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3
,就这东西让他当饭吃,汪鑫都一点问题没有,更不用说那些常年食不果腹的西南人民,“那这东西引种到西南一带,再合适不过。”
挺想继续跟柳云帆两夫妻深聊的,但天色不允许,他只能先告辞,“今儿个天色不早了,我这会儿得赶去县城,回头等我这边的事情办完,我再上门叨扰,到时二位再跟我说这东西它具体怎么种植?”
这的确是个好法子,夫妻两没什么好反对的,双方就这样商定,送走汪鑫,叶清函问起了他的事,当听说他那句‘白事是往外散的喜事时’,叶清函觉得这是个思维清奇的人,“商人重名声,汪鑫真能在西南一带将番薯推广开来,对他的名声绝对好。那一带的官府最头疼的就是食不果腹的人闹事,要是番薯推广开来,大家肚子填饱了,闹事的人肯定会随之减少,应该能很大程度上缓解矛盾冲突。”
“对,我也瞧中了这点。”想到从地理志上了解到西南,柳云帆心情有些沉重,“说起西南那边的人,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可但凡日子过得下去,谁又乐意当刁民呢?终归是朝廷不够重视那边,让那些人的生存都成问题了,要是他们自己还不动手,估计命都保不住了,谁还管什么刁不刁民的?”
‘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1]’、‘迟迟不征,民将无地。再迟不征,地将无民。[2]’、为了汉化迁移到西南区的汉人甚至出现了蛮化等现象,是西南一带兵民矛盾、人烟稀少、盗贼难灭等问题的真实写照。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在于那边每年庄稼收成不好,人民经常处于食不果腹的状态,“原先我想等中举后,年底上京城时,带着点番薯,而后寻西南的学子,跟他们介绍这东西的。结果今年不能下场,我便想着通过这个办法去推广。”
叶清函记得原著里,柳云帆在得罪三皇子后,就是被贬到西南去做通判的。番薯是他担任通判期间才在西南那边得到推广的,没想到这次他竟然提前了这么多年就想将这东西推广到西南。
原著里因为推广番薯的事,他直接升官了,这次他还只是个秀才,且还在距离西南十万八千里外的苏州府,就算汪鑫到时候说这东西是苏州府柳云帆给他的,别人也不一定能记得住,也就是说现在推广番薯,对他并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她相信他也知道这点,可他还是毅然这样做了,可见在他心里西南的民生,远比能否从中得到好处来得重要。这就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为官者的使命感,叶清函自问自己做不到这样,但她佩服这样的人,“我有个提议。”
“我相信跟相公一样想为老百姓做事的学子大有人在,相公何不试着跟西南那边学院的学子探讨这件事,尤其是那成绩好的学子。”成绩好的学子一般都在官府有一定的脸面,如果有他们出面,官府肯定会比较重视这件事,“那样番薯要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就更有可能了。”
51. 第051章 感受胎动 姑娘们国庆快乐……
叶清函的提议, 说白了就是现代的交笔友。她不知道这辈子柳云帆还会不会去去西南当官,但就算不去那边当官,交个那边的笔友, 对详细了解那边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帮助。毕竟徐紫闻虽然去过西南, 但肯定比不得土生土长的西南人了解那边。
听了叶清函说的操作,柳云帆也觉得这非常不错, “那我斟酌一下信应该怎么写?都写些什么好?”甚至想到这事情真行得通的话,往后可以考虑各个地方都结交一两个这么个人。
这点事情,叶清函相信柳云帆能做好, 所以她没给具体的建议, 由着他自己发挥,她则拿了笔墨出来开始写番薯的种植方式。具体怎么种,到时她当然还会告诉那汪鑫,但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给他写一遍,以防他因为不熟悉而有所遗漏,影响番薯的推广。
夫妻两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书房里静悄悄的, 有种静谧的温馨。
颇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这是叶清函上辈子不曾有过的体验。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太快, 哪怕她那时候还没正式成为一名社畜,却也每天都各种忙碌, 偶尔的闲暇则不是去外面瞎逛,就是窝在家里刷手机, 哪里能像现在这样静下心来写东西。
所以家里她最爱的地方就是书房,每次有时间她都窝在书房,要么看书, 要么写写画画的做些计划什么的。做这些事情可比上辈子刷手机,有意义多了……
去摘兔子草回来的方氏,见儿子儿媳煮地瓜,只以为他们这是肚子饿,并没当回事儿。直到晚膳的时候,才从儿子口中得知,这地瓜是他们煮来招待一名被邀上门的行脚商的。
儿子经常会去渡口跟行脚商聊天,方氏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