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页
乔皇后喜上眉梢:“好!这可真是太好了!得重赏孙将军才是!”
乔阁老笑道:“娘娘说的是。等孙将军领军归京,朝中一定重赏!还有督军的四皇子殿下,也在此战中立了不少功劳。”
四皇子没亲自上战场,督军之事倒是做的有模有样。
乔皇后满心喜悦,也不计较四皇子是庶出了,张口将四皇子也赞了一通。
乔阁老不便在后宫久留,很快便起身告退。
乔皇后亲自扶起乔阁老,然后低语几句:“陆氏是将门虎女,自小习武,读过兵书,也懂用兵。她也是为了江山安稳着想,那一日才会据理力争。父亲别和小辈计较才是。”
说起这个,乔阁老就有些尴尬了,咳嗽一声道:“之前是我想的不够周全。太子妃娘娘虽年少气盛些,说的话总有些道理。”
事实胜于雄辩。
孙将军这么快平定乱局,可见陆明玉目光之精准锐利。如果民匪壮大,不知要乱成什么样子。
乔皇后好言安抚亲爹几句,将乔阁老送出了椒房殿。
陆明玉带着一双儿女来请安,就见乔皇后喜形于色,不由得一笑:“母后这般开怀,莫非是有什么好消息?”
孙将军打胜仗的好消息,早已传进陆明玉的耳中了。乔阁老亲自来椒房殿,陆明玉同样一清二楚。
她故意避开,也算体贴。免得乔阁老脸面不好看。
乔皇后乐呵呵地将打胜仗的消息告诉陆明玉,狠狠夸赞陆明玉一通。
陆明玉没有居功,微微一笑:“孙将军是老将,经验老道,先打一场大胜仗。接下来,便该全力猛攻,以最快的速度平定民匪。母后就等着好消息吧!”
……
陆明玉所料半点不错。
接下来数日,捷报不停传来。
更好的是,荥阳军濮阳军也有捷报传至朝中。这一路大军,已攻破燕国第一座城池。
接连打胜仗,令朝中内外人心振奋雀跃,东宫上下走路都轻快了许多。要知道,太子李景可是随荥阳军同行,荥阳军立下大功,自然被记在太子头上。
相较之下,倒是永嘉帝和大皇子那一边,暂时还没有战报传来。
乔皇后心情愉悦,和陆明玉一同去寿宁宫请安,顺便给赵太后报喜。
赵太后听了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皇上那边没打胜仗吗?”
在赵太后心里,儿子最是要紧。
便如乔皇后,最关心的也是自己儿子的安危。
“楚国那边暂时还没消息,估摸着喜报还在路上,很快就要到京城了。”乔皇后笑着说道:“母后且再等几日。”
赵太后点点头,转而笑道:“赵家军和荥阳军一路,此次打了胜仗,濮阳侯定然也立了大功。”
其实,此次大胜,主要是荥阳军的功劳。濮阳侯领兵殿后,基本就没出手。争功这等事,在什么时候都有。
不过,征伐燕楚之战才开始,赵太后就明目张胆地为自家侄儿邀功,这吃相实在有些霸道难看。
乔皇后下意识地看陆明玉一眼。
陆明玉懒得和偏心糊涂的赵太后废话啰嗦,淡淡笑道:“军中有督军,谁立的战功,都会一一记录在册。等打完仗,自会一笔一笔算清楚。”
和荥阳王想争功,也得看濮阳侯有没有这等能耐。
乔皇后也不再多言了。
倒是秦妃,不愧是赵太后嫡亲的姨侄女,张口便问:“四皇子此次也立了不少功劳吧!”
乔皇后心里腻歪,脸上的笑容也淡了下来:“是,等孙将军领兵归京,朝中会论功行赏。放心,没人敢亏待四皇子。”
秦妃碰了个软钉子,厚着脸皮笑道:“那臣妾可得先谢过皇后娘娘。”
陆明玉看不惯秦妃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德性,悠然接了话茬:“四弟是秦妃所出,也是母后的儿子。母后关心自己的儿子,何需秦妃道谢?”
秦妃:“……”
秦妃讪讪一笑,总算老实地闭了嘴。心里暗暗盘算起四皇子的归期。
……
谁也没料到,战局急转直下。
孙将军旧伤复发,在追击敌兵时掉落马下,当场就咽了气。主将阵亡,对己方的军心是致命的重击。也因此,朝廷派的军队吃了第一场败仗。
打了场败仗,倒不算什么。要命的是孙将军死了。接下来该怎么办?
噩耗传到朝中,乔阁老等重臣齐聚文华殿,又请了乔皇后来商议对策。众臣都有心理准备,在见到陆明玉扶着乔皇后一同进文华殿的时候,有志一同地忽略了“后宫不得干政”的惯例。
乔阁老眉头紧锁,沉声道:“孙将军在阵前旧伤发作殒命,众将无首。万幸四皇子殿下在军中,暂时稳住了军心。”
兵部杨尚书接了话茬:“打仗打到这时候,绝不可能撤兵。一定要彻底平定民乱才行。臣以为,现在最要紧的事,是另选出主将。”
兵将都得有熟悉磨合的过程,朝廷再派人前去并不合宜。打仗最重要的是时机,禁不起这样耽搁。
最好是在军中选一个顶上主将的位置。
乔皇后心神不宁,张口问杨尚书:“军中除了孙将军之外,还有谁能做主将?”
姚尚书立刻报出了其余几个副将的名字。这几个副将,要么领兵经验不足,要么像孙将军一样年迈,都不那么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