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55页

      阮霄道:“田里有些蚂蟥,你……”
    阮俊很不屑:“我可不怕那玩意儿!”
    许久之后,田地里,阮俊一蹦三尺高,尖叫:“啊!蚂蟥!大姐,救命啊!这玩意儿扯不下来了!”
    阮宁丢给他一个小瓷瓶:“下地之前先抹防虫药。”
    阮俊欲哭无泪:“姐,你怎么不早点给我呀!”
    阮宁:“爹已经提醒你了,是你自己说你不怕的。”
    阮俊:“……”
    一心只想着下地,他一时间忘了他大姐的特制防虫药了。
    手脚都涂抹了药,阮俊又继续下地。
    看着田地里众人弯腰忙碌的画面,阮宁转身回了家,取了笔墨纸砚和画架,叫上几个稍大的孩子,回到田地这边,选了个位置放好画架,将眼前的田园风光画了下来。
    一边画一边给孩子们讲解绘画技巧。
    阮家除了老人、幼童、孕妇,和做绣活的吕氏等人,其他人全体出动,四十二亩田,不到两日,便全部移栽完,末了,还剩下三十颗大秧,阮霄送给了杨兴义一家。
    栽完大秧的这一晚。
    阮宁收到了葛老和宋明烨送来的信。
    葛老信中写到,弟子已经选好了,共三十人,正在接受他的秘密特训。
    宋明烨信中写的全是他在京城里发生的事情,他创建了宋氏商号,美食街和百货商场都已经正式开业,冰饮在京城中畅销,双面绣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吕氏亲自绣的双面绣还被他以一千两一幅的高价卖给了皇后。
    慕容衍为此气得吃不下饭,让人把宋明烨绑进了皇宫一顿好聊,然后慕容衍从中获得了宋氏商号的一成红利。
    得了这一成红利,慕容衍也算是宋氏商号的东家之一,有责任为宋氏商号保驾护航!
    也就是说,宋明烨不在京城的时候,慕容衍身为东家,得保护好宋氏商号。
    宋明烨这是花了一成红利找了一个最厉害的打工人,到头来还是宋明烨赚大头。
    阮宁看信的时候,柳澈就在旁边,看到这些内容,忍不住眼角一抽。
    “大哥又把阿衍给忽悠了!”
    身为皇帝本来就够忙了,现在还要管商铺,还是暗自进行的……
    阮宁笑着道:“也是阿衍心甘情愿的被大哥忽悠,他是一个明君!”
    柳澈嗯了声,又继续看信。
    宋明烨写了五张纸,最后在末尾写到,他七月中旬就从京城启程回来,要赶上阮宁生孩子,还说给孩子们准备了礼物。
    阮宁道:“我对大哥的礼物还挺期待的。”
    柳澈冷着脸:“绝对没有我给孩子们准备的礼物好,我都是亲手制作的。”
    阮宁:“嗯,你最好。”
    自己的男人要宠着,该顺着的时候就得顺着。
    柳澈闻言笑得像个二傻子。
    “没有娘子你好。”
    “娘子,让我摸摸孩子们。”
    “呀!我女儿用脚踢了我的手心一下!”
    大秧栽完,又下了两日的中雨,使得田里的水刚刚好,不需要自己灌溉。
    很快,绣坊开业。
    开业放鞭炮之前,二老先带着阮霄一家去祭拜了祖宗。
    鞭炮声一起,村里许多人都朝阮家绣坊围了过来,阮霄一一发糖,并给他们介绍了双面绣。
    村民们见到绣品惊呼不已。
    “原来吕氏她们一直是在家里忙活这些,我就奇怪她们怎么没有跟着去田里栽秧呢!”
    “两面绣的图案都不一样,好精致啊!”
    “我从未见过这么好看的刺绣,吕氏可真了不得!”
    “不愧是我们杨柳村第一绣娘!”
    “绣的这么好,若是拿到县城里去卖,定能卖个好价钱!可惜了,阮家绣坊是开在村里。”
    众人议论纷纷,对于刺绣,她们不精通,并没有过多的见解。
    观赏完绣品,道贺之后,一个个逐渐散去。
    阮家又恢复了平静。
    吕氏等人丝毫不担心绣品的出售问题,只是静静的在绣坊里继续做绣活。
    农忙假结束的时候,已是农历六月,阮家的四个媳妇都已经怀孕八个月,素素的月份最大,比付梨花三人多十来天,村长家的三儿媳李珍珠也是怀孕八个月,与素素的日子差不多。
    而阮宁,则已经怀孕七个多月。
    第370章 蔺老先生病重
    想着怀双胎的人都会早产,吕氏等人就很紧张,恨不得天天盯着阮宁的肚子不放。
    还是阮宁劝说了两句,吕氏等人才作罢,没有天天守着阮宁,只是对着柳澈各种叮嘱。
    “阿澈,孩子们的衣服得洗干净晾晒。”
    “对了,还有仔鸡,家里的仔鸡要备足了,宁儿坐月子要吃的。”
    “摇椅也得安排上,还有孩子的洗脸盆、帕子、浴盆等等东西都得准备齐全了,绝不能用大人的。”
    “产婆找好了没有,把人请到我们家里来先住着,以免……”
    “多找几个产婆……”
    “宁儿坐月子的时候还是很热,房间得好好布置……”
    柳澈比她们的压力还大呢!
    看着阮宁那如同塞了三个大西瓜一样的肚子,他连地里的活路都没心思干了,整日都围着媳妇儿打转。
    就在大伙儿紧张又期盼的时候,阮书院试以第一名通过的好消息传回了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