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53页

      银环收起匣子,回头笑道,“咱们宁寿宫有的是人,何需娘娘亲自动手?”
    谢宝扇扭回身子,从镜匣里挑了一对葫芦形金累丝镶玉耳环戴上,说道,“这几年哀家女红越发做得少,明儿做几个扇袋,再给皇上做两个荷包,好不好都是哀家这个做母亲的心意。”
    珊瑚心知这扇子失而复得,谢宝扇心里高兴,便不再多说,转身叫伺候的宫女去库房寻些好料子。
    那谢宝扇梳妆整齐,早膳前,小皇帝李恪来给她请安,今日是谢宝扇生辰,李恪恭恭敬敬的给谢宝扇磕头,稚嫩的声音说道,“祝母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谢宝扇亲手扶他起来,温柔的问道,“皇上刚从乾明宫来?”
    李恪点头,今日是谢宝扇的生辰,前朝罢朝一日,尚书房也不用去,李恪特地赶来陪她用早膳。
    谢宝扇递给李恪一个荷包,里面装着一枚小小的金元宝,李恪笑眯眯的向她道谢,挨着她坐下。
    李恪抬起小脸儿,一脸天真的问谢宝扇,“母后,朕来宁寿宫的路上,听说御花园里要举办蹴鞠比赛?”
    谢宝扇一眼看穿他的心思,她笑道,“皇上若是想来看,也未尝不可,不过今日来的都是女眷,不可冒失无礼。”
    李恪连忙点头,谢宝扇就叫摆膳,李恪惦记着要接下来的蹴鞠比赛,早膳随意吃了两口,便一直朝外看。
    自他登基,就一直端着,像个小大人似的,今日难得看到他孩子气的一面,谢宝扇也不忍心拘束他。
    不一会儿,有小太监来传话,说是各府的命妇和小姐们已经进宫,于是带着李恪,母子二人乘坐肩舆出了宁寿宫。
    去年的冬日又冷又长,立春后,渐渐回暖,三五日的工夫,百花争先恐后齐齐绽放,御花园里红花衬着绿叶,让人目不暇接,谢宝扇难得松散一日,看到花也新鲜,看到水也新鲜。
    路过花圃,李恪见山茶花开得热闹,叫停肩舆,亲手折了一朵山茶花,别在谢宝扇的衣襟上。
    不一会儿,依仗绕过水榭,谢宝扇听到远处隐约传来阵阵说笑声,引路太监高唱一声,“皇上驾到,皇太后驾到——”
    说笑声顿时停下,太监们抬着肩舆走到近前,就见已经跪了一地人,齐声向李恪和谢宝扇行礼,谢宝扇扶着进宝的手下来,温和的声音说道,“诸位不必拘礼,都平身吧。”
    众人起身,谢宝扇扫视一眼,宗室里的人,她大多都认得,命妇里却有一半瞧着眼生,至于那些年轻的小姑娘,就更加不认识了。
    她只怕叫错人,便叫贤太妃与她引荐,只见贤太妃神情微秒,再看其他几位太嫔,亦是面色古怪,谢宝扇微微有些疑惑,却并未立时就问。
    只因谢宝扇说要举行蹴鞠比赛,御花园里早就收拾出一块平整的草地,今日来的姑娘大多衣着轻便,大多是要参赛,无论比不比得上,能在皇上和太后面前露脸,也算不虚此行。
    李恪见草地上没有设网,就猜今日比得是白打,他还看到今日的宾客里,有几个和他差不多大小的姑娘,就是不认得都是谁家的。
    比赛前,贤太妃给谢宝扇引荐来客,谢宝扇问道,“户部尚书吴夫人可来了?”
    一个五十余岁,身量中等的妇人走上前,她向谢宝扇屈膝行礼,恭敬的说道,“臣妇吴何氏,见过太后。”
    吴夫人与贤太妃的母族是姻亲,她身边还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脸盘儿圆圆的,看着甚是喜庆,瞧着和四公主差不多,谢宝扇和吴夫人说了两句话,便主动问那小姑娘,“你叫甚么名字?”
    小姑娘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大大方方的说道,“回禀太后,臣女闺名叫做书青。”
    谢宝扇又问她,“几岁了?”
    吴书青说道,“虚岁六岁。”
    细问之下,这小姑娘原来是吴谦的长孙女儿,吴谦生了六个儿子,底下孙子十几个,只得了这一个女孩儿,全家看得眼珠子一般,教养得落落大方,此次宫宴,吴夫人就将她一并带来。
    谢宝扇和吴书青说话时,李恪认真的听着,他问吴书青,“吴姐姐不参加蹴鞠比赛吗?”
    吴书青年长李恪两年,她一本正经的说道,“回皇上的话,我年龄没达到,等我长大,就能参加了。”
    这回参赛的姑娘,需得是十二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年龄,太小的姑娘没人看顾,只怕磕磕碰碰,都是家里的娇养大的孩子,若是进宫一趟,带着伤回家,就太得不偿失了。
    谢宝扇又见了几位姑娘,每人都问侯几句,一时,气氛显得轻快融洽,却在这时,摄政王妃徐绮儿缓缓走来,贤太妃看到她,脸色微微一沉,有些不悦。
    徐绮儿走到到谢宝扇身旁,说道,“太后生辰,特地给你带了一位旧识,不知太后还记不记得。”
    谢宝扇不动声色,问道,“但不知王妃说得旧识是谁?”
    徐绮儿招手,就见从人群里走出一个丽人,谢宝扇有些错愕,徐绮儿带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原信国公府的三姑娘谢宝扇,她自小一道长大的亲姊妹。
    第143章 姊妹二人数年不见,就……
    这姊妹二人数年不见, 就在所有人意想不到之时,谢宝镜出现在谢宝扇的眼前。
    谢宝镜脸上带着一丝微笑,她缓缓上前, 问候,“二姐姐,别来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