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走进不科学 第314节

      潘院士与赵政国二人正站在操作台上,表情凝重,他们的周围则是一群正在忙碌着的科研人员。
    过了一会儿。
    赵政国看向了一旁的助手,问道:
    “小刘,光源准备的怎么样了?”
    赵政国口中的小刘是个个子有些瘦小的男生,带着一副金丝眼镜,发际线和医学生可堪一战。
    只见小刘认真的在屏幕上敲了几下键盘,郑重答道:
    “老师,二代光源的ire值已经达到了97.8%。”
    赵政国沉吟片刻,说道:
    “那就再等等,数值到了99.5%你再报告一次。”
    小刘点点头:
    “明白。”
    先前在得到徐云的那条微粒信息后,赵政国等人立刻展开了理论验证。
    但随着论证的深入,赵政国等人忽然发现了另一个情况……
    这个未知的新粒子,似乎隐约具备一些非同寻常的特性。
    众所周知。
    超子是一种核子更重的重子。
    它们奇怪在于以强相互作用产生,却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由奇异夸克构成。
    它的内部在常规条件下不会有游离的夸克存在,这是因为有色荷的夸克之间作用力随距离增加。
    哪怕你加入更多能量试图分离夸克,这些能量也只会被用来产生新夸克,最后仍然束缚在强子中。
    这种现象被就是夸克禁闭。
    目前发现的∑超子有三种,Λ超超子只有一种,不过根据不同的质量可以细分出不同的编号。
    此前赵政国他们观测到的,便是编号4685的Λ超子。
    它的衰期约为2.63x10-10秒,其主要衰变方式为:
    ∧°→p+π-
    ∧°→n+π°。
    从这个方式不难看出,Λ超子的衰变过程中是不存在cp破坏的。
    可根据徐云推导出的公式和模拟结果,那个特殊粒子却并非如此:
    它高度疑似存在一个在拉氏量里面破坏cp对称性的项。
    并且在数学范畴上,极其接近k介子和b介子实验得出的数据。
    这就非常非常有意思了……
    因为这涉及到了另一个概念——中微子。
    中微子是组成自然界的基本粒子之一,质量非常小。
    它不带电,只参与弱相互作用,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人”。
    每秒钟都有亿万个中微子穿透我们的身体,与中微子相关的研究成果多次摘得诺贝尔奖。
    具体的内容在《异世界征服手册》中有详细介绍过,此处便不多赘述了。
    目前霓虹那边的超级神冈探测器就是专门用于研究这种微粒的,咱们国内在大亚湾那边也有一个实验室,公认是华夏在基础物理方面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上辈子被后羿射死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太阳的中微子失踪之谜,曾是物理学界的一桩悬案。
    这个情况简单来说就是,科学家发现太阳产生的中微子的流量,只有理论模型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个悬案持续了好多年,后来科学界才知道,中微子其实一共有三种。
    它们之间会相互转换,称作“中微子振荡”。
    前两种转换的模式先后得到实验验证,第三种转换……也就是θ13发生的概率很小,因而也最难探测。
    θ13的环节便存在一个在拉氏量里面破坏cp对称性的项,并且数值和神秘粒子极其接近。
    也就是说。
    如今从那个神秘粒子的特性来看,这个粒子似乎具备某些中微子的属性?
    当然了。
    可能有些鲜为人同学看到这儿有些迷糊。
    莫急。
    且继续看下去便是。
    同时赵政国等人还发现。
    这个粒子除了高度疑似存在一个在拉氏量里面破坏cp对称性的项之外,它的轨道位置也有些不对。
    4685Λ超子的粒子轨道是标准的4f轨道,用七个函数方程能够描述。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
    多电子波函数必须是交换反对称的。
    但赵政国等人在对总哈密顿量使用绝热近似,以及平均场近似加以简化后却发现……
    未知粒子的多体体系电子波函数,并不符合Λ超子的中心场近似。
    也就是说……
    这个粒子似乎只是一个看似是Λ超子、但实际却有些不同的诡异新粒子!
    可如果是新粒子的话,另一个问题就又出现了:
    之前提及过。
    自然界的四大基础是分别是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以及引力。
    其中引力的互作用是四个基本交互作用中最弱的,但作用范围则是无穷远的距离。
    称之为长程力。
    电磁力存在于电荷之间,此作用力相当的强,而作用范围亦是无穷远的距离。
    强交互作用是作用于原子核之间的力,此交互作用是四个基本作用力中最强的。
    其作用距离则是四个基本作用力中第二短的,是一种短程力。
    作用范围大约是10^-15次方米。
    最后则是弱交互作用,俗称弱核力。
    其亦是存在于原子核内部的一种作用力,属于短程力的一种。
    作用的范围约为10^-18次方米。
    赵政国他们在根据能带论模型计算后,发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
    那个新型微粒和4685Λ超子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17次方米!
    这是啥意思呢?
    意思就是在这种距离之内,理论上只有同种微粒才不会发生碰撞。
    以我们的地球为例。
    大家都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伴星概念不讨论)
    所以在长期的观察之下,我们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宇宙中能和大天体在近距离形成稳定结构的小型天体,他们一定是具备关联的卫星体系。
    也就是能在月亮那个位置上稳定的只能是卫星,不可能是金星、木星这种猩猩。
    在微观领域中。
    这个地球是就是4685Λ超子,新微粒就类似月球。
    因此在一开始。
    徐云便将新型微粒看做了Λ超子的‘卫星’,比如某种质量略小的新Λ超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赵政国忽然发现……
    那个新微粒压根就不是Λ超子的卫星,它其实是一颗和“地球”类似甚至更大的行星!
    但另一方面。
    它却可以停留在月球的轨道上和地球形成天体组合,双方却各不影响。
    这就非常非常耐人寻味了……
    因此结合上面的高度疑似存在破坏cp对称性的情况后。
    赵政国立刻想到了一个概念:
    量子隧穿!
    所谓量子隧穿。
    指的是在位势垒的高度大于粒子总能量的情况下,像电子等微观粒子能够穿入或穿越位势垒的量子行为。
    量子隧穿最常见的地方,便是太阳的核聚变反应。
    因为引力虽然说把恒星内部的物质压得比较密实,而且是恒星发生核聚变、发光发热的最终的能量来源。
    但实际上。
    恒星内部的密度并不太高,肯定到不了白矮星那种程度。
    而显然白矮星的密度……也就是两个原子的间距,距离发生核聚变仍有一段距离。
    因为核心的高温使得两个原子可以以极高的相对速度进行碰撞,然而数量级分析表明,这个相对速度并不足以使得两个原子跨过库伦势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