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页
林母:“你不是在大窑烧砖吗?”
三姑父:“也没几个钱,还累死个人,我寻思筹措点钱开个铺子。北公路那里有我家的菜园子,在那里开个小卖部小饭店什么的,这来往的大车那么多,司机总得吃饭吧。”
林父:“在这里开?怕是不行吧。这里离着镇上没几里路,人家一脚油门的事儿,干嘛不去镇上?”
林妍想想林父这点说对了,前世北公路那里开过几家小卖部和饭店,一家也没开起来,最后就开了预制件的厂子。
而三姑父前世开小卖部一直亏钱,他没什么文化,又不够谨慎细心,整天大咧咧的还好吃好喝好面子,自己有多少货都盘点不清楚。再者路口已经有一家做得不错的铺子,人家夫妻俩活泛,人缘好又会来事,这附近的都去他家买,根本不去三姑父家。
后来他把铺子里的货低价转给了同村的,又归拢钱想去集上租摊位卖东西,结果证明不是谁都适合做生意的。
他开口就要借三千,看林父林母为难又改口说两千也行。
林母心里很不爽,今年大闺女考上大学,一下子拿走四千块,难道三姑父不知道?竟然还来借钱?
二哥听见就主动道:“叔你可借晚了,我买三轮车钱不够,跟我姑父借了几千,最快得来年还上呢。”
三姑父:“那我听说媛媛考大学还奖励了两千来着?”
他和三姑算着林父还有不少钱。前两年林父生意不错,过年喝酒的时候总吹牛自己是万元户中的万元户,一年就赚万把块呢。之前孩子们读书也花不了多少钱,家里也没有大的开销,顶多买了一辆三轮车,那镇上信用社里应该还有钱才对。
他想怎么也能借个三千两千的吧。
他好话说一箩筐,顺便就把挤兑的话也说出来,笑道:“大哥,你一直说让我多闯荡闯荡,干点事儿,我现在要干了,你可不能光说不练,不支持我呀。”
林父喜欢吹牛、大包大揽,人家求到面上不管能不能帮的他都会帮一下。
他拒绝不了别人,更拒绝不了帮人带给自己的那种成就感。
他刚忍不住要答应,这时候林母道:“你别乱答应,我们已经答应卫红了。”她快步走到门口,朝着姥娘屋的方向喊林妍和韩慕阳。
很快韩慕阳几个过来。
韩奶奶已经知道孙子要干的事儿,闺女和儿子都给她打过电话,她是支持孙子的。虽然韩慕阳要的钱不是小数目,可他来乡下以后干的每一件事都很靠谱,从来没浪费过一分钱,韩奶奶自然支持。
一把年纪,韩奶奶啥还看不透?她立刻就知道林父和林母面临的问题,当即就说闺女临时需要钱跟林父借了几千,林父没那么多,也只能凑一下。
林妍看韩奶奶开口,知道自己和韩慕阳就不用费劲解释了。
长辈说话一句顶他们一百句,三姑父不信也得信,也不能赖着林父借钱了。
而且韩奶奶这句话放这里,林父林母就算不乐意也得拿钱出来和韩慕阳合伙了。
林父这个人手里钱一多就飘,但是没有存款他也焦虑担心,会想办法多赚钱。所以他不能没有一点存款,但是数目也不能多,维持两三千的存款就差不多,多余的拿去开铺子正好。前世他之前赚的存款都被他喝酒误事给祸祸了,送林媛丢了1500,翻车赔人家5000,被扣了三轮车加罚款7500,借个三姑父2000,三叔家2000,后来生意又萧条所以才没钱给她出学费的。
对于林母来说借给韩家可比借给小姑子家靠谱多了,给韩家那也是一个人情,给小姑子家除了以后借的更多半点好处也没。
林三姑倒是无所谓男人借不借得到钱,她对生活没有那么高的追求,觉得有小日子过就行了,不用折腾那些有的没的。
借到了男人就折腾,借不到就老实,所以她压根就没非要跟大哥家借钱,见人家先借了人她就让男人别较劲了。
看时间差不多,林母就让林父开三轮车带林斐回家,她要和大姨在娘家住一宿。
一般秋收结束以后地里没有农活,家里也不那么忙,闺女们会在娘家住两天,大家联络一下感情,这也是惯例,只不过今年有姥娘获奖的事儿,大家都格外兴奋。
大姨住娘家的保留节目就是晚上哭诉自己命苦,埋怨爹娘给自己找了个短命男人,日子过得艰难。一开始姥爷姥娘也内疚,别人也同情,可每次都这样大家也麻木了。
为了避开她拿林妍说事,姥娘还让林妍去大姐屋里睡了一宿。
第二天吃过早饭,二哥开三轮车拉着姥娘、林母等人去县里。因为车斗比较颠簸,林妍让姥娘坐前面驾驶室里,大姨和林母坐后斗里。
韩慕阳不喜欢坐三轮,太颠了,他们三个依然骑自行车,到县里他们兵分两路,林妍和三宝陪姥娘,韩慕阳直接去找韩卫红看铺子。
如今县里还没有博物馆,展览是在县人民礼堂举办的,闭幕式也在这里举行,到时候公布获奖名单现场颁奖。
姥娘还挺忐忑的,觉得自己一个农村老太太,一把年纪裹着个小脚,过来有些丢人。等到了以后她发现,嘿,和她这样的乡下人不少呢,只不过人家没她年纪这么大。那些烫头、衣着讲究的城里人反而少。
毕竟是民艺展览,剪纸、捏泥人、做面花花、草编活儿、木匠、石刻等为主,有几个城里画画的摄影的,带着独特的艺术家气息,和他们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