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70页

      只要天降的校尉被他们打趴,他们就有理由联合请命,撸了他的军职。
    要是没被打趴,这个校尉他们也就认了。
    总之,军队里看重的都是真本事。
    明溪趁着换人的空档,站在演武台上,环视围场边乌泱泱的人头。
    “打他!”
    “往死里揍他!”
    魏博牙兵,排外属实名不虚传。
    在明溪把第三个登台的大汉打下演武台后,这桩热闹达到顶峰。
    薛义山和田英相继出现在演武台前,观看魏博牙兵的传统——车轮战外来人。
    田英数了数排队的人,嗓门洪亮:“从第十二个开始,后面的人都散了,也不怕胜之不武,惹人笑话。”
    哪有这么欺负人的?二三十个车轮战一个。
    当年薛义山以外人的身份,一入牙军便为校尉,总对战了十四个,就得到承认。
    自打重生后,力贯千钧明溪挂着就没卸下过。只要肚子吃饱了,她有的是力气,和多少人比试,她不是很在意。
    因是比试,不好见血,比试双方都没有用武器。
    明溪一个箭步上前,右腿插入大汉的双腿之间,左腿微曲。她一把扣住大汉的手腕,扭了一转后上身倾斜,给人来了个过肩摔。
    明溪速度极快,大汉才跌到地上,她立即转换姿势,用坚硬的膝盖抵着大汉的喉咙,稍稍用力,大汉的脸就涨成酱紫色。
    “认输,我认输!”大汉艰难地喊道。
    明溪闻声松开大汉,慢条斯理起身,鬼面具跟着她的头向上扬起,露出一截下巴。
    哪怕隔着鬼面具,在场中人还是感受到了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傲气。
    “此子颇有我当年的风范。”薛义山浑浊的眼睛半眯,似乎回忆起了从前他力战群雄的时候。
    田英表面上神色不改,实则心里震惊的不行。
    旁人不知,她却是知道台上的所谓“小郎君”是女郎的事实。
    这已经是第四个人,她竟然还如此轻松,实在叫她不可思议。
    这样的女郎,怎么可能出身琅琊明家,明家也配?
    第四人垂头丧气地走下演武台,第五人上场。
    第五人身型瘦小,速度极为迅捷,而且出手就是杀招,看着像是做刺客的。
    明溪险些被他锁住喉咙,幸好她反应不慢,下腰一躲,接着后翻,借势踢向第五人。
    虽然没有踢到人,却把他逼退几步,使她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
    明溪站定后主动出击,趁第五人还没来得及站稳,一连串挥拳,把人逼到演武台边。
    第五人想躲,明溪直接飞起一脚,踢中第五人的胸口,把他踢下演武台。
    “下一位。”明溪摘下面具,露出大汗淋漓的脸庞。
    她的眼睛比天上的星星还要闪烁,胸脯随着粗重的喘息声一上一下。她的脖子裹着红巾,正好遮挡住光滑的喉咙。
    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众人看清她的面貌后,不由得怔愣片刻。
    果然是面若好女,秀气异常。
    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的小郎君,连战五人。
    谁不喜欢貌美又能干的小郎君呢?
    薛义山想起那日他为自己解围,满意道:“我老薛已有十二位义子,本不打算再收义子。错过此子实在可惜,夫人意下如何?”
    田英的心思都在战第六人的明溪身上,没听清楚薛义山说什么。
    她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反应过来,后知后觉问道:“你不是说再收孩子,只收义女吗?”
    “我真收一个义女,还不得跪死在搓衣板上,”薛义山惋惜直叹,“罢了,注定我没女儿缘。”
    田英看他唉声叹气的样子,忽然想看看等明溪的女儿身暴露后,他会是什么反应。
    “好啊,那就收她为子。”
    比试到第十人,明溪叫了声停。大家都以为他支撑不住,准备认输。
    明溪接过老五扔来的水囊和肉饼,边啃边说:“等我吃完。”
    她都这么说了,后面的人也不好意思不准她吃,怕落个胜之不武的名声。
    明溪狼吞虎咽吃完肉饼,把水囊扔回给老五,随意抹了把嘴,点点头:“继续。”
    她说话时,就像寻常吃饭睡觉一样,浑然没有一点紧迫感。
    比试一直持续到黄昏时分,明溪连战十五人,她把第十五人举过头顶,抛下演武台。
    她站在演武台的中央,睥睨四方:“还有没有人?”
    两万牙军,人自然是有的。
    但敢上台的,却是没有了。
    薛义山哈哈一笑,慢慢走上演武台,四周响起此起彼伏的问候声。
    “将军。”
    “参见将军。”
    “节帅。”
    薛义山握住明溪的皮手腕,将她的手举过头顶,大声宣布。
    “从今天起,明石就是我薛义山的第十三子。”
    第130章 现实世界8
    下场后, 薛义山揽着明溪的肩膀就往军营里的小院走。
    明溪看了眼顿时噘起嘴的田英,心说拯救一下薛义山。
    哪知薛义山攀着她的手,随着她的挣扎而加大了力道。
    薛义山只当明溪腼腆, 用力箍着她的肩膀,絮絮叨叨道:“不要不好意思,今天咱爷俩好好喝上一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