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807页

      不会将她的安危交托给步疏林,因为步疏林不值得他信任。
    萧华雍第一次见到在沈羲和脸上流露出那种类似于逃避的情绪,他叹了口气,将她揽入怀中,小心翼翼拢着她,有些自责:“呦呦,你的心……变软了。”
    刚入京都的时候,她是何等冷硬与理智?凡事权衡利弊,不将情分。那才是合格的帝王之人,现在不知是因与步疏林出处了情分,还是她刚为人母的缘故,她的锋芒锐减。
    若他能一直护在她身侧,站在她身后,这样的温软,令她多了烟火气和鲜活感,他自然是乐见其成,可目下他却不喜这份温软,他宁可她还是那个冷硬果决的人。
    “人非草木……便是养只狸奴也能生出情意,更遑论是往来交心的挚友?”沈羲和目光穿过窗棂,落在院子里纵身跳跃扑蝶的短命身上。
    她也发现自己开始有人情味儿,有了就是有了,是利是弊她不知如何衡量,但她不排斥。
    “小九追了去,小八也派了小十二前去,我亦遣人跟着,我们能做之事已然做完。”萧华雍执起沈羲和的手,缓慢而又坚定将之包裹,“静待结果吧。”
    为今之计,也只能静待结果了。
    沈羲和只盼着步疏林与腹中胎儿都能够安然回到蜀南。
    “殿下,步世子安然出京。”就在这事儿,传来天圆的禀报声。
    也算是稍稍安抚了沈羲和忧虑的心。
    回到步府的步世子,整装上马,他将萧闻溪亲自送回长公主府,以萧闻溪刚刚查出有孕为由,便是陛下也没有办法命萧闻溪与步疏林一道启程。
    萧闻溪若是随行,只怕凶多吉少,等到步疏林真的回了蜀南王府,再接安好胎的萧闻溪回去,也算名正言顺,毕竟还在孝期,儿媳去陪着守孝,哪怕陛下也不能阻拦。
    至于日后萧闻溪铲下来的孩子,是否送到京都为质,也得先等生下来是男是女再言。
    出京都之前,是安全的,谁也不敢在京都地界动手,这无疑是栽赃陛下,给陛下抹黑。
    其实若萧华雍不考验步疏林,就在京都利用萧觉嵩的人安排一场刺杀,既能让陛下抓不到把柄,深怀忌惮,引导舆论,让陛下之后不但不敢截杀步疏林,甚至还要为了堵住悠悠之口,加派人手护送步疏林,只要萧华雍愿意,再推波助澜一把,陛下定要派遣绣衣使护送。
    如此一来,陛下若执意暗杀,就得牺牲掉绣衣使,要么战死要么落得一个护卫不利之罪,步疏林死了,这些护送的人也得陪葬才能安抚蜀南大军。
    这就是萧华雍能够给予步疏林的康庄大道,萧华雍问过步疏林,路是步疏林自己选择。
    选择了这一条,步疏林安稳回到蜀南,却再也得不到萧华雍的重用,情分今日用尽,他日无论是萧华雍上位还是沈羲和掌权,都将会对蜀南公事公办,蜀南被慢慢削权势在必行。
    步疏林的担当促使她哪怕身怀有孕,也选择了第二条,成为萧华雍得用且重用之人。
    出了京都,步世子的人马就遇上了埋伏,站在沙盘之前的萧华雍,面前的墙是一张巨大的舆图,这些年他走遍每一寸国土,收益最大的莫过于这一张一张舆图。
    每一处,都是他亲手绘制,他哪怕站在东宫,也能将看尽天下每一寸,陛下的人可能在何处设伏,其余要插手的人极大可能在何处设伏,他都能料到一二。
    出了京都便遇伏,是恰好埋伏在了陛下的人之前,距离也是有讲究,等到陛下的人接到消息,赶来想浑水摸鱼时,这一场看似激烈的厮杀,已经结束,步世子早已下落不明。
    “殿下,八名替身悉数散开。”天圆将地方传来的消息递上,“陛下的人也分散狙击。”
    灯光摇曳中,萧华雍唇瓣划过令人惊心动魄的光泽:“先暴梁州再露利州,将他们的人引入山南西道。”
    那里,有陛下心心念念的前太子逆臣等候他们。
    第725章 决战之地
    自京都离开,入梁州转道利州接入山南西道就能顺着长江而下,直达益州,蜀南王府就在益州!
    这是最快的路,是人人都会认为步疏林最有可能选择的路,只有这条路才能缩短行程。
    步疏林遇袭,下落不明的消息,祐宁帝与萧华雍是几乎是同时收到,刘三指低头道:“陛下,步世子方出京都便遇袭,此刻人去无踪。”
    “出京便遇袭?”祐宁帝伏案在批阅着奏折,头也未抬,“倒是个好法子。”
    他要截杀步疏林,步疏林知晓,只怕整个朝堂无人不知,他的几个好儿子也不会错失这个良机,步疏林能否安然回到蜀南,关乎着蜀南王爵的袭承,关乎着蜀南数万大军的掌控权。
    不仅仅是对他的威胁,因着步疏林明着倒向沈氏,举凡心中对他臀下这把椅子有点心思的好儿子都不愿乐见其成。
    若非步疏林回蜀南关系重大,不能掉以轻心,他都想完全不插手,看一看他这些好儿子翅膀到底有多硬。
    在京都之外就动手,只可能是两人所安排,一是步疏林自个儿,二是沈氏。除了这二者,无人会越到他的前方来吃力不讨好,此一举可让步疏林暂时大隐隐于市。
    “岐州、凤州、梁州、金州、商州、邠州,神勇军分六路人马围剿,皆以守住入口。”刘三指又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