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走进不科学 第1288节

      这部电视剧知名度不如《功勋》,但也挺好看的,《狂飙》里李响和安长林的演员都在这部剧里有出场。
    其中有个物理学家叫王怀民,原型就是此时坐在最前面埋头苦算的陆光达。
    他嘴里经常念叨的球面波转平面波,指的其实就是u的极限值概念。
    不过那部分台词中缺失了各向异性这个条件,这其实是一个比较严重……或者说不严谨的失误。
    当时徐云还和几个朋友讨论过这事儿,最后一致认为是导演或者编剧为了省台词把这个条件忽略了,毕竟资料提供方应该不会犯这种错误。
    估摸着这就和某些公司领导一样,看着代码感觉繁琐就删了一段看起来莫名其妙的内容,然而殊不知代码其实就靠这段内容才能跑起来……
    而u的极限值它的本质呢,则是用平面波描述自由粒子的波函数。
    自由粒子指的无外场作用下的粒子,即v(x)=0。
    此时粒子的哈密顿量就是动能算符,即h^=t^=p^22=-12▽2。
    算符h^本质上是一个二阶微分算符,它的本征解就是一个平面波解,即hψ=epψ的解为ψp=12πe-ip·x,ep=p22。
    这算是理论物理中非常基本的一个概念,哪怕在这个时期同样如此。
    因此想要计算出u的极限值,首先就要确定极限的情景……也就是模型,然后才能计算出这个模型的极限值。
    “徐顾问,我有个想法。”
    接着很快,一直没怎么发言的蔡少辉举起了手:
    “咱们构建一个弹性散射模型怎么样?就像是两个乒乓球对撞一样。”
    “然后以此制作一个球形爆轰驱动装置,形成我们需要的向心爆轰,推动4cm厚的中子反射层向铀-235燃料球3迅速压缩。”
    “当反射层与核燃料之间紧密结合时,所有的平面波瞬间通过反弹形成球形波,从而一举引发链式反应。”
    不过徐云闻言却很快摇了摇头,否定了蔡少辉的想法:
    “不太合适,少辉同志,弹性模型虽然在理论上看似合适……但你似乎忘记了平方可积这一点。”
    “一旦引入平方可积……弹性模型就会失去意义了。”
    蔡少辉顿时一怔。
    不过很快,他的愣神便换成了另一股明悟的表情。
    是哦……
    众所周知。
    以一维为例。
    平面波组成的波包在画出来以后,就相当于一个高斯分布的函数,这说明全空间概率不一样,最后积分是会收敛的。
    换一个角度理解。
    平面波组成的波包,实际上就是某个函数进行的傅里叶变换。
    而傅里叶变换的条件之一就是这个函数绝对可积,所以波包肯定也是平方可积的。
    而核武器爆炸显然不可能是无限延伸的平面波模型,必然要考虑到位形的局域性。
    如此一来,弹性模型自然就从根源上被否定了。
    实际上。
    在原本的历史中,英国佬就在这方面栽过跟头。
    不过他们翻车的不是原子弹,而是更高一级的氢弹。
    当时奥尔德玛斯顿在讨论绿花岗岩的次级设计时为了节省运输能力,省去复杂的内爆计算便采用过弹性模型,最终翻了波车,亏损了大概两个亿的英镑。
    要知道,这可是60年代的两个亿……
    后来若非海对面提供了支援,约翰牛估摸着还得摔几跤。
    当然了。
    关于这方面的概念徐云了解的也就仅此而已了,再往后他就只能以看戏为主了。
    于是他很自然的将目光转移到了一旁的挂……咳咳,大于身上:
    “大于同志,你有什么看……唔?大于同志?”
    令徐云有些奇怪的是。
    此时的大于居然少见的拧着眉头,左手手指抵在嘴唇上沿,目光有些游离的盯着面前的一张白纸。
    徐云的眼中不由冒出了一丝疑惑。
    这啥情况?
    于是他顿了顿,忍不住再出声道:
    “大于同志?你身体不舒服吗?”
    “啊?”
