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华娱1997 第106节

      如果档期合适,曹轩不介意卖师父个面子,但奈何时间有冲突,只能遗憾错过。
    郭旭鑫也没强求,还热情邀请曹轩有空去空政玩,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讲,空政是李雪建、于海丹的“娘家”,也算曹轩的半个师门。
    曹轩对明星辈出的空政还是很感兴趣的,更感兴趣的是他们出品的电视剧。
    《炊事班的故事》是不用想了,《武林外传》还是能抄波底的。
    郭团怎么也没想到,换了本书,还是没逃过被薅羊毛的命运………
    ………
    师徒聚会,郭旭鑫也没多留,说了会话就走了,他离开后,李雪建倒是若有所思的对曹轩问道。
    “你有没有想挂靠个单位?评职称也方便,而且有单位护着,一些人和事都会避开。”
    于海丹也为曹轩这个徒弟着想,接嘴道:“你师父说得没错,他在空政和实验话剧院人脉还行,二炮和总政也能说上话,以你现在的名气,特招不算难。”
    “还是算了吧,我手上不少生意,估计进不去。”
    如果孑然一身,曹轩倒不介意混个铁饭碗,但他现在摊子铺这么大,很多单位限制太多,双方容易产生冲突。
    更别说他还惦记三宿三飞,思想道德观念铁定不合格,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当个体户吧。
    曹轩的理由说服了李雪建夫妇,虽然有点可惜,但也没再劝。
    时代发展进步,各级单位频频有人加入下海大潮,之前无数人趋之若鹜的“铁饭碗”,在如今也有些不吃香了。
    曹轩在李雪建家一直待到晚上,李雪建夫妇还专门给曹双国夫妇电话拜了个年。
    曹双国是知道曹轩拜了个师父,是《***》的***、《渴望》的宋大成、《水浒传》的宋江。
    在曹双国夫妇俩心里,李雪建的名气可比曹轩大多了,曹轩能拜这个师父,绝对划算。
    李雪建54年生人,与曹双国正好同岁,曹双国正好是20岁娶的媳妇,第二年生的曹轩。
    两人算了下月份,曹双国略大,就成了老曹大哥,两人还约着抽空出来一起喝酒。
    等曹轩回家,曹双国还夸他拜的师父好,让他跟李雪建好好学,平时三节两寿要记清,不要短了礼数。
    曹轩应是,回屋收好了李雪建送给他的玉章,然后给胡婧和曾离短信报喜。
    两人都不约而同表达了羡慕,李雪建在内地顶尖演员里也算是第一序列,多段表演都在中戏、北电当教课素材。
    这样的大神级人物,成了曹轩师父,她们是真的羡慕,同时也为曹轩感到高兴。
    曹轩厚颜无耻的表示,自己的师父就是她们的师父,大家都是一家人,不用分里外亲疏。
    不过,曹轩有些拿不准的就是,李雪建如果知道自己有两个徒媳,会不会将他这个孽徒逐出师门………
    ………
    大年初三,曹轩回归工作,在繁星娱乐公司见了两人。
    丁鹰,曾是北电导演系高材生,毕业后辗转多个影视剧组,最后在山影担当联合制片人,与未来成立【正午阳光】的孔生、侯鸿亮是同事。
    其实,曹轩最开始的目标是侯鸿亮,乃至于想把孔生全部挖来。
    可惜这两位如今在山影也算是重点扶持的新生派,繁星这个草台班子,还吸引不了他们。
    丁鹰资历比他们浅,轮不到好项目,再加上繁星这边待遇好,索性就跳槽了,还带来了两个资深剧务和美术师。
    因为这三人,曹轩差点得罪了老家电视台,许了鲁省台两场晚会演出才摆平。
    不过丁鹰也值得这个代价,在剧组混迹多年,深谙影视制作流程,也有相关的制片经验,是繁星目下正急缺的人才。
    曹轩大胆放权,丁鹰这边一来,就立刻上任《西游记后传》制片人,全面负责剧组后勤统筹工作。
    同时,繁星正式成立【影视制作部】,曹轩亲自管理。
    已经签约的陈翰竹、丁鹰和一些影视幕后人员,全部归属这个部门。
    此外,参与影视后期的发行、宣传等工作,包括管理繁星投资合作项目负责人也都暂属这个部门,等公司后续扩军,再另行安排。
    【影视制作部】成立之后,繁星【艺人经纪部】也随之上线,由副总蒋月兼任部门主管。
    不过这个部门听着唬人,实际上就胡婧一个签约艺人。
    好在老板曹轩的商演、签约、代言等工作也都归【艺人经纪部】管理,否则真成空架子了。
    目前来说,繁星就这两个下属部门,至于财务、人事、安保、行政等职位人员太少,全归拢一起,由另一位副总负责。
    当然,相关敏感单位的一些工作事务,曹轩这个老板必须得知情。
    丁鹰之外的另一人是一名音乐制作人,名叫魏西溪,曹轩通过张亚东请来的。
    魏西溪曾参与内地、港台乃至日韩等多个地区知名歌手的专辑制作,精通编曲,现在已经很少出山,自己开了个酒吧自娱自乐。
    也就是曹轩创作才子的名头硬,才通过张亚东把这位给请来。
    之所以请魏西溪,主要是曹轩今年档期太紧,没有太多时间独立完成专辑制作。
    加上现在曹轩也补课完成,不怕考验,所以就请了个专业制作人,帮自己编曲伴奏,能帮他省出不少时间。
