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页
皇帝真想将顾昭那里的登记名单拿过来看一看,看那几个经常哭穷的人有没有掏银子去买,但想一想还是算了,顾昭等于利用他们的银子为朝廷赚钱,这赚到的钱有一部分是要进入国库的,所以就不必跟他们计较了。
别说皇帝了,就是顾昭自己也小看了他的号召力,只花了两天时间,五百股就全部卖出去了,五百万两银子到手了,之所以会拖到第二天,那还是因为有不少人家手里没有现银,还要想法子套现银出来,这才多费了些工夫。
顾昭原本想筹到银子就尽快离开的,免得那些没买到的人前来纠缠,结果出点件意外,让他不得不又留了两天,因为跟着看热闹的老百姓不服气了,有胆子大的跑到海运司提意见,凭什么只能让有钱人参与啊,他们小老百姓也想为朝廷出力,朝廷不能不给他们这个机会啊。
顾昭听得哭笑不得,同时又觉得极有道理,于是从自家人那里换了一股出来,将这一股拆成一万份,同样做了面额为一两银子的凭证,并且也给了限额,争取能让更多人有参与进来的机会。
于是海运司外面又排起了长龙,老百姓笑嘻嘻地带上银子去买凭证,几两银子罢了,就算赔本也不会因此穷得过不下日子,但万一赚了呢,顾大人可是财神爷呢。
这一万份售完后顾昭就赶紧带人跑路了,亏得他名声向来好,又是朝廷命官,否则这架势,会让人误以为他卷款跑路了。
离京城前,他写了份折子递到皇帝面前,灵感来自这次的卖股筹银,折子里谈了他关于出售国债的想法,以及由朝廷建立国家钱庄的提议,当然这折子出现在皇帝面前时,他和燕沐已带着人出了京城。
说实话,看完折子后,皇帝都差点生出将人叫回来的想法,心说难怪户部尚书一早盯上顾昭,想让他进入户部,还说最适合顾昭的地方便是户部,以前他觉得最适合顾昭的地方是工部,因为顾昭赚钱的本事凭的都是他弄出来的各种东西。
原来他想岔了,无论是钱庄的业务还是国债的发行,让皇帝都看得很心动,按捺了两日,终于还是将这折子送到了内阁以及户部尚书面前,这些人也才知道顾昭离开前留下了这么份东西。
皇太女自然也是看到了的,国债不去说,她觉得建立朝廷的钱庄十分可行,朝廷出面建立的钱庄肯定比各地的钱庄来得信誉度更高,不过也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会触动各个钱庄的利益,能开得起钱庄的人,哪一个背后不是有大来历的,这一点皇帝和太女都很清楚。
可惜顾昭已经离开了,不然将他叫过来一起讨论,这点子由他提出来,他肯定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
第399章 姚城立足
顾昭也没管皇帝和朝廷会怎么想他递上去的折子,除了因为这次筹银得来的灵感,还因为有大笔银子出入时,如今的兑银系统的确欠缺了些,导致做事极不方便。
就比如这次前往姚城,除了一部分银票,他们还带了大量现银,因为姚城那边未必有所有钱庄的分庄,到时也未必能兑得出那么多银子,所以不得不带着银子上路,幸好燕沐办事效率也好,离京的时候带上了几百人的队伍,才能一路保证这些银票银子的安全,否则指不定有那眼红之极的人盯上顾昭一行。
这一行离开后在京城依旧有着不少的热度,有哪个衙门有海运司这般阔气的,短短几天筹到数百万的银子,叫当初犹豫不决最终没选择去海运司的官员懊悔不已,有这数百万的银子在手,还怕顾昭办不成事的吗?
老百姓对他们参与其中的事情也津津乐道,荣誉感特别强烈。
别说他们,就是乔焕这个江南富商之子,手中接触过的银子也不少,当初顾昭在江南抄家的情景他也是见识过的,那银子出入没比这回的少,但这回数银子也数得心颤,在他看来顾昭还是收敛了些,否则便是一千万两白银也是筹得的,这就是本事啊。
顾昭一行还没到姚城时,关于他在京城的所作所为便在江南传开了,江南不少富商捶胸顿足,没来及挤上这趟车,当然赶上趟的人家则开心得很,比如乔家乔显庆,儿子去京城的时候他就备了不少银票让儿子带上,现在接到儿子的信,看果然派上用场了。
黎二舅作为姚城知府亲自来迎接外甥一行,等顾昭他们在这里安顿下来,他也要调回去了,不管顾昭将港口安置在哪里,他也不可能再留在姚城了,否则这边真要发展成他们的地盘了,便是皇帝没意见,那些朝臣们也要反对。
黎长朔看看外甥,说:“你这回胆子可真大,这事传到姚城这边,我都不太敢相信,也是后来消息越来越多,你大舅也写了信过来,我才知道真有其事。”
顾昭能怎么说,只得说:“是大家太捧场了,积极性太高。”
黎二舅一字不信,那些家伙还不是看中外甥赚银的能力了,换个人试试看,他们还舍得投这么多银子下去?
不过这些人相信外甥也好,不然他还担心外甥这海运司怎么运转起来,有银子一切就好办多了,因为无论造海船雇佣船工出海,还是训练海军,都需要大量的投入,等一切建好后,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这也是因为他待在姚城的三年多时间里,足够他了解到很多海外的情况,虽然朝廷禁海,但也不是完全禁止得住,不过都是偷偷暗中出海,还有海上那些海盗出没,虽然得到的情报资料不够多,但也能大致推测出是个什么情形,他以为,只要得到足够武力的保障,发展海运绝对很有“钱”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