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98页

      李悦撇了撇嘴:“这算什么富庶啊,臣弟记得之前看过一些闲书,说是极西之地那边,住着许多跟昆仑奴一样的人,那里才是真的富庶,土里几乎都流油的那种,那里一年四季温暖如春,原野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动物,有那种体型比咱们这边大象还要大一圈的大象,还有一种脖子比身体还长的鹿,每年到了一定的时候,都有几千万头动物进行大规模的迁徙,而且其中近半都是牛马这样的大型动物!”
    动物又不是随便就能养那么多的,像是上林苑,地方那么大,还是人工养殖,才能豢养多少动物,一想到几千万头这个数量,李治稍微一算这些动物每天要吃掉的东西,顿时就倒吸了一口凉气,他难以置信地问道:“这世上真有这样的地方?”
    李悦肯定地点了点头,说道:“人家都写在书上了,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不像是胡编乱造,而且就算是有些出入,应该出入也不会大吧!”
    李治恨不得捶胸顿足,这等好地方,怎么就不是大唐的呢!有那样的地方,光是那些牛马,就足够大唐的百姓天天吃肉了啊!结果听李悦说,那里还在极西之地,比大食,大秦还要遥远,就算是憧憬,那也过不去啊!
    结果又听李悦说道:“海外也有许多地方跟占城差不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那些地方用来种地再好不过了,咱们完全可以发展海贸,用咱们这边的东西跟那些地方换粮食,这样的话,咱们大唐以后就不会缺粮了!”
    李治顿时觉得有些心动,可惜的是,出海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不过,发展海贸什么的,的确可以考虑一下。
    武皇后却是饶有兴致地看着李悦:“十五郎知道的事情倒是不少!”
    李悦也很坦然:“宁州那边西域的商人很多,其中还有一些就是来自大食的,大食他们也有一部分领土近海,因此,他们那边航海技术其实非常发达,据说江南那边,就有大食的商人通过海路到中原。他们的文明也非常古老,在数学,星象上头也有很深的研究,臣弟跟他们交流过这方面的消息,却是受益匪浅!”
    大唐虽说很是开放,但是心里头还是觉得那些胡人是比不上自己的,自然想不到要向他们学习,这会儿听说李悦居然会跟那些胡商交流,一边觉得有些愕然,一边也感慨李悦的好学,也难怪李悦能搞出这么多东西来了。
    “十五郎听起来对出海很感兴趣?”武皇后听出了李悦对于海外的憧憬,不免问道。
    李悦点了点头,笑嘻嘻地说道:“当然啦,一直以来,我的征程就是星辰大海呢!”
    武皇后跟李治对视了一眼,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李悦瞧这两人的互动,心中也有些激动,看样子,自己之后改封,是真有可能被封到海边上某个地方呢!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马车又停到了长安城外。
    帝后二人通过这轨道马车走了一圈,造成的轰动比起前一天看到李悦从车上下来更甚,送帝后二人回宫之后,李悦还没到自个王府呢,就发现自家王府外面几乎是挤满了人,一个个挥舞着手里的拜帖,喊着自家主人的名号,狂热得像是到了某个演唱会外面的应援现场,李悦看到这副场景,差点没掉头就跑,结果还没等到他掉头呢,他的马车就被人拦住了,拦住他的自然是他难以拒绝的人。
    第68章
    拦住李悦的是新城公主,新城公主自从跟长孙诠和离之后,就如同变了一个人一般,她不像是从前一样,对于朝政丝毫不关心了,她开始热衷于结交年轻的士子,也开始跟皇亲国戚的圈子有了更多的往来。
    这也是高阳公主提醒她的,用高阳公主的话说,你一直就是除了兄弟就是丈夫的模样,这简直就是将自己的命运都寄托在了他们身上,平常的时候还好,李治不会没事真的就让你这个妹妹伤心,驸马呢,但凡是有点脑子的,都不会跟你过不去,让你不爽。可是,真到了利益攸关的时候,其实他们都不会考虑你的感受,所以,你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影响力,如此,即便是将来再出现什么情况,对方也必须要顾虑到你的心意。
    一开始新城公主还觉得没这个必要,但是高阳公主一句话就说服了她:“若是圣人让你再嫁呢?你能选择你未来的驸马吗?”
    大唐的公主数量也好几十了,但是,就算是二嫁,她们的选择其实也是有限的。像是新城公主这样的身份,她的婚姻对于皇室来说有着很大的价值,因为她是李治还活着的唯一的同母姐妹,这就意味着,她的婚姻比起其他公主的婚姻价值更大,所以,即便是二嫁,李治大概率选择的也会是功臣之后,而且这个功臣还应该是那种正当权的,要不然怎么配得上他嫡亲的妹妹呢?
    一想到这个,新城公主就有些不自在,她一点也不想再嫁,一方面,她对长孙诠还有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对婚姻失去了信心。作为公主,当不了官,但是,她们天然有能力让自己更加接近权力。
    新城公主这一年在长安名声很大,她经常在自己的别院,甚至是芙蓉园举办诗会文会,好几个士子在她的诗会文会上打出了名声,顿时就在长安城打出了局面。李治还没有找到机会对科举进行改革,之前是李治在朝堂上还没能真正打开局面,后来长孙无忌被贬谪之后,一方面还没到科举之年,另一方面却是因为还没有合适的时机,总要在某次科举之中出现了大范围的舞弊不公事件,他才能名正言顺地对科举进行改革,要不然的话,下面那些朝臣难免要生出抗拒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