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10页

      或许有人能做到搅乱他的内力,使他受到重创,但那个人也不会是宁道奇。
    他的武功在于一个“虚”字,从无生有,因此他的内力只会被周怀瑾的力量所接纳,成为周怀瑾本身的一部分。
    所以宁道奇输了。
    他已经几近力竭,但他也同样从周怀瑾身上看到了一丝希望。
    练武之人求突破、求精进,归根到底还是求生。
    他能看见水下的游鱼,听见泥土中等待萌发的种子,能感受到远方即将吹来的春风,这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最重要的是那一朵小小的杏花,宁道奇几乎已经要嗅到了杏子酒的味道。
    那是周怀瑾再想尝一尝的味道。
    他把自己心中所想所看皆呈现于宁道奇的眼前,他此刻出奇的坦然。
    反正只有一剑。
    这一剑没什么斩不断的。
    所以他拔剑了。
    宁道奇流露出一丝苦笑。
    他想说老夫已经准备认输啦!
    可是他知道,这一剑必然是有来无回的一剑。
    他从未这样接近死亡,因为他本是一个顺风顺水的天才。
    他也从未这样的有求生欲。
    无欲则刚,可是有了欲望的人才更锋利。
    他总是把自己活成水,却忘了千种水有千种风情,譬如他脚下奔流不息的水,这是摧枯拉朽的力量。
    他周身轻轻地打起漩涡,愈演愈烈、愈演愈烈,直到周怀瑾这一剑抵至他眼睫,他睁开了不知何时闭上的双眼,眼中是盛放的精光。
    他朗声大笑道:“多谢先生相助,老夫去也!”
    练武的人总是对破碎虚空有很多的向往,也有很多的幻想,他们总以为破碎虚空应该是一件震撼天地,叫天下人为之惊动的大事,可是当这一幕真的发生在他们眼前的时候,这才发现,原来破碎虚空就像是一滴水投入大海,悄无声息。
    只留下一只在江上失去了控制,滴溜溜打转儿的小舟。
    寇仲抹了一把汗——原来他竟然已经看出汗了!
    他又替徐子陵也把汗擦去,忽然感慨道:“陵少,我这辈子从没想过这样的事竟然是真的。”
    徐子陵笑道:“那你现在肯定想到了。”
    不仅想到了,还要去做。
    他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敢想敢做的人,因为他身后总还有一个人支持着他,替他出谋划策。
    寇仲握住他的手:“我们要一起走,不然那还有什么意思?”
    寇仲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他得了天下,徐子陵就要离开,可是徐子陵离开了,留他一个人,他要这天下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回扬州城卖包子。
    但是他又来不及细想这一闪而过的念头,因为周怀瑾慢慢地、慢慢地转过身来,忽然道:“我也要走了。”
    徐子陵道:“前辈你还没说什么样的算有缘人呢!”
    他们得了人家的好处,总不能这一个忙也帮不了吧?
    周怀瑾勾起一抹笑,那笑容里说不出来的促狭,他道:“皇天之下,一人之上。这便是我的有缘人。”
    “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徐子陵喃喃道:“这是什么人?”
    然而等他再抬起头,却发现船头处已空无一人。
    他苦笑道:“前辈真是给我们出了一个大难题!”
    寇仲也苦笑道:“不止不止,难道你忘啦,我们的东西还在他那里!”
    徐子陵叹口气:“就算先生当时想给我们,我们也拿不了。”
    寇仲摇摇头道:“我现在知道了为什么他们都向着李家那小子了!”
    徐子陵吃了一惊,他是怎样才说出这样丧气的话来?
    寇仲接着道:“人家早已放眼天下,而我却还惦记着那点东西。”
    徐子陵不由得嘴里发苦,搂过他的肩膀安慰道:“至少他当初可比我们好多啦!何况我们不是还有钱么!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不也走过来了么?”
    寇仲将头埋进他的肩窝,闷闷道:“陵少,我越发的觉得我已经离不开你啦!”
    徐子陵拍拍他的后背:“你知道,我在的。”
    寇仲赌气的想:你不是,你的心已经一半留在了蜀中啦!要不是我还拖累着你、要不是……
    好在李元吉他们都没追上来,所以他们还有幸在这里说说闲话。
    这样的时光又能有多久呢?
    至少最近一段时间,大家要讨论的都是这一件事啦!
    而百年之后,庞斑收了蒙古皇族方夜羽为徒,被人尊称为魔师。
    八思巴作为蒙古第一帝师被追封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此后蒙古帝师都有这样的尊称。
    庞斑之时,唐时地宫现世,里面存放的是当时飞升的天下第一高手的秘宝,是由后来跟着飞升的双龙亲自督建而成,并留下密语,有缘者可得之。
    而这缘分的标准正是八个字:“皇天之下,一人之上”。
    庞斑大喜,率领魔宫众人打开地宫,得到了一枚锦盒,虽然受到了以慈航静斋为首的种种势力的阻拦,他还是成功的开启了宝匣。
    里面是一只薄册,里面记载了一首诗。
    “人生同大梦,梦与觉谁分?况此梦中梦,悠哉何足云。”
    作者有话要说:  周周:略略略,你就做梦去吧!
    这句诗来自于白居易的《和送刘道士游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