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页
一言难尽,秦远森这个祸害。
藏对象通知书这个招一用就是两辈子,真是绝了。好在这次对上的是赵铭惠,踢到了铁板,不然真的能把人给膈应死,踩着别人的前程往上爬,要是换做她,知道了真相能把他锤到泥里去。
余昌要来海市读书,他也给余酒写了信寄过来,余红军和方雪要请假送他来学校,说要来他们这边住几天。住是住不下他们一家三口了,等人来了让他们去附近的招待所住,吃饭倒是可以过来这边吃。
余红军和方雪人是不厚道,不过她和余酒也不是什么非要计较这点仇怨的人,省得余昌夹在中间不好做。来就来呗,不来搞事情什么都好说,来搞事情那她就不和他们客气了。
把来信收了起来,林小北和余酒坐沙发上看一帆练习自己坐,不需要别人扶着,小身子端坐在那儿,自顾自地咿咿呀呀,也不知道小小的脑袋里装着什么,整天乐呵呵的。
高婶就坐一旁给一帆做衣服,小孩子见风长,他冬天的衣服几乎没有,海市这边的冬天又比桂省那边冷很多,棉衣棉裤棉袜什么的都要准备起来了。这个时候就很怀念后世的羽绒服了,轻便又暖和,不知道这个时候有没有,要是有的话大人孩子都想买一件。
趁着还没有开学,他们都坐公交去了市中心逛街。海市不愧是仅次于北京的大都市,城里繁华热闹得很,马路上小车也不少。这里百货商店的商品那才叫一个琳琅满目。而华侨商店的东西又比百货商店的更丰富,但是他们没有外汇券、侨汇卡,也进不去买东西。
不过倒是在一家服装店里买到了羽绒服,其他省份的品牌,不管是哪个省,总归是咱们自己国家的本土民族品牌。林小北摸了摸衣料,确实和后世的差不多,这个时候没有那么多设计元素,衣服就是很普通的款式,更显得简朴大方,分有长款和短款,成人小孩的都有。摆放羽绒服的这块区域立有一块牌,上边写着“清仓处理,成人款一件四十五,儿童款一件三十”。
想想他们那时候在南市买一件呢子大衣都五十多呢。出版社那边每个月都往他们的账户里打出版费,里面的存款够他们过得舒服了,这边冬天冷,这点钱不能省。
林小北上手去摸的时候,一旁的售货员一直盯着她,生怕她把衣服给弄坏了。或许是看他们这一家四口人,穿得都普普通通,不像是能买得起几十块钱一件羽绒服的人。
先去挑了两件适合一、两岁小朋友穿的羽绒服,一件黑色一件深灰色,已经是最小码了,估计今年冬天穿着还有点宽松,不过到时候里边再穿毛衣也差不多。然后跟售货员说:“帮我找找适合咱家婶子穿的衣服,要一件长款一件短款的,婶子自己选颜色吧。”
“诶好嘞。”售货员换上笑容转身去翻找适合的衣服过来。
等售货员转身过去了,高婶赶紧拉住林小北,“不用给我买,你们买就成。这衣服太贵了,我从家里带有棉衣过来,还好好的,用不着那么多。”
林小北安抚她道:“高婶来了咱们家帮忙,以后少不得您照顾家里,都是一家人,我们都穿新衣服你没有这多不好。再说了,海市这边气候和咱们那边不一样,这里冬天最冷的时候还有可能下雪,过冬光靠棉衣还不够。您就别和我们客气了,我和余酒都买得起。”
高婶一时感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又道:“那买一件就成,用不着买两件。”
“买两件可以换着穿,这样衣服没那么容易坏。趁现在便宜咱就买了,也就是他们现在清仓做活动有这个价钱,估计平时都要七八十一件呢,算来还是咱们占便宜。”林小北说完就已经给自己挑好了,一长一短的两件黑色羽绒服,又轻车熟路地找到了余酒的码数,也买了一长一短两件黑色的。款式没得挑,颜色也就黑色最好看,省得还要纠结了。
平白得了两件价值九十块钱的新衣服,高婶虽说心疼钱,但是心里一直开心着。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家的一份子,人家请她来包吃包住给工钱不说,还给她买衣服,这份妥帖的心意真的让人没法不动容。
难得有这么个大客户,一下子买了六件成人款两件儿童款羽绒服,一下子付了330元。看着人家年纪不大,三百多块钱花出去眼睛都不眨,售货员都酸冒泡了。
进城一趟不容易,他们基本逛了半天的百货商场买了一大袋纸尿布,又去这边的公园待了一下午,才乘着傍晚的霞光回郊区。
回去的时候大包拎着,她把脑袋靠在余酒的肩膀上,心里笑道:还是回村里待着舒服呀。城里不适合她,偶尔出来挥霍一下就得了。
接近开学,租在附近的大学生们也陆续回来了,这边几条巷子开始热闹起来,每到饭点各家上空就飘起了炊烟,有些厨艺好的可把隔壁家的邻居给馋死了。余酒下厨的时候,饭菜的香味经常把经过的人勾得止住了脚步。
余酒在家做了两天饭,红烧排骨,蜜汁烤鸡,蜜汁叉烧......把一帆馋得一直流口水,抓着一根水煮土豆条啃得津津有味,而他对面的爸妈和高奶奶一口一根炸薯条。估计他还以为大家吃的都是一样的呢。
住在隔壁一个小院子的两夫妻带着孩子串门。男的叫陆杨,女的叫熊嘉,小女孩叫陆优优。隔壁家住的一家三口也差不多是和他们家一样的情况,夫妻两个都是海市本地人,以前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同学,青梅竹马长大,下乡到同一个地方后就在那里结婚成家还有了孩子,后来恢复高考俩人一起考到了海市大学。多年在外边,他们各自的家里都没有了他们的房间,所以就干脆在这边租了房子住。孩子都六岁多了,送去了附近的小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