    曹轩预计,大概3月上旬《少年包青天》能够杀青,3月中下旬进组《笑傲江湖》,7~8月应该可以杀青。
    此时伴奏应该已经差不多完成,他可以直接录歌,顺利的话,9~10月新专辑就可以面世。
    同时,期间曹轩还要筹备自己第一次巡回演唱会,预计大陆要2~3场,台省1场,新加坡或马来西亚1场。
    如果演唱会效果好,可能还要酌情增加场次。
    可以说,2000年对于曹轩来说,是有望丰收的一年,也是极为繁忙的一年………
    第133章 新专辑《繁星璀璨》,十首爆款欲封神
    丁鹰那边曹轩没啥嘱咐的,都是熟手,而且《西游记后传》前期已经筹备的差不多了,等他接手后,就马上在秦省开机。
    六老师终究是没请来。
    没办法,1月份《西游记续传》播出,正是他最当红的时候,节目商演接到手软。
    80万人家都开始嫌低了,繁星的50万预算,自然而然地就谈崩了。
    不过丁建那边也一直没断了联系,演出质量是不用愁了,就是将来发行效果要差点。
    除此之外,曹轩还给《西游记后传》“写”了两首歌,依旧是原版的片头片尾曲《我欲成仙》和《相思》。
    这两首歌是知名音乐人三宝和赵小源受邀创作,而如今有了曹轩,就不需要另请他人看。
    这两首歌都能算是精品,以至于很多人都说《西游记后传》是三流的导演、二流的演员、一流的剧情和顶级的音乐。
    过不过誉先不说,但也算是侧面证明了这两首歌的质量。
    曹轩虽然写歌,但自己没唱,请的是当初央视《水浒传》片尾曲的两位演唱者。
    之前去家里拜年时,曹轩专门打了招呼,两人都给面子接了,刘唤亲自担当制作人,回头魏西溪也会参与帮忙。
    曹轩对这两首歌非常放心。
    刘唤不必多说,原版就是他,发挥出色,另一位虽是民歌出身,却是正儿八经的国家队,唱流行是降维打击。
    《西游记后传》不需要曹轩操心,但新专辑他却不能当小事。
    第三张专辑,是曹轩繁星专辑三部曲的最后一张,他给其起名为《繁星璀璨》。
    如果说第一部《繁星点点》,是小试牛刀,星光初现,第二张《繁星闪闪》则开始绽放曹轩属于自己的光芒。
    如今到了第三张《繁星璀璨》,已经成功登上天王宝座的曹轩,则要绚丽夺目,璀璨整个华语乐坛。
    成名——登顶——封神
    曹轩前两步已经实现,现在能不能在华语乐坛留下一个【曹轩的时代】,就靠这张专辑了。
    为了保证专辑编曲质量,曹轩和魏西溪其实在此之前就聊了挺久。
    这回见面,曹轩和魏西溪还专门就着专辑的每首歌曲做了一定的制作规划。
    彼时魏编曲时,曹轩也会随时远程调控,这点特别得提前交流好,因为专辑制作上的分歧,歌手和音乐制作人闹掰的例子太多了。
    不过曹轩这边还好,因为作词作曲都是他,而且前两张专辑质量在这摆着,魏西溪会充分尊重他的意见。
    曹轩专门给魏西溪长期包了百花录音棚的一间豪华录音室,乐手、录音师也都联系好了,业内知名大拿,其他各方面硬件都是一流水准。
    此外,如果魏西溪还有什么其他需要,曹轩包括华纳也会尽全力满足。
    可以说,这个待遇和配置不敢说是业内第一,但也绝对算是顶尖。
    连魏西溪自己都感慨,这辈子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不过更让他振奋的,不是这些硬件和待遇,而是曹轩新专辑拿出了十首精品歌曲。
    第一首,《黄种人》
    曹轩在春晚演唱的歌,照例放在第二年的新专辑里。
    这首歌也不用过多介绍,谢大厨代表作,现如今因为曹轩春晚的劲爆表演,火遍全国各地,甚至可以算是今年春晚最出圈的歌。
    据可靠消息,这首歌有望拿下春晚歌舞类二等奖,至于一等奖嘛,颁给了阅兵那对双胞胎姐妹。
    这也比较符合一些官方的颁奖规律,主旋律优先,就算不考虑主旋律,可能还要斟酌演员资历等方面。
    今年能拿个歌舞类二等奖,曹轩已经很满足了,要不是演出效果好+歌词寓意佳,恐怕也拿不到奖。
    不是他腹诽央视,去年《恭喜发财》那么火,仅次于《常回家看看》。
    但因为曹轩第一次上春晚,加上没有参加元宵晚会,连个三等奖都没有,连媒体都看不下去,替曹轩喊了几声冤。
    从那之后,曹轩更深刻的明白了,娱乐圈的颁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第二首,《烟花易冷》
    中国风代表作,取至《洛阳伽蓝记》的一篇故事,故事升华了这首歌,也因为这首歌而升华。
    周杰纶的中国风歌曲里,曹轩最喜欢这首,甚至要强过最出名的《青花瓷》,所以痛下抄手。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还有一曲大火的《离人愁》,曲风特别相似。
    “裁缝”尚且弄出一首古风代表,更别说原版了。
    之前的《不谓侠》在歌坛引起了一定的震动,如今《烟花易冷》出世,有望让他曹轩彻底坐实“中国风开创者”的名号。
    第三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