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走进不科学 第409节

      刷啦啦——
    片刻过后。
    教室黑色的布帘尽数被放了下来。
    加上教室本就处于偏僻的角落,因此屋内此时不说漆黑一片吧,至少可以算是‘暗室’的标准了。
    徐云又最后检查了一番设备,接着按下了设备开关。
    比起昨天的实验,今天徐云所准备的发生器在规格上要更加精细一些:
    铜球依旧不变,不过连接铜球的铜棒长度统一恒定在了12英寸,正方形锌板的边长则是16英寸。
    很快。
    滋滋滋——
    随着电压的升高,火花再次出现了。
    咻——
    紧接着。
    随着光线的反射,接收器上也同时出现了火花。
    见此情形。
    法拉第等人又彼此对视了一眼,瞳孔中闪过一丝疑惑。
    现象依旧令人震撼,但似乎……
    与昨天的没什么差别?
    不过很快。
    法拉第的注意力便被徐云手中的某个东西吸引了:
    那是一个类似手电筒大小的玻璃管,内中放着一些黑色的粉末,看起来有些像是芝麻粉。
    玻璃管外则有一根导线,导线两端与玻璃管的两头对应连接,形成了一个回路,其中一端还挂着一台电压表。
    法拉第见状不由站起身,走到徐云身边,指着玻璃管道:
    “罗峰同学,这是什么东西?”
    徐云看了他一眼,扬了扬玻璃管,笑着解释道:
    “这是一个金属屑检波器。”
    “金属屑检波器?”
    法拉第重复了几遍这个词,忽然想到了什么。
    只见他猛然抬起头,目光看向了那块固定在墙上的巨大镀锌金属板。
    过了一会儿。
    他面带感慨的看向徐云,了然道:
    “原来如此……我明白了,是驻波,肥鱼先生他利用了驻波,对吗?”
    徐云笑着点了点头。
    众所周知。
    光电效应作为物理学史上一个闪耀无比的节点,它在理论上的衍生方向多如牛毛,但在概念意义上其实主要只有两点。
    首先便是反驳了光的波动说——它给波动说的大动脉上狠狠的来了三刀。
    第一刀就是截止频率。
    也就是对于某种金属材料,只有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某一频率v0时,电子才能从金属表面逸出形成光电流。
    这一频率v0称为截止频率,也称红限频率,极限频率。
    如果入射光的频率v小于截止频率v0,那么无论入射光的光强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而按照波动光学的观点。
    无论频率是多少,只要光强大,时间长,电子就能获得足够的动能脱离阴极。
    第二刀是不能解释为什么存在截止电压,且只随频率变化:
    按照波动光学的观点,脱离阴极的电子的动能,应该正比于正比于光强和照射时间。
    因此电子动能上限应随着光强和照射时间而变化,也就是截止电压会随着光强变化。
    第三刀则是瞬时性的问题——即使光很弱,光电效应的反应时间还是很快,而且不随光强变化。
    按照波动光学的观点。
    在特定截止电压下,产生光电效应的时间应该与光强成反比。
    但事实上在光电效应中无论何光强,只要满足截止频率和截止电压的要求,光电效应的产生时间都在10e-14s量级。
    不过还是那句话。
    1850年的科学界对于微观领域的认知还是太狭窄了,因此徐云并不准备在此时把整个光电效应的真相解释清楚。
    没人知道答案,才能叫做乌云嘛。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搬运工,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而已,解答的事儿还是另请高明吧。
    而除了反杀波动说之外。
    光电效应的另一个概念级意义,就是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要知道。
    如果单看光电效应现象本身,其实是不足以支撑电磁波……或者说“初级线圈电磁振荡,次级线圈受到感应”这个结论的。
    那么赫兹是怎么实锤验证电磁波的呢?
    答案就是驻波法。
    简单的说,驻波驻波,就是赖着不走的波。
    赖在那里不走呢?
    当然是赖在两个对立的平行墙面之间。
    一个空间有三组对立的平行墙面,也就是你的前后、左右和上下。
    它的实质就是空间的共振现象,综合方程为y=y1+y2=2acos2π(x/λ)cos2π(t/t)。
    从这个方程不难看出。
    驻波的节距等于n倍的半波长,所以只要知道节距就能计算出原本的波长。
    那么这样一来,验证电磁波的问题便可以归结到另一个新环节了:
    怎么确定节距?
    在1887年,赫兹用一个精妙的设计给出了答案:
    他先是同样安排了一间密室,随后设计出了一个由电波环原理组成的检波器,用检波器来对驻波进行了检测。
    这个检波器不会显示数字,但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发出火花:
    波这玩意有波峰和波谷,检波器在波峰和波谷的时候火焰最亮,在波峰与波谷之间的0值时没有火焰。
    由此测算自己所站的位置,就可以得出驻波的节距。
    当然了。
    赫兹的检波器比较原始,灵敏度很低,所以徐云这次在检波器上进行了一些改造:
    他制作了一个铁屑检波器。
    在光电效应没有发生的时候,铁屑是松散分布的。
    整个检波器就相当于断路,电表就不会显示电流。
    而一旦检测到电磁波。
    铁屑就会活动起来,聚集成一团,起到导体的作用,激活电压表。
    越靠近波峰或者波谷,铁屑凝聚的就越多,电表上的数值也会越大。
    这样一来,比起肉眼观测无疑是要清晰且精确的多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也是物理这门学科最为吸引人的地方。
    有些时候你并不需要什么精确到飞米纳米尺度的设备,思路才是最重要的。
    像徐云当年在学校里的时候,有个实验需要模拟蛛丝的震荡,但一时间又找不到震荡周期合适的设备。
    结果有个女汉子当场掏出了按x棒和护x宝,隔着海绵垫完美模拟出了需要的周期数据。
    那事儿一度成为了科大的传说,后来徐云他们同学会的时候都还提起过。
    当然了。
    徐云他们一直有件事没和那个妹子说清楚——后来大家想了想,其实用剃须刀也是差不多的……
    咳咳,言归正传。
    思路已经明晰,剩下的就很简单了。
    徐云让发生器保持启动状态,将威廉·惠威尔准备好的几个检波器分法给了众人,对驻波展开了检测。
    “这里电压表为0,是个零值点!”
    “1.7v……还有比我更大的吗?”
    “……应该没有了,1.7看来就是波峰和波谷的位置。”
    “1.5……1.6……1.7,找到了,我这里是个峰值区域!”
    一众大佬的声音在屋内此起彼伏,很快,几个驻波的节距就被检测了出来。
    “0.26米……”
    看着统计对照后的数值,法拉第摸了摸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