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89页

      秦姝沉默不语,她总算知道她为什么总对谢百龄青眼相加,这脑子是跟钟婉一个路数吧,甚至比钟婉还要灵光点。
    “卿为首相,可放手去做。”
    按照大趋势来说,许多年后,奴婢可能不复存在,但绝对不是现在就丢掉,如果换个角度,提前给这件事打下地基,以后可以想象出来的动荡能减轻一些。
    谢百龄听到秦姝要他做首相,眼都没眨,直接应下,比钟婉和赵嘉敏封相的时候爽快多了。
    一时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谢百龄身上,御史台和他的缘分由来已久,老熟人了,参他的折子如雪花般飘来,第一本参他以前的黑历史,虐待犯人,第二本参他媚上谄君,第三本参他不尊法纪。
    御史参奏是有指标的,每月要参多少人,都是绩效,就拿谢百龄冲业绩了,这么个人做首相,心里不安啊。
    但是,女皇陛下的心意无人可改,拜相仪式开始了准备工作。
    丞相们被后来居上,钟婉不好说什么,赵嘉敏脸皮薄,其他两位秦姝从来不听他们的。
    吴文宾有话说了,天天在太子耳边吹风,“殿下不喜谢百龄,若有一日殿下得继大位,留这么一个首相,该如何是好?”
    太子有些犹豫,看向夏弥。
    夏弥当没看见他求助,“陛下用人自有陛下的道理,不会无缘由拜相,殿下自己好好想想。”
    太子模模糊糊的,想不出来。
    夏弥也不想戳破提醒,明白说出来了,万一被人知道,就是个窥测君心的罪名。
    谢百龄风风火火上任,开始废私奴婢的大业,以首相的身份下令驱除各家私奴。就算转换为雇佣,原本的私奴不能在原来的主家里,不然就没意义了。
    秦姝甚至分了京城部分军权给他,好执行律令。
    谢首相风光无两,似乎连赵嘉敏和钟婉的声势都被压下去了。
    部分人家不满这样的变化,虽然他们可以用官奴,但是官奴的籍贯很完整,没有私奴方便,尤其还有很多男主人和美婢们有一腿。
    淮安侯就是其中之一,他养了个很喜欢的通房,裕丰郡夫人也不是不能容人的,平日坐享齐人之福,美得不行,结果这么一来,通房丫头要回家了,还不能弄回自己家,他非常不开心。
    贵妇们也不太喜欢这样的搞法,燕朝有律,不纳良籍女子为妾,小妾们都是奴籍,卖身契攥在自己手里,不高兴了就能找牙婆卖掉,这下好了,小妾都成良籍了,地位明显提高,还怎么过?
    从几家丞相府开始驱散私奴,今天轮到淮安侯府,俞邝和美妾抱头痛哭,恋恋不舍,“美娘啊,我会接你回来,纳你过门的。”
    美娘也哭,被军士拉走时回头,挥出尔康手,“俞郎,不要忘了我啊。”
    旁观的谢百龄:“……”
    不仅主家不满意,官奴们十分羡慕私奴,都是奴籍,凭什么私奴解放了,他们还要子子孙孙做牛做马?羡慕羡慕着就变态了,搞出了一些事情来。
    就好比济南郡王府上,最开始立府,奴婢全是官奴,后来陆续有人送奴婢来,官奴有私奴也有,也因为这样的原因,两者比例非常不平衡,官奴不满私奴变为良民,联合起来欺负私奴。
    这天三郎照常去练武,在垂花门外旁观了一场世纪大战。
    私奴婢向来出身市井,什么都怕就是不怕事,和官奴们战成一团,又是扯头发又是用指甲划脸,简直叹为观止。
    三郎大跌眼镜,看完一场,人家都在中场休息了,才想起喊停,“都给我住手!”
    郡王府上的管事都是男人,不好管丫鬟,三郎只好去东宫求助,求太子妃借个女官给他,好好理下家务。
    太子妃听了之后,爽快答应了。
    奴婢大战还不算完,淮安侯俞邝聚集了一大波狐朋狗友,想给谢百龄一个教训,最好能让他收回律令,美娘还能留在他身边。
    作者有话要说:
    保证不虐保证不虐保证不虐
    47、名分之争
    俞邝不仅自己主谋,还联系了一大批勋贵,各方都有,
    谢百龄的长子在本次科考得了二甲,外任做了父母官,也巧,做的当初谢百龄外任的地方,江州。
    小谢家底不厚,单刀赴任江南去做县令,刚到长江上船,船居然沉了,满船的人都下了水,小谢生在西北,不通水性,直接淹死了。
    讣告传到京城,首相府全是上门吊唁的。
    谢家正乱糟糟的,谢夫人伤心理不了事,大门一关,闭门谢客。三郎作为长安里情报最灵通的人之一,登门淮安侯府。
    “你干的?”
    “……我干的。”
    三郎没接着问下去,再问也没意义了。
    俞邝抱着头,忍不了他这么安静,“我真的没想弄死他儿子。”
    真是意外啊,想给谢百龄一个警告而已,谁想结仇?
    三郎反问:“弄出这种事你不想也是想了。”
    俞邝瘫坐在石头上,“那怎么办?”
    三郎思考片刻,“你千万不要承认是你干的,一定咬死是意外,没有证据……对了,你手脚干净吗?”
    俞邝迷茫:“我不知道啊。”
    三郎:“……”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说的就是俞邝,三郎派黑衣铁卫火速去长江,一是销毁证据,二是查清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