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页
没错,她就是这么不要脸。
诶,不对,荣安还有个最贵重的,就是她的坐骑———马儿。
想来想去也没什么了,荣安也把几个平安符用她买的小荷包装了起来。
这些荷包荣安特意让人家老板请人画的图案然后又请手艺好得绣娘绣的。
荷包上绣的图案都是喜鹊、莲花和芦苇,喜鹊报喜,莲与“连”同音,芦苇又棵棵相连。这是喜登连科之意。希望他们在考试时练练取得好成绩。
除了丁修明已经真正下决心考科举之外,其他四人很明显没有这想法。不过荣安会让他们改变的。
荣安不是想要左右他们的人生,而是在这几个月来她渐渐了解了古齐国的朝堂局势。
科举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景家有首辅坐镇,嫡长子又在户部担任要职。在外人看来景绍元可以无忧无虑富贵度过一生,可是朝堂风云变幻,谁也不能保证未来会怎样。
景绍元大哥的能力,在荣安看来没有多强,至少是比不上景绍元的。
但是为什么会在户部被委以重任呢,能力与位置不符是要出大事的。
首辅就是有心也无力,这是要打压景家。
景家有两位都是天子近臣,嫡次子又是头号纨绔。再过个十几二十年,首辅换人以后。景家绝对不会再有现在的风光了。
到那时的景绍元如若不能撑起景家来,荣安不敢想象别人会怎么对他大哥,对景家出手。
树大招风,树想静,风怎么会同意。
第32章 朝堂局势
荣安不知道景首辅做了怎么样的准备,但那和她无关。
景绍元对她很好,是她的学生,她想看到他好好的。
这是荣安为他做的准备。
岑家,岑宁。兵部尚书嫡次子,同样何等风光的家世。
但是近几年来边疆无战事,各国安定,岑家训练的兵在那些文人看来似是无多大用武之地。
岑宁得父亲本是在边疆征战的护国大将军,近年边疆安定。再加上圣上猜忌,被调回做了个兵部尚书,赏赐一个接一个的进将军府。
外人看来的风光只有岑将军知道个中滋味。
岑宁是个武痴,在岑将军看来也是个练武的奇才,若是当了兵,以后的成就绝不会低于他。可是在如今这世道,岑将军也不敢让他儿子再入军了。
岑宁的大哥已经走了当兵的路子,这条路直直看不到尽头。
岑家都是武将,从来没有出过文官,岑将军这个兵部尚书当的是如履薄冰,寸步难行。
岑家需要一个文官来朝堂上替他们走动,不然等到他日,岑家不知道会面栀子整理对什么。
朝廷不想发放军饷,不想要岑家掌握军权,还想要岑家练兵。
若有朝一日,战事来临,刀剑无眼,倘若岑家儿郎都上了战场,那留在京城的一家子女眷怎么办,谁来照顾。
岑将军宁愿岑宁一辈子不做官碌碌无为,也不要他做个武将。
荣安希望借此一趟,让岑宁明白他要走科举的路,他绝对不能做个武将。
学不会可以慢慢教,只要他有颗努力上进的心,荣安相信他可以的,她知道他们都是特别聪明的孩子,只是没有用心罢了。
至于丁修明,有丁御史那个好坏不分,宠妾灭妻的货存在,他就必须要自己走出一条路来。
如若他自己不能护住他和母亲,赵姨娘和他那个庶出的弟弟能把他啃的渣儿都不剩。
在古齐国,科举是他唯一的出路。
祝家,祝允常。这就是个喜欢美食长不大的孩子,心地纯良,只是不喜欢读书。
他哪儿哪儿都很好,唯有讨厌读书这一点违背了世俗大流,他也因此被世人称为纨绔。
谭家,谭奕。是个有中二病的少年,同样是不喜欢读书。
谭家和祝家倒是没什么大风浪,但是他们五人是一个小团体。
荣安不希望他们分开,景绍元,岑宁和丁修明三人都去科举了,怎么能够留下他们俩人呢。
他们虽然还小,但是热忱,正直,善良,讲义气。未来的朝堂应该是属于他们的。
他们只是不喜欢读书,这个世界的教育太落后,先生的授课太死板。
如若荣安在古代有众人瞩目的家世的话,她也很难学进去吧。
荣安也去听过国子学其他先生的授课,都是一群博览古今的大儒,讲的知识刻板又□□。
这种教育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地方,比如教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为皇帝服务的。
但同样也有个最大的弊端,如今朝廷多是尸位素餐之辈,拿着朝廷的俸禄不干正事儿。
也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这样,但是这鼠蚁之流也不少。
朝廷有许多官员都没有见过什么百姓疾苦。地方官员最擅长的就是做面子演戏工程。
这种戏从京城演到地方,从府城演到县城。
只要官员来巡,城中百姓皆是丰衣足食,不见菜色和乞丐。就连平时百姓们一年几年都见不到一次的地方官那几天都是殷勤下访百姓。
皇帝能不知道这种情况吗,他当然知道了。但是他离不开京城,只能找些真正务实的官员替他办事。
荣安想要她的学生将来都是为百姓着想,为整个古齐着想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