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09章

      尤其眼下长安还危急着,更不是称帝的时候。
    李禅秀收好父亲的来信,转头对陆骘道:“眼下父亲的主力军一部分留在梁州,应对将要到来的薄胤,另一支正往洛阳,长安依旧空虚,事不宜迟,我们需迅速赶往。”
    陆骘亦明白情况紧急,立刻下令结束休息,继续行军。
    几日后,两人率军终于抵达长安。
    李禅秀刚下马,李玹身边的谋士文松泉就急匆匆赶来,请他前往皇宫。
    李禅秀见他神情难掩焦急,不由皱眉,问:“文先生,可是出了什么事?”
    文松泉叹一声气,附耳小声道:“殿下,主上自昨日进了皇宫后,便挥退众人,一个人留在昭阳殿,谁都不见,派人送去的饭食,亦没动过。”
    李禅秀闻言心一沉,立刻重新上马,跟他一起前往皇宫。
    到了宫门外,他翻身下马,却见宫门处站着一群士人或身着朝服的人,其中包括裴椹的父亲——燕王裴淙。
    似是看出他疑惑,文松泉又小声解释:“这些城中的士族和前朝旧臣,都是想来拜见主上。”
    这里说的前朝是指老皇帝一朝。
    只是李玹这两日连自己的心腹都没见,就更别提这些人了。
    不过这些人也不敢走,或是有的昨晚回去了,今天一早就又到宫门外来,等召见。
    而且他们明显以燕王为首,期望燕王能帮他们进宫打探打探消息。毕竟在他们看来,燕王世子裴椹早就投靠李玹,比他们能说得上话。
    然而燕王却一脸苦相,连连推辞,压根不敢进宫。
    李禅秀蹙了蹙眉,上前先与燕王见礼。燕王诚惶诚恐,赶忙回礼。
    李禅秀含笑,对随行亲卫道:“给诸位大人、先生拿些吃的来,再搬些座椅来。”
    说完再次朝燕王一拱手,辞别对方后,便匆匆进宫。
    他一走,在场众人纷纷都看向燕王。
    半晌,有人幽幽道:“王爷,您刚才不还说与太子殿下和那位小殿下不熟悉,说不上话?”
    燕王:“……”是真不熟啊!
    之前在梁州那么多日,太子殿下可是从没召见过他。
    .
    昭阳殿门外,夕阳如血,映照冷寂的飞檐殿瓦、宫柱回廊。
    李禅秀上次到长安,来去匆匆,没来过皇宫,这还是第一次来。
    尽管是第一次来,可他也知道,昭阳殿,是皇后居处。这里曾是他的祖母、父亲的母亲,大周太祖唯一的皇后居住的地方,亦是他父亲幼时生活过的地方。
    后来老皇帝登基,虽迁都洛阳,但每年仍会回长安住几个月。彼时为笼络父亲的外祖一家、当时仍手握兵权的沈氏族人,刚登上皇位的老皇帝不仅仍立李玹为太子,又娶李玹的姨母——小沈氏为后。
    小沈氏后来生了一儿一女,但对姐姐留下的唯一孩子——李玹,依旧疼爱有加。李玹与他的这位姨母,以及堂弟、堂妹,亦关系甚笃。
    每年老皇帝带宫眷回长安住时,小沈氏也住在昭阳殿,当时尚年幼的李玹常带着堂弟堂妹一起在这处宫殿玩乐。
    后来,亦是在这座长安的皇宫,李玹因“谋反”失败被抓,心腹、下属尽被斩杀,他自己也被枷锁上身,押往洛阳看守。
    李禅秀此刻站在这处宫门外,心中如同天际将落的残阳,微微下沉。
    父亲进宫后就将自己关在此处,是因为又想起什么,解不开、放不下吗?
    他在殿外站了一会儿,深吸一口气,终于轻轻推开殿门。
    低沉昏暗的殿中照进几缕残阳的光线,将殿柱、地砖映得金红。进了殿,一道清俊身影席地而坐,一动不动,犹如雕像。
    李禅秀望着李玹的背影,眼睫轻动,很快关上门。
    殿内一片清寂,过了许久,李玹终于回头,见是他来,微微含笑,招了招手:“蝉奴儿来了?过来,到阿爹身旁坐。”
    李禅秀听话地快步走近,在他身旁另一个蒲团坐下。
    走近后,他才发现父亲眼底一片血丝,而殿上方本该是殿主人坐着的地方,供着几个牌位,分别是太祖的皇后沈氏,已被老皇帝废后的小沈氏,以及小沈氏的一双儿女。
    李禅秀心中微凛,忙改坐为跪,恭敬朝牌位行礼。
    行完礼后,李玹轻拍了拍他的脊背。
    “陪阿爹坐一会儿吧。”他开口,让李禅秀不必一直跪坐,也不必紧绷着。
    李禅秀听话地坐回蒲团上,李玹却再度闭上眼,一言不发,只右手缓缓转着佛珠。
    即便殿中光线昏暗,李禅秀也看得清楚,父亲手背青筋微微突起,像在极力克制什么。
    李玹从没跟李禅秀具体说过那些过往,只在他知事时,大致告诉过他的身世和他们父子的处境。
    但梦中李禅秀到西南后,在旧部中见到一位曾经追随李玹的宫中老人,向他说过那些往事。
    当年老皇帝在北征军中发动军变夺位时,年幼的李玹正在外祖沈家。当时的皇后沈氏提前得到消息,本想秘密送信到沈家,让他们派兵护送李玹回长安,抢先登基。
    然而她要送出去的信被老皇帝的人截获,等沈家知道消息时,已是太祖在军中驾崩,如今的老皇帝登基,皇后得知太祖崩逝的消息,殉情而亡。
    沈家不是没怀疑过,但当时大局已定,再要做什么已经迟了。况且当时大周初立,胡人忽然大举进犯,北边接连失地,已经不起又一场夺位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