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83章

      在凉州,能进入亲军,什么样的女人没有?
    这年头女多男少,说媒之人踏破门槛,若不是军中有法令,服役期间,只准娶妻,不得纳妾,这些士卒早就妻妾成群了。
    但若是违抗军令,被宣义郎、宣义掾抓到,轻则沦为奴隶,重则杀头!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些宣义郎们人手一个红皮小本本,传说那就是泰山府君的生死簿,谁的名字上去了,不死也要脱层皮。
    生人西居长安,亡魂东往泰山。
    因此无人敢犯军法。
    所有的杀戮都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除了坞堡,城池也是凉州士卒觊觎的对象。
    打破一座坞堡或者庄园,最多千把人,几百石粮,但若是攻破一座城池,里面的东西就太多了。
    八二分账,两成也是一个巨大数字。
    关中最精华的区域就在长安以东潼关以西。
    京兆郡十县,长安、霸陵、杜陵、郑县、新丰、蓝田、长陵、商县、上雒、阳陵。
    冯翊郡八县,临晋、合阳、夏阳、重泉、粟邑、下邽、莲勺、频阳。
    全都是人口富庶、土地肥沃的好地方。
    不过每座城池中,都有些守军,加上青壮,能凑出个三四千守城。
    拜杨峥动不动就在草原搞京观所赐,还有刘珩在并州屠城,如今的凉州军威名赫赫。
    几千虎背熊腰的士卒骑着高头大马站在城下,杀气拔地而起,一支从尸山血海中走出的军队,自然威势凛凛。
    有些羌胡士卒长矛上还挂着血淋淋的人头,苍白的瞳孔对着城墙。
    未经训练之人见了,腿肚子就打颤,站都站不稳。
    京兆、冯翊的守军大部分被司马孚抽调入长安。
    剩下的也聚往临晋、蓝田、潼关、武关等咽喉重镇。
    面对如狼似虎的凉州军,也只能乖乖打开城门。
    合阳、频阳、霸陵、杜陵、郑县被凉州军一阵恐吓,守将与县令弃城而逃。
    敢反抗的,都是有一定底气的,凉州军一时也拿不下来。
    不过杨峥给他们的命令就是能攻则攻,不能攻则走,下一次再来。
    有这五座城池,里面的东西足够凉州军搬一阵儿的。
    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仁
    牛车哐啷哐啷从长安城下路过,一队队百姓跟在后面,仿佛迁徙的羊群一样。
    士卒们骑在马上,有说有笑有打有闹。
    城上守军如临大敌,不时洒下几支羽箭,几块投石,引来凉州军的一阵辱骂。
    有人骂上瘾了,干脆连带着骂起司马孚老乌龟,只敢缩首城中,不敢出城一阵。
    骂着骂着,就连司马懿、司马师也带上了。
    这年头的人大部分都没什么文化,没读过书,骂起人来不如卫瓘这么文绉绉的。
    什么话恶心就说什么,种种污秽之言,简直不堪入耳。
    有些粗胚,为了侮辱城上守军,脱的赤条条的,从城下一箭之地外大摇大摆的走过,连带的问候几句司马家祖上几代的女性……
    守军们面红耳赤,但司马孚都忍住了,坚决不出战。
    这也让让凉州后面埋伏的大队骑兵无用武之地。
    虽说长安打下来守不住,但攻破城池后刮地三尺的兴趣还是有的。
    几十万人口,加上司马孚、司马望父子二人,这就是天大的功勋了。
    因此,满载而归的凉州军都有意无意的从长安城下路过,为的就是吸引城中守军出城一战。
    只是司马孚的缩头功力实在太深厚了。
    无论怎么辱骂,都无动于衷。
    连他本人都不在乎,守军也就慢慢习惯了。
    杜预以三万人野战八万大军,还能吃掉两万河北义从,这种战绩,已经向天下宣示凉州军强大的野战能力。
    当年马超与曹操潼关大战,见西凉剽悍,谓众将曰:“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
    马超能杀的曹操割须弃袍,自然不是士卒不利,而是脑子玩不过曹操。
    如今一人三马、装备精良的凉州军,野战能力超过当年的马超不知多少。
    不敢野战,那就只能看着凉州军肆意劫掠。
    其他城池中也有一些守军勇敢的、不自量力的出城接战。
    旷野中几声号角长鸣,大地震颤如雷,须臾之间,便有骑兵奔来。
    一千左右的骑兵,往往能轻易冲散三四千的守军,如汤泼雪,顺势取其城池。
    萧关、陇右的相继沦陷后,雍凉军精锐大多归降凉州。
    州郡兵未经恶战,装备不齐,训练不精,不堪一击。
    关中人口和物资源源不断溯泾水而上,流入凉州。
    这段时间,算是杨峥最顺畅的日子。
    司马昭大军还停留在寿春,关中无比空虚。
    司马孚可以对长安坚壁清野,但整个关中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也许他有这个心,但官府的行政效率绝对跟不上。
    百姓安土重迁,天然抵触这样的政令。
    更何况还有豪强阳奉阴违。
    只有杨峥这种刮地三尺的搞法,才能收到效果。
    “三月出兵一万三千余众,共耗费粮食六万七千五百石,肉干二十七万斤,酱腌菜七千斤。”苏泓事无巨细的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