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大家请我当皇帝 第521节

      孔闻謤不由连忙道:“庆阳、延安及绥德等卫早已败坏,不堪大任,不知舜王为何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若舜王有问,罪臣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第61章 缺失的钱粮
    “榆林镇以延安、绥德、庆阳和榆林四镇为核心,计额当有两万余户。”河西兵备副使孔闻謤认真讲述道。
    “若以陕西言之,则延安为核心,庆阳、绥德为两翼,榆林为首脑。”
    “若以陕北言之,则榆林为核心,三十六堡为两翼,以庆阳、延安和绥德为之掠阵。”
    “此乃榆林镇防御之法也!”
    张顺早非昔日吴下阿蒙,闻言便知这庆阳、延安和绥德三处便是榆林镇的战役防御纵深。
    当虏寇突破以榆林镇为核心的三十六堡防御体系以后,这三处也就借助城池堡垒守御,以创造主力部队歼敌的机会。
    实际上有明一朝,北方的敌人很少有能突破榆林这套防御体系。
    哪怕是王朝末年,敌人最多也只能打到鄜州城下,便是强弩之末,根本无法威胁到关中核心区域。
    但是,这些是张顺想要的吗?当然不是!
    “我若裁汰老弱,清理屯田,复明初之胜,为之奈何?”张顺不由问道。
    “时移则事移,明开国之初,精兵强将封于无人之地,故而兵锋盛于一时。”孔闻謤闻言一愣,不由连忙解释道。
    “今多数士卒苦不堪言,身无余财,几与乞丐无意,又何如明开国之初哉?”
    “你莫哄我!”张顺不由冷笑道,“大明旧制,卫所官兵每户分地一顷,这四个卫所合当有两三万顷屯田。”
    “如今大明延安府赋税不过白银三万六千六百三十七点二二两,其中偌大的差额哪里去了?”
    “这……”孔闻謤闻言顿时汗出如浆,连忙掏出手帕擦拭了一番,这才借口应道。
    “或为军官所侵吞,或为风沙所掩埋,或遭旱灾,田主弃田而逃,不一而足!”
    “风沙侵吞几何?而弃田逃荒又有几何?为何如今赋税不过大明国初百分之一二哉?”你说的都有理,那我问你前后差距怎么会这么大?
    “多……多在军官勋贵手中!”孔闻謤不得不承认道。
    明代中后期,军官利用手中的职权,不断侵吞屯田,压榨士卒,以至于逃籍不断,朝廷不得不采取募兵制保持士卒战斗力。
    然后和后世大多数人认为明代募兵制从普通百姓中募兵不同,实际上明代的募兵对象大多数仍然是掌握了一定军事技能军籍之人。
    如此一来,明代的军事力量就变成了营兵制为主,而卫所军官职位则蜕变为爵位。
    故而如今卫所世袭的军官,世袭官职的时候已经称之为“袭爵”。
    既然是“袭爵”,那你大明的爵位我大秦肯定不能认!
    “彼辈无功于国,又坐享屯田之利。兵不兵,民不民,是何道理?”张顺不由厉声问道。
    兵者服役,民者纳粮!
    如今这伙人当兵自有粮饷,岂有再占据屯田,却不依例缴纳子粒、赋税的道理?
    甘蔗没有两头甜,便宜不能两头赚,只享受权力,不履行义务者谓之“蠹虫”。
    “舜王欲整顿卫所,不知是否做好了准备?”孔闻謤见张顺一意孤行,不由连忙提醒道。
    “正要向先生请教,彼辈与榆林将门有何牵扯?以便本王辨别敌我!”张顺见孔闻謤不再左顾而言他,不由声音柔和了几分。
    “若说牵扯,其中榆林卫关系最深,几乎是榆林将门立身之本。”孔闻謤闻言老老实实道。
    “绥德其次,只因榆林镇原本由绥德迁来,故而多有牵扯。”
    “不过距今已经百五十年,不如昔日多矣!”
    “至于庆阳、延安,地处内地,除了部分士卒出身于此以外,牵扯不多!”
    “好!”张顺闻言不由拍案而起。
    此人担任年余河西兵备副使,对榆林诸卫倒是了如指掌。
    若是果真如孔闻謤所言,那么此事就好办了许多。
    自己可以先稳住榆林诸将,然后拿庆阳、延安两卫开刀。
    等到解决了最关键的庆阳、延安两卫,再取消绥德卫的特权,使其转为民籍,一体纳税便是。
    至于榆林卫暂且不动,看榆林镇整顿结果如何,再做打算。
    张顺心里既然已经有了成算,不由又问道:“敢问延安卫何如?”
    “延安卫下辖五个千户所,其中路千户所驻延安府城周边,左路千户所驻今延长、延川一带,右路千户所驻今安塞一带,前路千户所驻今甘泉、鄜州、洛川、宜川一带,后路千户所驻今清涧一带。”
    “其下又有保安、塞门、安定三个守御百户所,计有五千九百三十六户,该田一万一千余顷。”
    “等等,有多少?”张顺闻言一愣,不由又追问道。
    “计户有五千九百三十六,该田一万一千余顷。”孔闻謤又重复道。
    不对啊,刚才自己明明听到延安知州丁启睿说延安、绥德及保安、塞门、安定三个百户所计有六千户,人口十万口,这不一样啊!
