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67章

      李少杰点了点头。
    “一周吧,一周后你们再来一趟,到时候就要开始录制了,之后的时间,一直到综艺前,让孩子好好练练。”
    “……”
    徐广胜突然有了一种梦回三十岁的感觉。
    三十岁的他,曾经代替大哥接侄女放学。
    那时候,声乐老师的话如出一辙。
    “回家以后,让孩子好好练练……”
    李少杰与徐广胜继续谈了谈后续的一些合作问题。
    周媛媛蹦跶的就出来了。
    “叔叔~我没事的话,是不是可以出去玩啦?”
    “……”
    “唉!”
    徐广胜叹息一口气,看起来似乎已经彻底躺平。
    “去吧去吧,别走太远,等下给你打电话。”
    “嗯嗯!叔叔最好了!”
    周媛媛嘻嘻一笑,对着李少杰,房澈,周志豪三人挥了挥手。
    “杰哥,拜拜~”
    “……”
    “……拜……拜拜。”
    周媛媛走的非常潇洒。
    李少杰捂了捂脸,总感觉找周媛媛是个错误的选项。
    看起来,这人扑街……也未必全和陈冲有关系吧……
    算了,不想她。
    转过头,李少杰继续和徐广胜说道。
    “这次的综艺我可以不要钱,后续的分成比例看歌曲运营情况!!”
    “不过……我现在很需要推广渠道和宣传资源,这方面的钱就需要你自己砸了!”
    “……好!”
    徐广胜咬了咬牙。
    虽然以目前公司的实力,想要砸钱推广宣传会有些难受。
    不过,该办的,也得办!!
    李少杰的意思很简单。
    对赌协议。
    他只负责出歌,设计综艺上的节目表演。
    这方面,不收钱。
    但宣传,推广,需要自己砸钱到一定程度!!
    之后,如果歌曲扑街,李少杰分成极低。
    如果歌曲大火……李少杰的分成水涨船高!!
    但其实,这样的对赌协议算是很公平的了。
    而且,毕竟是自己有求于李少杰,徐广胜便直接答应了下来。
    如果扑了,收益勉强给自己回本,喘口气。
    如果火了,自己这边虽然分成没预想中爆炸,要分出很大一块利益,但也绝对比现在半死不活的要强!!
    “那就这样!”
    徐广胜想明白后,笑了笑。
    “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
    一周,很快便过去了。
    第109章 冲哥!冲哥啊!
    给周媛媛的歌,其实并没有耗费太多心力。
    无非就是以前做过的小样,选择出来几个修一修改一改,然后重制一下编曲配器,根据整体设计思路搞一搞细节罢了。
    综艺节目是国风,那么什么是国风呢?
    李少杰的理解很简单。
    其实,就是中国风流行歌曲。
    是的,本质还是流行歌曲,只不过风格是独有的中国风格。
    会加入一些中国特有的元素。
    比如中国特有的民族调式,燕乐雅乐清乐,五声。
    配器上加入一些民族乐元素。
    这些形式并非是固定,更不是绝对。
    说到底,目的只有一个。
    体现中国独有的风俗文化,思想质感,乃至于表达一些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乐的碰撞,如果你不需要古文诗词,民族乐器,民族五声音阶也能表达出中国独有的韵味,那也不是不行。
    中国风,一向是“重意不重形”!
    像是网上所传,所谓五声+民乐+诗词的创作“形式”……
    只是最简单的模板,以及没有学到家的粗浅理解罢了。
    而至于目前流行的“古风”,其实就是中国风下属的一个风格分类罢了。
    中国风,可以有现代中国风,古典中国风,古典中国风自然就是古风了。
    但古风不等于古典,本质其实还是流行音乐,没什么不一样的。
    如果过于追求方方面面的契合,反而丢失了中国风的灵性。
    想通了这一点的李少杰,做起歌来直接原地放飞自我。
    条条框框全无,直接从故事出发!!
    “象征性的用个五声调式……加个变宫?”
    李少杰制作思路非常快速。
    “至于乐器……我愿意用啥就用啥!!”
    抬头喊道。
    “周志豪呢?!来准备录钢琴!!”
    “来了来了!!”
    周志豪待命。
    李少杰微微沉吟。
    一个歌火不火,不在于它好不好听,更不在于它是否优秀。
    音乐,从来都只有一个目的。
    【音乐是用来被人记住的】!!
    重复,便是作曲中必须考虑的。
    洗脑是必须要有的。
    得益于创作《断了的弦》的骚想法,李少杰这一次依然将副歌直接安排在了最开头。
    甚至没有用前奏。
    “洗!就硬洗!!”
    副歌从主歌的转变,切换。
    情绪的递进过度,起伏跌落。
    “我直接给你们洗脑……不对!!”
    李少杰嘿嘿笑着,看了一眼手边的书。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