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章

      家里有一个老婆,外面养男人,欢笑场上偶尔还逢场作戏的那种。
    这还是个蛮正式的恶臭男,每条消息都加标点。
    后面还有很多条消息,于恒翻了个白眼,没继续往下看。
    懒得去揣度对方是真的想包养他,还是有什么其他意图,反正也都和他没关系。
    直接把人拉黑了。
    他是缺钱,但有手有脚,不至于去委身人下卖屁股做小三!
    有手有脚的于恒叼着一张饼,快速奔跑,终于赶上了公交车。
    到达家教地点的时候还是迟了几分钟。
    他一边换鞋一边向女孩的母亲道歉。
    然后去书房开始给女孩讲课。
    这个高中女孩很漂亮,也很不听话,是那种叛逆女孩。她带着夸张的耳环,头发挑染几缕,还带了唇钉。
    据她母亲所说,换过好几个家教老师,她都把人气走了。只有于恒脾气好,能忍,后来还愿意听点他的话。
    于恒当时口上虚虚夸着那个女孩,说并不是女孩的问题。
    心里想着是要不是实在缺钱,谁想忍这个能折腾人的丫头片子!
    丫头片子又没做上次他留得作业,于恒竭力维持面上的微笑,道:“如果你实在不喜欢议论文,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小说的写法和阅读。”
    “我不喜欢看那些无聊小说。”丫头片子嚼着口香糖,极其不配合。
    于恒继续微笑,“有些小说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其实其背后会蕴含无穷的深意和启迪,小说里一个简单的行为都会是和后面相互照应的伏笔。如同挖掘宝藏一样……”
    “老师~”女孩打断他。
    “嗯?”
    “老师你长的好像挺好看的,之前你穿的太穷酸了,我都没发现。”
    于恒的微笑终于出现了裂痕。
    随意出口伤人的死丫头片子!
    “老师,你还挺温柔的,也很负责。”
    她说着,兀地凑了上来。看着于恒的眼神不怀好意。
    因为高中女孩和男大学生算是比较敏感的年纪,出于避嫌,于恒给她讲课的时候一直保持着两本书的距离。
    她突然凑上来给于恒吓了一跳。
    女孩咯咯笑出声,“老师你还挺可爱的,我有点喜欢你。”
    “不如你做我男朋友吧,我都听你的!”她说着还把书往自已那边拉拉。
    下一刻,有人突然推门进来——是女孩的妈妈。
    她竭力维持着微笑和修养,对于恒道:“小于老师,麻烦你出来一下。”
    于恒回头,正好看到女孩对他笑,那笑里满是得意,连那夸张的耳饰都跟她一块晃的晃眼。
    他知道这是被这丫头片子摆了一道。
    女孩的母亲给他结了今天以及之前的家教费,然后委婉地表达,他以后都不用来了。
    于恒无奈,拿着钱,向女孩的妈妈道别后离开了。
    于恒近二十年的人生中,头一次一天收到两个人的表白。一个人要包养他,另一个人害的他失业……
    现在吃饭还早,回寝室也是一个人,于恒漫无目的地在街上瞎走,想看看再能不能找到什么兼职。
    等红灯的间隙,于恒在人群之中微微仰头看到周围都是四四方方的高层,内心涌出无限悲哀与孤独来。
    这个冰冷的城市,他没亲人,没爱人,甚至活的没自已。
    第3章 没家人
    于恒完成下午的家教工作后,在附近的快餐店点了份砂锅,他喜欢吃热乎乎的东西,尤其是在这种天气。他有的鼻塞,觉得吃点热乎的会舒服一些。
    在等砂锅的过程中,他手机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喂,你好。”于恒接起电话。
    “小于啊,我是你隔壁的奶奶,你还记得我吗?”邻居奶奶苍老的声音透过话筒传过来。
    “记得记得,怎么了奶奶?”接到熟人的电话,于恒有点开心,语气都轻快了起来。
    邻居奶奶织的毛衣现在还在她身上穿着呢。
    于恒说话间,砂锅被端了上来。
    刚上来的砂锅还在咕噜咕噜沸着,正常该等晾一晾再吃,但是于恒嘴急,迫不及待地挑了一筷子。
    “嘶!”
    滚烫的砂锅面触及皮肤的一瞬间于恒的手下意识松开,筷子掉进碗里,溅起面汤,又烫到了他的手。
    但于恒没时间顾及嘴上和手上的烫伤,他急忙向电话那边问道:“奶奶你说什么?”
    “小于啊,你没事吧?”听到于恒的痛“嘶”声,邻居奶奶担忧地问了一句。
    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县里的殡仪馆要搬迁,旧址拆除,你母亲寄存在殡仪馆的骨灰不能继续寄存了,殡仪馆的电话打过来,问怎么处理。”
    “当时在殡仪馆是留的我家里的电话,所以我寻思着问问你怎么处理,要不殡仪馆就会把骨灰扬海里了。”邻居奶奶的声音较前两年更加苍老了,但依旧平和温柔,是个心善的老奶奶。要是别人都多多少少会嫌弃这种事晦气。
    于恒看着已经“安静”下来的砂锅,眼睛发直,良久才道:“我知道了,谢谢奶奶,能麻烦你说一下殡仪馆的电话吗?我再咨询一下。”
    邻居奶奶说了电话,然后不无担心道:“小于啊,你也不要太着急,一个人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