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页
“好吃,又甜又糯。”云娇笑弯了眼,口中夸道。
“蒹葭,你去叫哥哥来。”她扭头吩咐道。
“是。”蒹葭答应了一声,脚却好似挪不动似的,又瞧了一眼炸的金黄的元宵,忍不住又吞了口口水。
云娇见她不动,不由又扭头去看,登时便明了她为何不动。
“都叫你瞧出眼睛毒来了。”她笑着将盘中的元宵分了一半在边上的碗里:“你端出去同大伙分分,而后再去叫哥哥,等刻儿炸的多了,有你们吃的。”
“谢姑娘。”蒹葭这才欢天喜地的端着碗去了。
“蒹葭这孩子,哪都好,就是好吃。”曲嬷嬷笑道。
“好吃怕甚的,我给她吃便是了。”云娇又咬了一口元宵。
“怕日后不好找婆家。”曲嬷嬷逗她。
“为何?”云娇不解:“馋了名声不好吗?”
几个大人都笑了起来。
“怕吃穷了夫家。”李嬷嬷也笑着开口。
“蒹葭还小呢。”云娇说着也抿唇一笑。
“也是,她才同你一般大,也还是个孩子。”钱姨娘笑了笑,其实她们主仆二人能这般亲密,她心中是欣慰的。
云娇同蒹葭名为主仆,实则亲如姐妹,蒹葭是自幼跟着云娇的,她时时事事都护着云娇,钱姨娘心中也是晓得的,多一个人护着自家姑娘,她打心底高兴,也从来不曾将蒹葭当做外人。
“说起来这个馋,我想起个人来。”李嬷嬷便和着糯米粉边道。
“甚的?”云娇一听李嬷嬷这般开口,便晓得有故事听。
元宵都顾不得吃了,便凑到她身旁坐着,她自幼最欢喜的便是听长辈们拉家常了。
“姨娘该是认得的。”李嬷嬷瞧了一眼钱芳馆:“原来老夫人家在帝京郊外老宅那处,不是住在河西吗?”
“嗯。”钱姨娘点点头。
“我要说的是那个河东第一家,你认得吧?”李嬷嬷道。
“那家就母子二人,儿子是个光棍?”钱姨娘想了想道。
“便是他家,我要说的便是他早先的个婆娘。”李嬷嬷笑了。
“那光棍娶过妻?”钱姨娘疑惑道,她倒是不曾听说过。
“他比姨娘你年纪还长些,早年他父亲在之时,在村上颇有威望,他母亲哪个也瞧不上,说是脚尖都能踢到个媳妇,到临了,做了个老光棍。”李嬷嬷好笑道。
“这人呐,说话还是不能太满。”曲嬷嬷摇头叹息,那户人家她也是认得的:“后来呢?”
“这话一晃好多年了,记得是……九姑娘出生前那一年。”李嬷嬷边回忆边道:“那年东边闹了饥荒,难民们逃的到处都是。
便有个女子流落到了村上。”
李嬷嬷娓娓道来。
那女子姿容尚可,身段也俏,便只一条不好,肌肤黝黑。
俗语说一白遮三丑,这人一黑,瞧着便不大美。
她也不是个姑娘,而是个妇人,逃荒之时同家里头走散了,遍寻不着,她无依无靠,便流落到了村上。
她在村口井边打水喝,遇上村上人便问,这村里头可有光棍,愿嫁他为妻,管口饭便可。
便有人说了河东这个光棍家,这光棍名字倒也不错,叫做平安。
第183章 也算傲口气
村上有好心人,也可说是好事者,便将这妇人领去了平安家。
这平安,本就光棍许多年,是个女子便行了,也不得甚的好挑的,当晚便将那妇人留宿入了洞房。
平安的母亲张氏,不拿这新妇当个人,连个客都不曾待,也不曾分半颗糖果,只在门上贴了个红双喜,打了一面红绸被盖,便算是娶了儿媳妇了。
平安家不得甚的家私,家中也不大富裕,在村上种着几亩薄地,院子里头养着几只羊,另有数只鸡鸭鹅,不时生些蛋,也算能度日。
这新妇来了之后,也不得甚的大事发生。
半载一晃而过,妇人肚皮不得半丝动静,婆母张氏便瞧她越发的不顺眼。
出门闲聊家常便说了她许多不是。
“说了甚的?”见李嬷嬷说到这处住了口,云娇不由好奇。
李嬷嬷将撮好的元宵端给钱姨娘,笑着道:“能有甚的,便是说她家这新妇又馋又懒,馋嘛馋的馋水拉三尺唱,懒嘛懒的手柴不拾一根,油瓶倒下来也不扶一把。”
馋水便是口水,手柴便是掉在手边木柴,村上家家户户烧锅用的木柴,都是趁着平日里闲暇出去捡的,这妇人手柴都不拾一根,可见有多懒。
“哪有这般馋懒之人,那张氏想来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多。”钱姨娘用筷子拨弄着锅中元宵,口中不在意的道。
“张氏说了几桩事,倒也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李嬷嬷笑道。
“说来听听。”曲嬷嬷也来了兴致。
“一说这妇人嘴馋,家中若是做个鱼肉之类的荤腥之食,晚上若是吃不完,她哪怕是连夜,也要起身吃了。
说是腌过的咸肉,不得饭食,她空口也能吃得下去,实在太咸,便就着茶水。
上个集市,若是不同她买她要的吃食,她便赖在集市上不家去。
这些都是张氏亲口所言,是真是假便不晓得了。”李嬷嬷笑着道来。
“那懒呢?”曲嬷嬷又问。
“张氏说她日日睡到日上三竿,挎个箩筐去田里打羊草,打不了多少便坐在田头树底下阴凉处,待太阳下山,便拎着箩筐回去。”李嬷嬷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