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0节

      朱允炆轻轻说道。
    朱棣笑得很难看,看向徐辉祖,不知道还有什么花样。
    徐辉祖拿了一份文书,递给了朱棣,说道:“此乃新军的政策篇,在京营已施行月余,获得极大成功。皇上说了,天下兵马,皆是朝廷之兵,理应享受一样的政策,无分内外,无分亲疏。”
    朱棣接过文书,仔细看了下去,越看越心惊。
    这些政策,涉及后勤、晋升、士兵本身、士兵家属,甚至还包含了士兵退役后的养老政策!
    任意一条,都足以收拢人心!
    如此政策一旦普及至大明,所有军队必然归心朝廷,归心朱允炆!
    那日后,谁还为自己卖命?
    他们只会为朱允炆卖命!
    这不是新军政策,这是夺军政策啊!
    士兵当兵,不就是来吃苦的,用力气换口饭吃?
    很多人当兵,是迫于无奈,迫于生计!
    可现在朱允炆的新兵之策一旦传播出去,那当兵就不再是苦哈哈的差事,而是令人满意的“好差事”!
    到时候,兵会感谢谁?
    自然是大明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纵然是自己振臂一呼,哪怕是把胳膊挥断了,声音喊哑了,恐怕也没有几个人愿意跟自己去造反,甚至可能会将自己绑起来,直接送到南京!
    “这个……皇上,这新兵之策,恐怕耗费银钱、粮食无数,推行的话,是不是有些冒险,一旦不能做到,岂不是容易引发兵变?”
    朱棣不允许这种政策发行,起码不能发行在自己的军队之中!
    否则的话,自己根本指挥不了几个人!
    朱允炆站在亭子旁,看着一旁的湖水,说道:“银钱、粮食拨付,是户部的问题。户部商议过,他们说没问题。”
    朱棣吞咽了下口水,低头看了看文书,又说道:“这政策太过优渥,恐会降低士兵死战之心,若至战场,士兵惜命不已,畏惧不前,如何是好。”
    朱允炆示意刘长阁给自己捡一些石子过来,对朱棣说道:“所以,在政策之外,还需要辅以思想建设。让每一位士兵都明白,他们的战,是为皇上而战,是为大明而战。他们的死,是为了帝国,为了这山河,万年不褪色!”
    “再说了,朕不认为对他们好他们反而不敢拼命了。难道说,朕以真心待四叔,四叔不会真心待朕?这样荒谬之言,朕是不会相信的!”
    朱棣彻底没辙了。
    看着手中的文书,恨不得将它撕碎。
    朱棣不敢想象,一旦这些政策传播出去,自己手中的兵马,还有几成是自己的人!
    徐辉祖看着沉默不语的朱棣,说道:“此番政策,于京营取得成功,深得军心,自当惠及帝国每一位士兵。皇上与五军都督府一致认为,燕王忠孝仁义,又是北方统帅,声望极高,故想将此事托付给燕王,负责北平府周围军队新军之策。”
    朱棣恨得牙根都疼了起来,什么忠孝仁义,声望极高,不就是怕自己造反,想先从北平府施行新军之策,瓦解自己的力量吗?
    “臣恐能力有限,如此大事,还请皇上另选高明……”
    朱棣婉拒。
    朱允炆呵呵笑了笑,说道:“既然四叔不愿意,那就让北平都指挥司平安来施行吧。至于燕王三卫……”
    朱棣陡然瞪大眼,惊惧地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向湖水中丢了一颗棋子,说道:“由四叔管理,朕便不操心了。”
    朱棣紧张地心才放了下去。
    但朱棣也明白,随着朱允炆一步步动作逼近,自己已然没了还手之力!
    平安施行新兵之策,必然弄得北平府人尽皆知,周围诸卫也必然纷纷响应,归心朝廷。
    而自己手里,只剩下燕王三卫与亲卫,满打满算,不过五万余兵力罢了!靠着这点兵,去对抗齐心齐力,封锁自己的四十万大军,肯定是送死!
    朱允炆不管朱棣喜不喜欢,强力将新兵之策推行出去,尤以北平府为首要之地。
    这是因为北平诸卫中,虽然吃的是朝廷的粮食,但毕竟很多人都是燕王旧部,尤其是将校军官,多是朱棣一手提拔上来的,一旦朱棣有异动,那些人将会为朱棣送上兵力。
    这是朱允炆所不允许的,推行新兵之策,撤换将校军官将会一起施行。
    到这一步,朱允炆还是给了朱棣很大面子。
    毕竟,燕王三卫,朱允炆没有动!
    这些人名义上燕王卫队,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卫队是北直隶经制之兵,真正的指挥权,归北直隶都指挥使。
    只不过按照朱元璋的制度,亲王代领统帅之职。
    除了燕王三卫之外,燕王还有亲兵,这些亲兵近万人,朱允炆也没有去动。
    朱允炆在等待,等待以“势”压垮朱棣,让他彻底屈服!
