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32页

      这会就是看到婆婆一个劲地往她宝贝孙子嘴里塞肉塞菜,她也不以为然地笑笑。吃吧,全给扫过了。
    反正真有剩菜,以她男人和她闺女的小性子,是一定不肯吃一口,这爷俩现在带着她儿子也学着样儿。
    但是,等她见到三金三兄弟吃完那里又忙不迭地跑到自己身边看灶台,突然觉得自家的一对孩子实在是谁都比不上。
    ——多懂事呀,乖巧地跟客人们打一声招呼,就先避到外面。
    再看大妯娌偷摸着往嘴里塞东西,烧火的二妯娌哭丧着她那一张苦瓜脸,叶秀荷暗自摇摇头。
    幸好也就今儿一顿,就当跟老院的人吃个散伙席。
    “三婶,你家真好,我以后就住你家了!”
    “臭小子!你不要娘啦?”
    “娘也住过来呗。”
    叶秀荷好笑地摇摇头。过了今天,她不挥着大扫帚赶人都够意思,还想蹭便宜?真当打架都是闹着玩儿?
    尤其铁蛋这臭小子,年纪最小也最缺教养,今儿一过来就非得要抱走她儿子的小被子不可。
    欠你的呀?
    幸好自家一对孩子多长了点心眼,知道先锁好箱子,要不然少了什么都不知道。可被子也得洗洗才行,瞧这埋汰样儿。
    关有寿抱着酒坛子来回不停地替大家伙倒酒,瞧得马振中几位都替他累,赶紧挥挥手让他去招待东屋那群人。
    ——他们都是打小的交情,客套啥呀。
    关有寿路过外屋,瞥了眼他老娘,笑眯眯地靠近,“两位娘,你们多吃点,嫂子们也别客气,老妹儿,替哥照应点。”
    叶大娘眉开眼笑地看着女婿,“去忙吧,别关顾着喝酒,吃点菜垫垫哈。”
    “好勒。”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顺眼,可关有寿何曾不是羡慕媳妇有一位慈祥可亲的母亲,“娘,今儿你就不走啊,多住几天陪你闺女。”
    “哈哈……好好好,去忙吧。”
    关有寿明知她敷衍,也没再多劝一言,没瞧他亲娘都开始要下起“刀子眼”?“娘,你也多吃点。”
    说完,他立即撤走。个个都惹不起呀,他还得去伺候好老爹和老丈人,可别喝着喝着喝上头,两老头要开架。
    东屋炕下的一桌,关有福埋头苦吃,本来象今天,连马振中都过来帮衬一把,可他三兄弟却偏偏当没事人似的下地挣工分。
    要说关有寿心里能舒坦那是假的,最起码他就没亲自开口邀请他们过来,谁稀罕你们媳妇拿来的八个鸡蛋?
    对这些糟心玩意,他只能无视,替老爷子们添满酒,到了他们这一桌朝妹夫和大舅子们歉意地笑了笑。
    一桌子的人,估计就李铁军最能理解他的心情,实在是每次自家办点喜事,大舅子和小舅子个个不走心。
    要不是三舅子每次撑着场面,自己都能笑话。
    抱着同病相怜的想法,这一桌则成了李铁军当主力,热情地招呼起叶家三兄弟喝酒吃菜。
    第194章 这有啥?
    酒过半巡,还得安置下午上工的马队长几位先告罪离开,留下的老爷子们也没再多喝。
    一大把年纪了,他们更乐于唠嗑,于是连同叶五爷都被他们扯到赵老爷子家再续当年往事。
    老一辈们这一走,终于轮到马振中他们开始皮了,赶紧地端菜的端菜、端酒的端酒,撤到东屋。
    “大娘,你们快去西屋歇着,我们没这么快散场。”
    叶大娘就跟一尊弥勒佛似的,乐呵呵地直摆手让他们年轻人去玩个够,顺便挽走亲家母去了西屋。
    她这亲家母抠门一辈子,可别在这档口让她女婿的一堆好兄弟扫兴离开才行。一个好汉还得三个帮,有来有往她女婿才能吃得开。
    “这帮野小子!”
    叶大娘拍了拍亲家母胳膊,未语先笑,“别瞧着他们个个都是当爹的人,可还年轻着呢。就说我,一大把年纪了也总想去找老姐妹唠嗑。我咋听说你还上工呀,这养大儿子分了家,该享福了。”
    “跟你比不得呀,得看着几个孩子当得起家才安心。”
    叶大娘没去反驳我女婿如何如何,拉着她坐在炕上,自己脱了鞋上了炕盘起腿儿,“咱当老人的可不是个个如此。”
    “他们小的还嫌我跟他爹管得多呢。”关大娘埋怨着,也跟着上了炕,“其他孩子不说,就说我家老三。”
    叶大娘知道这是要告状,笑了笑,“孩子惹你了啊?该揍还得揍。不过大妹子呀,不是我说自家女婿多好。
    这孩子是真不错。你瞧他多能干,这么大的屋子说有就有,就欠两个钱算啥呀,两口子卖力点干,啥日子过不好,你说是吧?”
    关大娘叹了口气,“到底是离得太远了。”
    “这有啥?”叶大娘哈哈的笑了两声,“要照你这么想,那些儿子出息的搬到县里省里,老人还不得哭坏啦?”
    说完,她指了指外屋,“我就这么一个老闺女,当初她刚出门子,我跟她爹一宿一宿的睡不着。
    后来我老嫂子就说了,你想孩子干啥?她日子过得好好的比啥都强,你们是能护着她一辈子还是两辈子?”
    叶大娘说完,停顿了一下,让亲家母好好琢磨,接着说道,“后来我跟老头子寻思着,可不就是这个意思嘛。
    别说闺女,就是儿子,以前那些大户人家为啥让孩子上书院?他们又不愁吃不愁穿的,可不就是想孩子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