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03
/p
/p
心跨越很长的一条海岸线,会拉长补给削弱战力。还可能会将北岛水师承受整个卫国军力的压力。
这是容铮最不愿意看见的事情,北岛水师对她来说, 不,甚至是对整个大燕来说有着开启海权时代,里程碑的远大作用。
如果讨伐卫国打好了一仗, 有可能会激起大燕所有人对海权的重视。
这才是她最需要种下去的火苗,而北岛水师就是那颗种子。
容铮除了这点,她没忘记水京的拓跋庆, 相信不出三个月这家伙就已经批量生产好了新火器, 只不过, 等他生产好火器后,还有人替他用吗?
这小子跟他人一样全靠阴损的手段控制底下的人,如果说开始还有舆国大臣支持拓跋庆, 现在的话, 只要眼睛没瞎的人八成都对拓跋庆感到绝望吧。
要么已经暗地谋求生路了。
正如容铮想的那样, 杨忠义, 慕飞尉, 常子龙和赵思齐已经接到一大堆舆官的投城, 甚至还收到了南方的书信。
水京的仗还没打起来, 就已经有南方舆官想着给自己留后路了, 这何尝不是代表着水京官圈的人心惶惶,暗流涌动, 远比表面想的严重。
北方舆地也投降二个多月了。
各地的民生远比拓跋庆在的时候还要安定, 再加上燕国大量输送粮食和布匹过来,舆民们加入修路纺织大业,基本已经可以达到温饱的状态了。
再加上北方舆地各方舆民刚分好了地, 现在小日子过得正好,短短二个月过去,让不少人从战火中走出去,在战火中失去家人的人也逐渐因为生活的起色而找到了新的希望。
而这一切都是燕国女帝的功劳。
舆地百姓们每家每户基本分到田地后,他们为了感激赐予自己新生的女帝,已经不少人在寺庙里为她立长生碑。
夸张点的人直接当神在拜祭了。
总之那个未曾见过面的燕国女帝一跃成为了整个北方五个省府百姓们的心里的...圣主。
他们舆人历朝历代只有开国时期才出过两任圣主,就跟大燕的圣君那样,甚至大燕三百年出现的明君还不如大舆多,原以为大舆比大燕更被上天眷顾。
眼下看来燕国才是被上天派下来圣主,圣主的恩德现在已经蔓延到异国他乡了。
不,不对,他们现在已经是燕国舆人了。
圣主并没有抹去他们的身份,让他们改名换姓忘掉祖宗,相反还给予了承认。
与此同时,掌管东舆和西舆的藩王,被临时搭伙的燕军给击败了。
这股五千人的燕军十分普通,甚至很多人不会拿火器,一百个人也就一个人会新式火器,五千人就出了五十个人会火器。
这五十个人打头阵吓到了藩王,无条件投降。
其实真要打起了这股燕军压根讨不到多大的便宜,他们是靠新燕军和杨家军打下来的威望和恐怖而获胜。
并且这股军队还是一个王爷引领的。
还是景王的儿子,慕弘。
景王也因为这个儿子脸上沾了光,他开始到处去宣扬自己这个庶子。
容铮也十分给面子给这位堂弟,先是册封他在东西舆为燕郡王命他镇守黑土地和横跨大板块的大水源主流支干,然后转头命拓跋峰回到北方舆地,命他为了舆郡王。
拓跋峰自从投降后,他又接到了新的任命,这次直接回到舆地与燕军构成北方防御大本营。
而他的回归自然也给了不少舆官名正言顺的借口,那借口就是投靠大燕,继续保住自己的官位。
可惜他们遇到的不是传统上的帝王,他们遇到的是推行科举制,喜欢任命寒门子弟的容铮。
容铮让慕飞尉留在北方协助舆地提前一年举行科举,命令舆地读书人开始前往一个叫孔城的地方初试。
慕飞尉知道堂姐十分重视舆地的建设,而且他也不相信舆人的官,与其再被世家垄断,倒不如打开通道让其他普通家世的舆人上来。
毕竟自己亲自培养的狗,和前主人留下了的狗,当然是前者比较忠诚。
慕飞尉在信里这么跟容铮说的。
容铮无奈地提醒他礼貌用词。
慕飞尉觉得无所谓,反正这是私信不会曝光出去,然后他去联系了林尚书,林尚书在陛下允许留下的大世家里跳出来一些可造之材作为初试内定的举子。
初试他们可以利用背景通过,但之后的三门大试就只能靠他们自己了。
尚京的百年大世家知道自己的子孙被燕国安排后,他们也嘱咐子孙好好读书,因为他们能否继续留在燕国之地延续百年书香世家的地位就全靠他们了。
不得不说,百年世家出来的子弟所具备的素质和才学,但凡是努力过的,都比寒门子弟强多了。
再加上他们师资资源也比寒门子弟强,所以后天优势很强。
林尚书心里很清楚陛下有意多提拔舆地的普通人,希望打破舆地世家垄断,这才是她真正的目的。而且舆地只是一个地方,很快就轮到燕国了。
作为寒门子弟的他心里很清楚,一个普通人要迈过门阀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应该是曾经几乎不可能,直到遇到了陛下。
林尚书为了提高寒门子弟的初试率,他专门向容铮申请举子考试期间的生活标准,还有补习资料。
容铮便让林尚书自己选一个落魄的书香世家作为寒门子弟的师资。
林尚书刚有此意,他便邀请了当地一位早在十年前就告老还乡,并且现在在乡下养鸡的一个舆国文翰林。
这个文翰林的祖上出过一任舆国丞相,也算是大家族了。只不过因为这位翰林胸无大志,又在中年告老还乡所以才提起失势的。
林尚书找到此人时,此人当场答应成为初试院的夫子。
然后舆地提前一年考试的消息,惊动北方不少的读书人。
不少读书人纷纷要前往初试院蹭课,蹭课也不用负责伙食,于是不少穷苦读书人再不用为柴米油盐而担心了,他们可以专心读起书来了。
没水的时候有人送水,吃饭也可以在室内吃,晚上复习的时候还自送三根蜡烛。
总之这是不少寒门子弟没有得到过的待遇,他们感觉到燕国是个十分重视读书教育的国度,而且重视穷苦人发展。所以,就凭这点,不少读书人心里开始隐隐有了作为新燕人的身份认同。
正好一个月后,初试过去后,初试院寒门子弟通过率高达七成,七成人通过初试后被林尚书接待,然后林尚书临时出题考验他们。
虽说只有三成的人达到了林尚书的标准,可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这些人完全有资格就任各地县令,掌管一方治安,毕竟现在北方舆地几百个县城,有一半地方没有人管理。
于
/p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