    第二十三章 朱允炆的“家宴易封国”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十五,中秋。
    原本十五日需要临朝,但朱允炆认为,中秋佳节,应与家人团聚,便下了旨意,将朝会推迟一日,改为十六日,并安排官员,上午将机要、重要事情处理之后,可回家团聚。
    后宫张灯结彩,宫女宦官也收到了月饼等物,与皇上、皇妃共度中秋。
    马恩慧一早便忙碌起来,安排后宫内官准备家宴。
    朱允炆还想多睡会,却被马恩慧喊了起来,招呼着宫女穿起朝服,说什么要在华盖殿、奉天殿接受拜贺。
    繁文缛节。
    朱允炆不喜欢却不能不接受这些礼仪,因为大明统治天下,这一套礼仪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礼崩乐坏,那是亡国之兆。
    朝堂秩序,官员等级,言行举止,都与礼仪有关。
    穿什么衣服,配什么腰带,见活人该怎么说话,见死人该怎么哭喊,这都是有礼数的。
    弄错了,可不是简单的一个眼神的惩罚,或责怪一句话,很可能会被弹劾,轻则扣掉工资,重则罢官杀头。
    身在古代,自然要遵循古代的礼仪,不能太过惊世骇俗,喊一句人性解放,穿衣自由,那会被骂死的……
    华盖殿。
    马恩慧携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连带后宫所有内侍,内官,向朱允炆跪拜行礼。
    “金秋佳节,为皇上贺,为大明贺,愿皇上龙体康泰,愿大明国泰民安。”
    马恩慧恭谨地施礼。
    朱允炆接受了众人的贺拜,上前搀扶起马恩慧,示意众人起身,然后说道:“今日中秋,朕也愿诸位齐心协力,同心同德,为了我们大明盛世,添砖加瓦。”
    众人振奋,纷纷表示绝不辜负皇上厚望。
    “这是什么?”
    朱允炆示意大家退下之后,看到桌案上有一个文书,不由问道。
    马恩慧莞尔一笑,道:“皇上,这是王叔们的贺礼。这里还有一份家宴名单,请皇上定夺。”
    朱允炆拿起奏本,展开一看,顿时笑了。
    在王叔的贺礼中,燕王朱棣、辽王朱植的贺礼最重,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不用说,两人已经掏出了家底。
    朱棣贺礼重点,朱允炆可以理解。
    毕竟一系列的动作,都是朝着朱棣去的,他有压力,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没有二心,愿意臣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辽王朱植也送重礼,便有些意外了。
    不过有好处还是需要的,现在训练新军,需要大量的钱粮支持,虽然裁撤了十万兵马,节省了一部分开支,但只靠节省,还远不够支撑起新军。
    关键还是在于开源,这些东西不错,留点作为库存,其他变卖出去,也是一笔收入。
    “家宴名单你定便好。”
    朱允炆去给吕太后行过礼,说了几句话,便离开了。
    晚间,朱允炆于省躬殿设家宴,招待众叔叔、驸马、兄弟、亲族,恭贺中秋。
    朱允炆随礼乐而至,落座之后,示意众人起身,说道:“中秋家宴,皆是朕之家人,都起身吧。”
    “谢皇上。”
    众人起。
    “臣等为皇上贺,中秋月明,万民安泰,愿大明文昌武盛,威名四海,愿皇上龙体康泰,万事顺遂。”
    朱棣作为藩王之首,带众人贺拜。
    朱允炆微笑着再次让大家起身,然后才是落座。
    “朕自登基以来,这倒是第一次举行家宴招待叔叔兄弟。虽恰逢中秋,家国团圆,但孝期已满,诸位叔叔们又要远离京师,就藩边塞之地,朕不舍至极啊。”
    朱允炆带着真挚的情感说道。
    朱棣、宁王等人陡然一惊,听朱允炆的意思,这是不想让大家去就藩了?
    辽王朱植看着朱允炆,眼神一转,说道:“皇上挂念,乃是人情之本。臣有个想法,不知当不当提?”
    朱植,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封辽王,建藩广宁,即辽宁医巫闾山附近的广宁府,后世的为北镇市。
    朱允炆看着只有二十一岁,与自己年龄相当的朱植,微笑着说道:“家宴有什么不可以说的?讲来。”
    “皇上,广宁冬日寒风凛冽,刺骨钻心,且漫漫难休,臣实在是不想待在广宁,想恳请皇上,给臣换一个封地……”
    朱植还真的没有开玩笑。
    辽东冬天天寒地冻,确实是苦日子难捱。
    自己生在南京,还没来得及享受够江南的秀丽风光,十五六岁就跑到了不适宜居住的寒冷地带。
    小小年纪,握着几万兵马,确实风光,可风光这东西不能当饭吃啊。
    一有军报,就得像个狗一样,哆嗦地钻出来,有时候连个安稳觉都睡不好,可怜自己这些年,不知道多怀念京师的日子。
    趁着老爹朱元璋走了,奔丧回到京师,这强大的生活对比,让朱植彻底厌倦了辽东。打定了主意,皇上就是让自己就藩去,也要装病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