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4页

      “卫婵说得那些不是爱,是舔狗。”乔微对系统道:“所以我让你少看些无脑剧和毁三观的小说,不然你最后会成为卫婵的,你自己想想多可怕吧。”卫婵已经在这里上升为乔微教育自家学渣统子的最好反面教材。
    自己成为卫婵?系统想一想就吓得抖三抖,它赶紧捡起自己的两米长书单。
    回答完自家系统,乔微对李彰问道:“主上怎么对这样的小事感兴趣了?”
    李彰看到乔微没有回答,笑了笑道:“只是觉得好奇,孤虽然和女子相处不多,但也有几个妾室,有的说孤是她们天,愿意为孤生儿育女,甚至为孤而死,只是孤知道若真的到了孤兵败那日,愿意跟着孤一起赴黄泉的恐怕没有一个。”
    乔微没兴趣给李彰解决情感问题,但她听到这还是皱了皱眉,紧接着又听到李彰感叹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时间女子譬如虞姬者又有几人?”
    感叹完,李彰又对着乔微问道:“若是孤兵败之日,妙识会如虞姬一般吗?”
    “宿主,李彰什么意思?他拿你比虞姬?”系统听到这都炸了,“他是要娶你吗?”这厮还敢觊觎它家宿主?
    乔微从刚才李彰说起卫婵就意识到李彰情绪不对,李彰这是在试探她!虽然她清楚在李彰登上帝位前一定会有这么一场谈话,但没想到这么早,而且还是以这种方式。
    “主上这话错了。”乔微脸色不好,似乎是因为李彰拿她和虞姬作比而生气,“微与主上之间,不应用霸王虞姬之比,比起这垓下之歌,我觉得我更喜欢战国策中的一句话。”
    “什么话?”李彰问道。
    “士为知己者死。”乔微正色道:“我于主上,如豫让之于智伯瑶,是为君臣。”
    “好一个士为知己者死!”李彰听到这话笑了,“是我说错话了,妙识莫怪。”说这话的时候,李彰没有用孤,仿佛两人回到了相护扶持的幽州军中。他相信自己和乔微是知己,真到了那一天,乔微一定会如喻让一般为他报仇而死!
    系统看着乔微用几句话就拉回了李彰的心,不禁感叹自家宿主不仅是学习能力好,这洞察人心的本事也是一流。如果是它,估计早就和李彰生了隔阂,这臣子果然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儿!
    “这几日世事变迁,主上有感叹也属正常。”听到李彰道歉,乔微的脸色似乎好了一些,“主上是未来的君主,会如秦皇汉祖一般成就伟业,何必拿自己与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相比呢?当然,微的比喻亦不对,区区智伯瑶哪里配与主上相提并论?”
    “至于主上的后院,微本不该多说,但今日微还是要进言。”乔微知道这些日子有一些关于她想要李彰后位的流言蜚语,才有了李彰如今谈虞姬的话,她今日应当将此事了结。
    “你我什么关系,妙识但说无妨。”李彰赶紧笑道,他确实是在试探乔微,乔微愿意给他这个正面回答他也高兴。
    “微进言,主上应立康平公主为主母,以正后位。”乔微知道所有人都在盯着李彰的后位,甚至大部分人都觉得她有意这个后位,只有后位定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声音才能消停下去。如今李彰继位之事在即,对南梁的计划也要着手准备,她接下来会忙的厉害,没空也没心情处理这样的小事,今日一起解决了也挺好。
    乔微进言让康平公主为妻,李彰倒是不意外,毕竟康平公主是北燕皇室公主,他既然做出了要尊重北燕的表现,就要把这个表面功夫做足,他的后位牵扯甚多,他又没下定立储的决心,所以康平公主为妻会是最不牵扯利益的选择,但……
    李彰没应好,只是静静地看着乔微,似乎想要看清乔微真正的内心,但乔微面色如常,神情不变地饮茶,李彰最终放弃了猜测,叹了口气,摇头问道:“这些年,孤将妙识引为知己,但却又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看清过妙识,孤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孤手下的将士求的是封侯,文官求得是做宰,唯独妙识,孤猜不透。妙识,你要的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觉得乔微要的是后位,但他知道从来都不是。当初德献帝寿宴,德献帝亲自为自己的皇子求取陆氏女,也就是乔微,却被当时唯一出席宴会的陆氏主母崔氏当场拒绝,并言陆氏女不嫁皇族,德献帝碍于陆修的威望没有勉强,但遗憾的神色在场都看得到。可以说,乔微若是想要后位,根本不用跟着他,在北燕一样可以登上后位。
    “我想要什么?”谈到这个问题乔微轻笑道:“我是文人,为什么我要的不是封侯拜相呢?主上应当知道我是个有野心的人呢。”
    “不是。”李彰看到乔微玩笑,气氛轻松了些,也笑道:“我封你为宰辅时,你脸上并无常人封侯拜相时的喜悦。”所以李彰不明白乔微要的到底是什么?也正因为如此,他心中才会有些不安,才会来此一问。
    乔微也懂得,若是她今天不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那么这个疑团在李彰这里会越滚越大,最终成为别人离间他们的手段。
    “我年幼时曾与父亲言我这一生之愿是延续陆氏辉煌,是让陆氏名垂青史。”乔微笑道:“主公应知道,比起父亲善儒学,我更偏爱法家,昔年儒学因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冠绝天下,成为百家之首,我却觉得诸子百家,各有所长,治国之道,当儒法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