    大于闻言整个人又恍惚了几秒钟,不过很快便回过了神,看了眼周围又看了眼徐云,连忙摆了摆手:
    “哦哦,没事儿没事儿,徐顾问,我刚才想事情想出神了,抱歉抱歉……”
    徐云见状倒也不以为意,毕竟好学生是可以拥有豁免权的,于是他继续问道:
    “大于同志,你对u的极限值有什么看法吗?”
    “u的极限值啊……”
    大于粗糙的手指摩挲了两下下巴,思索着道:
    “按照初级-次级沿轴放,同时保证柱状次级的每个部分被独立压缩……也就是沿弹体长轴切一个微元,这个微元可以独立计算,这个设计你们觉得怎么样?”
    “虽然没有计算具体数值,但我估摸着八成是沿轴线布n个格点,然后对于每个格点根据它的位置解一个方程组。”
    “绕轴是对称的,那么选一条半径做最优解即可,总共就是在n个位置分别解t步尺寸为m的系统。”
    “初级-次级沿轴放?”
    随后陈能宽沿着大于的思路想了想,补充了一句:
    “那其实也可以做个某种形式的m*m稀疏矩阵来解吧?这会不会比你说的绕轴对称好一点儿?”
    上过高中数学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从焦点发出的任意射线,经过椭球面反射,会聚焦到另一焦点上,而且所走路程相同,同时到达。
    假设裂变材料从a点爆炸,聚变材料放在b点。
    那么a点爆炸产生x射线和冲击波,x射线速度快,能量先行聚焦到b点,将b点的材料压缩到极小时(大概是体积振动的波谷位置),冲击波恰好到达b点继续压缩,形成聚变条件。
    难点就在设计两轮打击的时间差与聚变材料的体积振动周期。
    大于的想法是通过增加一个轴向分布达到这个目的,不过陈能宽则是补充了一个可以形成热平衡的稀疏矩阵。
    虽然陈能宽的想法要更加复杂一些,但多了个热力学参数自然相对也会更加稳妥……或者说更加贴合应用一些。
    大于很快也意识到了这点,很自然的接受了陈能宽的建议:
    “嗯,陈主任,您的这个想法比我的要更加合理一些。”
    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启发到了。
    之前提过想法但被徐云否定的蔡少辉也想到了一个灵感:
    “陈主任……咱们是不是还可以考虑一下椭球共焦反应腔?那样轴线处应该就可以对上了。”
    “椭球共焦反应腔?”
    陈能宽思索片刻,旋即便眼前一亮:
    “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这样一来爆压就需要进一步考虑了——咱们现有的爆压精度不够,最少要推进……两位数作用。”
    “我记得我们的炸药密度为1.86g/cm3,那么爆压……”
    华罗庚立马拿起了笔:
    “爆压交给我和景润还有老冯来计算吧,我们数算组到现在还没开工呢,老是干看着手都痒死了。”
    陈能宽对此自无异议。
    随后他深吸一口气,环视了现场一圈,做起了任务分配:
    “既然如此,罗庚同志,那就请你和景润同志负责计算爆压吧。”
    “小蔡你先拟画轴线,等爆压出来以后就去负责计算椭球共焦反应腔的参数。”
    “冯康同志,你就和我搭把手吧,咱们争取把稀疏矩阵和直线最优解给做出来。”
    陈景润闻言立马将一张算纸拉到了面前,比自己老师更早做出了回应。
    徐云则忽然想到了什么,目光飞快的从这些大佬身上掠过。
    也不知道这个玉玺的特殊副本会不会有思维卡奖励,如果能有的话,那乐子可就大了……
    别的不说。
    光是华罗庚、陈景润、大于、陆光达、老郭、钱五师这六个人的思维卡,就足够他用很久很久了。
    或许这些人在专业能力上和高斯黎曼还有差距,但显然要比狄利克雷之流强很多。
    更关键的是这些都是华夏前辈,如果有思维卡用起来肯定更润……错了,更顺一些。
    当然了。
    这是副本结束后才需要考虑的事儿,眼下徐云还是要以副本任务为主。
    视线再回归现实。
    在分配好其他人的任务后。
    陈能宽又看向了一旁的大于:
    “于敏同志,至于你的任务……你就和小徐一起设计柱状次级吧。”
    “等我们三个小方向的结果全部出炉,就可以联立成一个具体模型——再往后的就是纯数学的极限值计算了。”
    “没问题。”
    于敏很快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