之后没有人愿意施粥赠粮。所以,粮食进城了,普通人家的情况并没有改善多少。
    这个时候,丁小勇回来了,他带回来两大车粮食。
    第371章 坚持囤粮
    丁小勇带回来的两大车粮食非常实在,样样都是能顶饱的好粮食。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种子,玉米、番薯、白菜、萝卜、豌豆等等,看着天气合适,就可以在半醉轩播种了。
    半醉轩现在有柯小将军的资助,小日子过得不错,留了一车充实库存,又给平义伯府送了一些过去,当然,种子也给了一份。剩下的粮食给曾经在半醉轩、小吃街干过活的人家每家送了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