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7页

      他沉默地坐在床边,看着一屋子的人时刻准备着应对各种情况,目光凝注自己的儿子,脊背挺直,一动不动。
    户部里,八贝勒、九阿哥、十三阿哥,哥仨埋头办公,下到照顾茶水的小厮,上到满汉两部尚书,都盯着他们的动静。
    这里有皇上的亲信,有太子的亲信,有大郡王的亲信……还有各家王公贵族,南北两派汉家大臣的各种关系网,复杂至极。他们都想知道,这三位皇阿哥是做完一个月就走,还是长期呆在户部,还是做一个吉祥物,还是真要做事?
    四贝勒那样实打实做事的,眼里不容沙子的皇子阿哥,就这么一个就够他们受得了!他们真心不想再出来一个两个:最要他们担心的是,和四贝勒走得近的十三阿哥。九阿哥喜欢银子,那就一起花银子就成。
    户部的人都不着痕迹地观察三位皇子阿哥的行事。一般人不敢凑上去,满人尚书穆和伦,喜塔腊氏,满洲镶蓝旗人,圆圆的脸,圆圆的身子,笑眯眯地进来看一眼前方桌子上的三位皇子阿哥,恭敬谦虚地微微鞠躬行礼,笑着问:
    “午时了,八爷、九爷、十三爷,去休息吗?”
    八贝勒从小山一样的案牍中抬头,身子一动,那脖子就“咔嚓咔嚓”地响。他起身,动动胳膊腿儿,笑着感叹:“这算账的活计,是真熬人。坐着一天比跑马一天还累。”
    穆和伦笑得更真诚:“八爷年轻,身体好。我们想熬,也熬不下了。”
    八贝勒端起茶杯用一口茶,又是一笑,标准、谦虚、亲和:“昨儿汗阿玛还说,年轻的时候有精力没经验,这年轻,也就这点好处,不怕吃苦。”又感叹:“等爷到尚书这个年纪,不知道能不能有这个经验。”
    “八爷,穆和伦这点本事对于您不值得一提。”穆和伦笑得跟一家人一样亲切,自称“穆和伦”论皇家的家礼,不论君臣。八贝勒的笑容越发礼贤下士,越发亲近。穆和伦心里高兴,给还没动静的九阿哥和十三阿哥一一鞠躬,随着八贝勒出去偏堂,尽职尽责地照顾八贝勒午休。
    八贝勒都大方地受着。穆和伦的心安一安。
    等九阿哥和十三阿哥也过来,穆和伦陪着三位皇子阿哥用完午膳,微微鞠躬着,一身亲近欢喜地回来自己办公的侧堂。
    面容一变,正襟危坐,目视着前方,一身朝服下的他,官威自然就显现出来,让人十分惧怕。户部的几个满人官员等着他。
    “大人,工部在研究的测谎仪,据说有很多大臣反对大量制造,说此物有违背人和,恐为歹人所用。”
    “大人,下官收到消息,目前太医院打算用测谎仪做探测器,据说可以探测人的心脏跳动,很有用。工部想要大量制造,还上奏皇上要在天津卫建造作坊,……大人,此事有我们户部负责?”
    “是啊,大人,这给天下的大夫用的,这数量……”
    穆和伦终于开了口:“此事,当有‘户部’负责,不管是工部还是太医院,都名分不正。”
    “此乃正理。”
    “全仰仗大人。”
    “有大人这句话,下官等就安心了。”
    一人一句,穆和伦姿态放松下来,依旧是动作霸气,官威具显,一看就是朝中的重臣,让人不敢接近。
    另一间户部官员办公的屋子里,汉人尚书王鸿绪的跟前,也聚集着一伙官员。
    “大人,测谎仪改为探测器,制作出来给天下的大夫们用,若在天津卫建造作坊,此事,工部、太医院都会争。”
    “大人,放大镜可用的地方不多。但探测器绝对是大量制作。我们户部……”
    王鸿绪大人摸着保养得宜的胡须,稳重谦和中透着一股子官威,要人亲近又要人自觉地保持距离。
    “诸位都不用担心。三位皇子阿哥自有决断。”
    “大人言之有理。”“是下官等人自寻烦恼了。”……一人一句,都觉得,三位皇子阿哥在户部,这差事,还能抢不过工部和太医院?这不是自寻烦恼是什么?
    户部里的官员们也都去午休,用午膳,一人一个鼻烟壶赛神仙。
    三位皇子阿哥聚在一起,摸着下巴,就看着。
    九阿哥“好奇”:“一面担心、警惕我们哥仨,一面又想将我们当吉祥物用一用,想的咋这么美那?”
    十三阿哥豪迈一笑:“不光想的美,长得也真美。”
    八贝勒看着这两个弟弟,温润如玉如沐春风:“人之常情。这样很好。”
    两个弟弟一起看他,九阿哥眼皮一番:“八哥,这探测器的银子,到了他们的手里,那就进他们的口袋了。估计我们的汗阿玛还要因为一个‘给大夫们做慈善’的名头,朝里头贴银子。”
    十三阿哥咬牙:“他们敢!不光是他们。工部也是。建造塞外避暑山庄,工部的银子就用的不对,这事情还没找他们算账!”
    “千里当官为了发财。”八贝勒笑容不变:“不为了钱财权势,谁这样拼命当官?”
    九阿哥、十三阿哥互看一眼:就不想和八贝勒说话,真的。
    八贝勒:“……”
    哥仨休息一会儿,摸出来鼻烟壶闻一闻提提神,开始下午的事务:四贝勒派人来告诉他们,十九阿哥要大清国的其他孩子都一起玩放大镜。皇上也认为应该大量制作,至少要大清国的小孩子们,进了童学,都去认识认识这些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