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页
原本静安公主查明白了白志文一行人的身份之后有动过让六皇子找白志文他们的心思,别看章家人少,但他们受皇帝信任,有了他们支持六皇子的机会更大。
纯贵妃将其中利害同静安公主分析了,就是因为皇帝信任章家,所以才万万不能动心思。
如今太子还是太子,陛下虽然年龄大了但是脑子还清醒得很,六皇子要做的事不是拉拢朝臣,而是好好办差,让陛下看到他的能力。
听了纯贵妃的劝诫,静安公主立马熄了这个想法,她想要帮弟弟,可不是害弟弟,赶紧约束着手下的人小心,不把这些消息泄露出去。
纯贵妃那边在年后没有了任何动静,白志文还是在同黎明德商量了一番,去到章府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章安浩。
章安浩对此不是很在意,他们章家在朝堂这么些年,不是谁都可以动得了的,他让两个弟子不用担心,专心准备会试就成。
过了年之后会试就更近了,京城的外地人开始逐渐增加,大部分是进京赶考的学子和家属。
章安浩觉得两个弟子的火候已经差不多了,就让他们不天天都到章府,换成去京城几个有名的茶楼,看看各地的学子都是什么样,十天来一次章府就行。
会试之前,京城各个有名的茶楼都会打出免费招待赶考学子的名头,让各地学子在他们的茶楼讨论学问,留下墨宝等等。
若是哪个留下了墨宝的学子日后成为了状元、榜眼或者探花,那他们留下的墨宝就值钱了,为了一甲的墨宝慕名而来的人绝对不会少,茶楼的名声借此更上一层楼。
年后,白志文和黎明德就在章安浩的建议下开始出入不同的茶楼,和他们一起的自然还有万荣潼。
白志文他们出身原汉省,属于东南一地的学子,他们两人在考中了举人之前没有离开过原汉省,自然没有同北地、西地的学子交流过。
不同的地域会养出不同的人,各地的文风也大不相同,当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同别人交流比在家闭门造车更有用,进步会很快。
刚开始,没有人知道白志文他们三人的身份,他们也都安静地在角落里听着别人辩论学问、探讨问题,不一定每次都有收获,但是听得多了之后他们对北地和西地的学子有了了解。
经常进出、天天看到,就算不说话别人也把他们给记住了,一次关于边境军需的辩论中,他们这一桌被吵起来的北地和西地的两拨人盯上了,要让他们说说谁对谁错。
有些问题有对有错,有些问题因为看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见解,很难分辨个对错,军需是个敏感的话题,也就只有这些初出茅庐的学子敢在茶楼大声地讨论。
不说这些吵得脸红脖子粗完全没有了文人气度的学子,就黎明德他们这一桌都有不完全想同的看法。
黎明德、白志文和万荣潼三人面对众多学子的目光,心平气和地说出来了他们的意见。
本以为他们说了之后会成为争吵的第三方,没想到因为他们的态度很平和,反而感染了刚才吵得不行的两地学子,大家突然放平了心态,放开了对对方的偏见,从新的角度讨论起问题来。
黎明德他们三人既然开了口,自然也就加入了后面的讨论,每当要再度吵起来时,黎明德或白志文或万荣潼就开口将火药味压下去,他们虽然话不多,但是每次开口都言之有理。
等到最后,这些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北地和西地学子竟然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再见面的时候没有以前的火药味。
再后来在茶楼,又有学子因为某个问题差点吵起来,这一次是西边的学子和东南的学子意见不同,黎明德和白志文他们在场,同样的将火药味转化成了问题讨论,最后意见不合的两拨人握手言合,还有些人因此成为了朋友。
几次之后,黎明德他们声名鹊起,经过同样来自原汉省的学子宣传,大家才知道原来他们三人是去年原汉省乡试的前三,别看他们年轻,是有真本事的。
说起来原汉省的学风还算比较浓,毕竟原汉省地处东南,多良田,比较富庶,老百姓有余钱的愿意送自家孩子去学堂读书识字。
可是原汉省在东南的省份中排不上头筹,以往京城的会试原汉省的学子不会出多少风头,今年因为黎明瑾他们,原汉省的学子受到了比往年更多的关注。
之前就认识他们三人的晋台书院学子顿时紧张了起来,担心白志文他们这时候被这么多人关注,万一到了会试上发挥不好怎么办。
白志文他们的心态放得很平,他们来茶楼是想多见识见识这些外地的学子,想要增长见识,又不是为了宣扬他们自己的名声。
若是今年会试没中,那他们就回到府城再苦读三年,等到了三年后再来京城赶考,谁说的有名的学子就一定要一次考中。
这样的话传了出去,有的学子认为他们是假装不在乎,等着看他们的笑话,有的学子认为他们心胸宽广,对他们更加有好感。
一来二去,在会试之前,黎明德和白志文也交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虽然观点会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出发点是一样的,在一起讨论学问后互相都会有所收获。
这种因为和同龄人在一起讨论,经过思想碰撞而迸发出来的观点是白志文他们跟着章安浩身后学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