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寒门之士[科举] 第202节

      不过能与杨尧一道是难得的清闲时光,柳贺也十分珍惜,可能是朝堂上纷扰之事太多,和家人在一处时,柳贺内心就十分平静。
    ……
    正月以后,有关开海的争论还在继续。
    天子一直未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将柳贺那封疏暂时搁置了,他只是拖,却未告知官员他究竟是支持还是不支持。
    柳贺因而上了第二封疏。
    他知晓,自家这位天子很能拖,一个国本之争便持续了十数年,柳贺和天子打过数回交道,既然天子拖,他就不等,逼着天子给说法。
    过了半月,天子大约也是对他的狂轰滥炸不耐烦,令内阁去议此事。
    柳贺渐渐明白了天子的想法,天子也不是不愿开海,但是他不愿背锅,换句话说,开海若有获利他可以先拿,可违背祖训开海的锅他不肯背。
    “泽远,各衙门如今因你提的边饷一事正在忙碌,你又提开海,实是令我为难。”
    张四维为官还是偏保守的,开海又切切实实损伤到了他的利益,因而他从一开始就不赞同。
    天子将这件事交予内阁,便是先交于他手,张四维也先发挥拖字诀。
    柳贺道:“元辅,下官也清楚您事忙,开海之事徐徐图之便是。”
    张四维这首辅之位已渐渐坐稳了,虽他因冯保一事受了不少影响,可他自身是长袖善舞之人,天子也不会因此事将他逐出朝堂。
    听得柳贺此言,张四维颇为疑惑。
    柳泽远何时这般好说话了?
    士林之中皆称柳贺是有德君子,为国为朝付出甚多,张四维对此却不屑一顾,柳泽远是君子,他就不会写信至他府上威胁了。
    何况柳贺平日里脾气看着挺温和,真到了出手的时候,他是又狠又准,在张四维看来,这就是小人做派。
    偏偏人人将柳贺当成君子,却视他为小人。
    想及此处,张四维都想感慨一句天道不公了。
    ……
    柳贺心想,这开海的火烧得还不够旺,要添一把柴才是。
    第259章 消息
    开海的益处与弊端,朝堂上争论了一轮又一轮,不仅百官清楚,就连关心朝事的读书人也十分明晰。
    到这时,天子想法隐晦,官员们自然为了自身支持的一派而不断争斗。
    柳贺讲了开海的种种好处,近几期的《育言报》上都有他的文章,但在许多人看来,柳贺这种做法无疑是动摇国本。
    通政司参他的奏章比去年还多,许多官员甚至认为,柳贺就该辞去阁臣之任。
    冯保已经去了南京,他这颗棋是用不上了,冯保去南京前,张四维想必已经和他做好了切割,如今柳贺再想用冯保来动摇张四维已不可能。
    之后的机会,恐怕就是在廷议上了。
    柳贺问顾为:“大司寇与大司徒的回信还未至吗?”
    顾为低低应了声是,随即不忿道:“老爷那般维护他二人,这二人竟在开海一事上三推四阻,实是小人作风!”
    柳贺摆了摆手:“大司寇与大司徒都是老资格的官员,你万万不可这般说。”
    张学颜与王国光都被视为张党骨干,但和张居正在时一心听令于张居正不同,柳贺任了阁臣后,这二人在一些事上支持柳贺,在另一些事上却有自己的看法。
    比如这一回的开海之策,张学颜与王国光都没有旗帜鲜明地支持柳贺。
    柳贺并不觉得有什么,开海事涉重大,何况王国光与张学颜并非他的下属,二人官至部堂,在整个大明朝堂都是威风凛凛的角色,如何肯居于柳贺下首呢?
    顾为在柳贺耳边低语两句,柳贺颔首:“原来如此。”
    “此事倒也极有可能。”
    王国光与张学颜和张四维关系只是平平,且张四维任首辅后,这二人虽仍在六部尚书任上,位置却坐得并不安稳,此前申时行都曾来劝柳贺,要改王国光为杨巍。
    王国光非翰林出身,入阁几乎是不可能,就算他想入阁,也不会有一位阁臣支持他,但他自己也清楚,在没有张居正支持的情况下,想长久地把持吏部尚书之位也并不容易。
    故而,张四维和申时行必然是开出了不错的条件。
    而张学颜那边,若是叫他更进一步,由户部尚书改任吏部尚书,倒也是相当诱人的条件。
    原先这种可能几乎没有,但只要王国光肯退,张学颜未必不能再进一步。
    柳贺道:“事情这样就有些难办了。”
    针对开海之事,柳贺几乎给在朝所有有资格参加廷议的官员去了信,支持开海的官员自然积极响应,而不支持开海的,要么在信中严厉指责柳贺一番,要么就向他说明缘由,称他反对柳贺非因私怨,而是因公利。
    柳贺也很理解。
    在开海这件事上,并非若有官员都有利益沾身。
    唯独王国光与张学颜二人,态度是一日比一日含糊,此前柳贺提出开海时,这二人一片赞同之声,但后面柳贺去找二人时,二人却再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
    这其实就等同于拒绝。
    柳贺心想,张四维恐怕是想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他原以为王国光和张学颜会和自己站在一处,结果到了廷议时,张党尚且反对柳贺,柳贺又如何能够劝动其他官员?