    “那榆林镇总军户几何?直属屯田几何?”张顺不由追问道。
    “计全镇卫所军户两万七千二百十六,丁口二十万余,直属屯田额定四万三千二百六十一顷。”孔闻謤又应道。
    曹操,又上当了!
    榆林全镇屯田数竟然被洪承畴、张顺等人估算数量还要高一倍左右。
    张顺哪里还不明白,那丁启睿所言数额肯定是延安府数据,那是早已经经过百般“修饰”的结果。
    明初陕北地广人稀,土地荒芜,经过军民垦荒以后,肯定要比原本定额高上不少,显然孔闻謤这个数据才更接近真实数据。
    而且按照屯田每顷缴纳子粒一十二石计算,这四万三千余顷屯田明显可以缴纳五十万石粮食,和国初岁入四十万石也颇为接近。
    人都说大明没钱没饷,偌大个陕西一年支撑十万人马,还需要朝廷东挪西借,岂不可笑至极?
    如今张顺只清理诸王室田产及西安卫所,都能清出粮赋七十万石,如果再加上这延绥诸镇三四十万石,一年便能多征百万石,岂有养不下十万人马之理?
    “好,既然这样,回头你仔细统计一下延绥四卫四千户三百户人马钱粮及屯田数额,一发交付与我,我自有主张!”张顺不由冷笑道。
    第62章 到达榆林
    随后张顺在孔圣人后裔孔闻謤陪同下,先后又巡狩了安塞、保安、安定、清涧、绥德和米脂等地。
    其中安塞、保安和安定三县情况最惨。
    崇祯四年十一月,“安塞人谭雄率饥民攻克县城,乞降。一月后谭雄被杀。时,疫病起,城内几无人。”
    同年“冬延安境内连降黑雪,安定十四昼夜,延长两月,人畜死亡过半,树木尽枯。”
    崇祯五年正月“安塞大荒斗米八钱,民掘草根,柳叶、树皮吃,捣石而食,腹胀而死,人相残害,低尸遗野。”
    崇祯七年,“保安、安定、安塞三县灾荒最为严重。保安则在城在村几无遗种。”
    张顺原本以为自己已经见识过人间地狱,结果来到这三处地域,才明白什么叫做“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然而,当年曹操尚且可以“蒿里行”,到张顺这里却连“蒿”都被饥民吃光了,欲“蒿里行”都无蒿可行。
    然而就这还是张顺早来了一步。
    若是依照原本的历史,明年安塞县就会因为李自成义军、套虏以及旱灾、蝗灾的反复蹂躏,百姓逃亡而走。
    以至于阖县上下“仅存金庄一里,名虽存而民数不存。此后,屡值兵荒,仅存六甲。”
    明制一里一百一十户,一甲十户,也就是说在原本历史上明年这里就只剩百余户人家。
    若是等到战乱结束以后,统计全县人口,亦只剩六十户。
    而这里还是高桂英的家乡,万幸这一次她没有跟来,也不知她见到自己家乡变成了这般模样,心里是何滋味。
    好容易离了安定,蓦地张顺感觉清涧“热闹”了许多。
    说“热闹”其实也不比另外三县好到哪里去,不过多少能见到一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饥民罢了,多少有几分人气儿。
    清涧之所以能“热闹”一些,不外乎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两样特产。
    虽然久经战乱,好歹有些产业,多少能养活一点人。
    而绥德号为“天下名州”,从军者甚众,在瓜分大明王朝军饷这场盛宴之中,多少沾了点汤汤水水,故而在灾情之中,则是延安以北诸州县中灾情危害最小的地方。
    过了绥德,就是红娘子的家乡米脂县。
    有句话叫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绥德的汉张顺不知道怎样,但看红娘子的相貌本事,张顺就对“米脂的婆姨”这句话深信不疑。
    既然刚巧路过,张顺便对红娘子说道:“难得回一次家乡,你不回家看一看吗?”
    没想到红娘子摇了摇头道:“看什么?家里一个活人也没了,房屋院子也没了,有什么可可留恋之处?”
    张顺闻言一愣,随即反应了过来。
    哪个好端端的女子放着舒适的日子不过,反而跟随一个贼头子四海为家、朝不保夕?
    恐怕其中有很多故事,也有很多不堪回首的往事,既然她不愿意提,那就算了。
    “既然家没了,那我这里就是你永远的家!”张顺不由搂着红娘子的肩膀,深情道。
    “去你的!”红娘子哪里听过如此肉麻之词,顿时在马英娘和王奇瑛两人面前遭不住了,不由推了张顺一下。
    只是一不小心劲使大了,推了张顺一个趔趄。
    “哎?”刚推了张顺一把,她就后悔了,连忙又伸手想再把张顺拉回来。
    结果张顺反而借机抓住了她伸过来的柔荑,一把把她拉到了怀里。
    “呀!”红娘子顿时羞的脖子都红了。
    “他这么会?”王奇瑛嫉妒的不行,不由以目示意马英娘。
    哪个少女不怀春,即便是王奇瑛这样的“糙汉子”,也想拥有一份话本里那般美好的爱情。
    马英娘摇了摇头,同样回复了一个无奈的眼神:这才哪到哪啊?这个男人要不是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有点不怎么正的正事儿,说不得早不知勾搭了多少良家女子!
    过了米脂,榆林镇就在眼前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