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16章

      每个坞堡有多少人,赵阿七、公孙甫再以派人扮成货郎打听清楚。
    五丁抽一对他们而言,完全负担的起。
    十二个坞堡,至少能提供九百人的青壮。
    几人神色一滞,显然听懂了杨峥话中的深意。
    两天之后,九百三十七名青壮陆续进入军营,边地汉民既要劳作,又要与野兽、贼人争斗,身体素质极好,都会几手拳脚,也能骑得烈马,舞刀弄弓不在话下。
    大部分都是孔武有力的汉子,披上甲胄提起刀剑就是战士。
    少部分是半大的孩子,眼神中带着天生的野性与灵气。
    有了这批汉军,杨峥手上军力大为充实。
    将汉军分散到羌营、賨营之中。
    兵力增多,装备又成了一个难题。
    寻常士卒别说铁甲,能弄一身不那么破烂的衣服就算不错了。
    枹罕城百废待兴,也没这些东西。
    夏侯霸自己也在等待长安的补充。
    再说如今杨峥手上掌握兵力近三千人,已经超出部都尉的编制。
    只能自己想办法。
    明路走不通,就只能走暗路了。
    杨峥瞬间想到冯琦。
    也只有他有这个实力。
    连凉州大马都敢卖,盔甲自然也不在话下。
    不过现在冯琦不在枹罕,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
    杨峥只能等待。
    眼看着天气转凉,风雪飘落,河西羌人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今年的冬天来的早,也比往年冷。
    羌人的帐篷抵御不住寒风冰雪,牲畜大片冻死。
    恶劣的生存危机下,只能互相吞并攻伐,以换取微弱的生存机会,熬过这个寒冬。
    也有熬不下去的羌人,趁黄河冰冻的时候,避入枹罕,请求杨峥收留。
    大部分都跟杨峥有些交情。
    自然来者不拒。
    杨峥还给他们提供了粮食和屋舍。
    羌人无不感激。
    风雪一日比一日大,不过新兵的训练没有停止,也幸亏枹罕平日里商旅众多,存下了不少毛皮,略一缝制,能稍稍抵挡严寒。
    士卒身体素质极佳,羌人更是不畏严寒。
    只要吃饱了,也就不觉得寒冷。
    黄河以西,每天都有羌人来枹罕避寒。
    开始还是一整个部落,后来就是几百几十的伤员。
    羌人要活命,山贼马匪也要活命。
    河西几个部落连续遭到贼人攻击。
    天灾人祸,羌人生存越发艰难。
    杨峥原本准备天气暖和一些,再去收复羌人。
    但眼下这个情况,恐怕等到天暖,黄河以西以北的羌人也差不多了。
    剿匪是西部都尉职责之一。
    杨峥当仁不让。
    当下派人去狄道城向夏侯霸禀报一声,然后带着两千五百千军,向黄河之西挺进。
    留周煜五百军守城。
    风雪漫天,天地之间只有纷飞的鹅毛大雪。
    连前路都看不清。
    好在赵阿七、公孙甫把枹罕的地理摸得滚瓜烂熟,什么地方能躲避风雪,什么地方最安全,早有规划。
    随着势力的逐渐壮大,每个人都在成长。
    踏冰渡河,昔日羌人的营寨早已淹没在大雪之下,随意翻开冰雪,就可见乌青色的尸体。
    男人、女人、老人、孩子……
    惨不忍睹。
    杨峥心中一叹,暗忖自己有些来晚了。
    有些事情既然要做,就应该放开手脚。
    继续往西走了七八里,风雪中夹杂着哭喊之声。
    斥候迅速回报:“前方三里,有千余贼众正在杀掠羌部。”
    张特哈哈大笑:“赶了这么远的冰路,吃了这么多风雪,现在也该吃一口肉了!”
    兔死狐悲,羌卒们眼神愤恨。
    汉军们淡定从容。
    賨卒们则跃跃欲试,只有他们还没见过血。
    此番出来,一是为了收容羌人,二是为了练兵。
    杨峥微微一笑,“此战由子产指挥。”
    张特下马,郑重的拜在杨峥面前,“多谢将军!”
    然后起身,点了三百賨军,三百羌卒。
    杨峥带着大队人马在风雪之中静候。
    过不多时,前方喊杀声盖过了风雪声。
    半个时辰后,喊杀声也渐渐停歇了。
    风雪中张特提着两颗人头出现,又跪在杨峥面前,“属下幸不辱命,斩贼酋首级两颗!”
    一直以来,张特都是作为杨峥副手存在。
    沨中之战,也是留守后方。
    今日才有展示实力的机会。
    杨峥扶起张特,“子产之勇武不在某之下!”
    第八十八章 风雪
    风雪之中,一队骑兵与马车驶出长安。
    骑兵人人身披盆领铁铠,战马高大雄骏,披着兽皮,在风雪中禹禹前行。
    马车漆之以玄色,彩漆画轮,帘幔覆盖,与风雪格格不入。
    车外风雪茫茫,车内温暖如春。
    正中放着一樽青铜暖炉,炉中炭火暗红,似燃似熄,一丝烟尘都没有。
    围绕暖炉盘坐三人,皆裹着皮氅,或貂皮或狐绒,华贵非常。
    “才性同异合离,士季之四本论足为当世之垂范,书法亦为当世妙品,奈何夏侯都督一叶障目,不知其中深意。”一名二十余岁的青年捧着竹简,越看越是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