    这件事最大的坏处是——张居正最亲近的下属们正处在一个分裂的状态。
    若是张党官员团结在一处,有柳贺在内阁,王国光、张学颜、曾省吾等在六部,即便天子都不会轻易动手,何况首辅威势远不如张居正的张四维。
    柳贺叹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又能如何?”
    他已经尽力了。
    何况柳贺在一向秉承“以德服人”
    的行事作风,旁人既然不愿,他也不会强求。
    待柳贺得知这个消息的后几日,他又听说京中几位三品以上大员被张四维说动了。
    因而下一回柳贺再提议开海一事时,张四维欣然应下了。
    ……
    身为首辅,即使张四维本身并不强势,他也拥有许多申时行、柳贺未曾拥有的优势,比如廷议一事,开启通常由首辅决定。
    一些官员对于不涉己身的朝事,在利益不冲突的前提下,也会给首辅一个面子。
    柳贺年岁毕竟轻些,不及张四维在朝中扎根多年。
    加之王国光及张学颜在开海一事上支持张四维,朝中已隐隐约约有了传闻。
    柳贺是旗帜鲜明支持开海的,许多官员十分清楚,他大张旗鼓地为开海做了那般多铺垫,疏也上过好几封,若此事在廷推上被驳回,对他这三辅的影响可谓十分巨大。
    但这一桩事上,他连王国光、张学颜二人都不能说动,也着实叫人怀疑,他一力主推的开海是否能成?
    “隆庆时,便是有天子支撑,开海一事仍不了了之,柳丹徒设想不错,可要得朝中一众官员支持也是不易。”
    “张肥乡与王汝观竟倒向了张蒲州,张相若在,不知心中该做何想?”
    “柳丹徒根基还是有些不稳,何况开海的提议太过突然,他若是在首辅任上再提,或许还能成事。”
    “张蒲州才五十许岁,申吴县也正值壮年,他柳丹徒要熬上许多年,才能登上首辅之位。”
    这是正常的阁臣上升途径,当然,大明朝不正常的首辅上升途径也有许多。
    把首辅干掉,我就是首辅。
    和只要我不想当副科,我就是正处的官场准则截然相反。
    不管怎么看,柳贺也不是那般血腥的官员。
    ……
    柳贺问过张四维后,廷议之日就慢慢定下了。
    原先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时,柳贺也参加过一两回廷议,但当时张居正为首辅,所谓的廷议也只是走个过场罢了,最后仍是以张居正的意志为主。
    但他为阁臣后参加的廷议,官员们的想法很难揣摩,最细微之处都需认真观察。
    这一日,柳贺起了个大早,还在正月,他起床的时辰,天还黑着,柳贺简单洗漱了一番,用过早饭,便往内阁的方向去。
    今日是廷议之日,他起得比平日更早一些。
    在一般人想象中,阁臣已经是大明官员的最巅峰,生活应当是十分滋润的,比如张居正返乡就被编出了一个三十二抬大轿的例子。
    ——事实绝非如此。
    别的不说,若是朝中有要紧事,天子第一时间便要见阁臣,因而内阁每日都要有阁臣当值。
    要说轻松,柳贺觉得,还是自己在翰林苑当修撰时最轻松,那时候还未认识到官场险恶,每日读读书修修史就足够了,再听听翰林院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八卦,下衙后又是崭新的一天。
    可当了阁臣以后,他每日出行反而更早一些——大明有避轿的传统,在官场上,官位但低的官员要给官位高的官员让轿,品级相差大了还要下跪问安,柳贺若是不早点到衙门,可以想象一路上要有多少官员向他问安。
    柳贺只需避一避张四维、申时行几人便罢了,六部正堂中,他和王国光、张学颜他们都是可避可不避。
    好在读书时他已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这一日廷议事由虽重要,但柳贺心态依旧十分平静。
    到文渊阁时,堂前的空地上已被官员们占据了,下级官员或许会抱怨领导起早开会,可到了京官三品以上的职衔,开会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了,这是将他们和下品官员区分开来的标志。
    此时,众人只见一绯袍官员缓缓而来,对方步履沉稳,面上却有一股难言的锐气,如今内阁四位阁老中,这一位年岁最轻,却也是公认的不好惹。
    众官员纷纷对柳贺行礼:“见过柳阁老。”
    “各位不必多礼。”
    柳贺摆了摆手,便也如其他官员般在堂前等候了片刻。
    在大明官场上,开会迟到也是一种惯例,官衔越高的官员迟到得越狠,常常是一整屋子的官员只等他一个人。
    柳贺是四位阁臣中来得最早的,六部尚书尚且未至,他却已经先到了。
    柳贺是习惯来得早,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的,何况他来得早些,底下的中书文吏就能将之前积压的文卷交到他手中,效率能提高些。
    “仲化兄。”
    柳贺挪至沈鲤身前,和他低低叙起了话。
    礼部左侍郎何洛文忽生重病,已不能再行礼部左侍郎之责,故而右侍郎许国晋升为左侍郎,沈鲤则被晋为礼部右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