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
祈福,以求今生和来世的幸福平安。
环顾四周,可见飘扬的五色经幡,耳边传来呢喃低沉的佛音,袅袅升起的烟火也隐约可见……这里虽然人多,但却不会让人觉得拘束,反倒是让人生出一种莫名的心安和沉淀。
愿意静下来,就这么看着、听着,是那么的舒心畅达。
站在门前的小广场上,可以看见大昭寺大门的全貌。
门前有颗被围墙围起来的大树,据说那是当年文成公主亲手栽种的柳树,大家都称它‘公主柳’。
树旁的那块石碑,则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以藏汉两种文字分别刻写。
整个大昭寺的方位布局,和内地的寺院有些不同,它是坐东面西。
从小广场到大门的这段路上,可以看见不少的朝拜者。
站在正门右侧的游客入口处,安青看着旁边虔诚朝拜的信徒们,看着他们起身、跪下、再起身、再跪下,心里突然觉得,眼前这虔诚的一幕便是这雪域高原上独有的风景了,也是这世间难得的虔诚信仰。
一个磕长头的人突然站了起来,正好就在安青旁边。
安青不由得将目光收回,继而停留在他的身上。
安青站在他旁边,如此近距离,自然看到了他额头上的尘土,也看到了他双手合十之时,黝黑粗糙的手背,以及他指尖上的黑泥。
也许现在这个样子,有人会觉得他们的样子有些脏,但安青看见在这件‘脏’的‘外衣’底下,裹藏着一颗无比干净纯澈的心。
他心中的信仰,便是如同生命一般珍贵之物。
还未进去,就已经在外面如此虔诚地磕长头。或许,对于这些虔诚地信徒而言,朝圣之路不仅仅是现实中那段需要用脚步去丈量的距离,需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去跨过的征程,更是心中的那段坚定的信念长征。
寺内寺外,身体和心灵,无外乎此。
只有一个人的心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时候,才会不去计较自己的衣服和身体是否染了尘土。
这些不过只是身外之物!
心即是身,心诚之人,神灵又怎会归罪你的身是否干净不染尘土呢?你又何苦要被一些俗物所拘泥束缚呢?
也许,这便是身外无物!
又或许是因为他们从小生长在这片雪域之上,流转与神山圣湖之间,所以他们不喜欢研究人性,但是却更信奉大自然。
因为他们相信,今天和未来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是神灵的庇佑。
所以,他们不会去计较自己是否光鲜亮丽,而更多的则是去深究自己的内心深处:对这里的神山圣湖、对这寺庙里的神灵、对自己从小生长在这里的这片土地是否热爱,是否敬畏,是否虔诚?
人与万物共生于天地自然间!
但似乎到了现在,很少会有人对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天地,和我们共生于这自然世界的其它生物保持一种友好、和善、尊重的态度。
也许是伴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所以我们渐渐把这些本质纯朴遗忘了。
而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在这大昭寺的门前,似有一声声的呼唤自远方传来,正在唤醒心底里的质朴和明善。
想到这里,安青心中对他们的敬佩便如同大昭寺里的酥油灯一样,长明于寺里,不灭于心间。
这大昭寺里的酥油灯之所以长明不灭,是因为这里的酥油灯俱是由当地的信徒负责添加酥油。
日日添加,时时守护。
从不会缺席,更加不会遗忘。
这是一种,或许可以称之为‘责任’,但更多的,或许更为恰当的解释,应该是一种根植于心间的虔诚信仰。
添的是酥油,倾注的则是虔诚,供奉的乃是心中最至高无上的神灵。
万盏油灯日日夜夜在此守护,长明不灭的光照亮了里面的神佛,也照进了信徒的心底。
导游刚才曾细致地向大家讲解过,这大昭寺乃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它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是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
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安青看着门里磕长头的信徒们身下的青石板,那里早已留下来他们等身长头的深深叩拜的印痕。
……
跟着大家走进了大昭寺,发现里面也有不少磕长头的信徒。
大昭寺的房顶不同于布达拉宫的红色,庄严而威仪,它金光闪闪似有佛光一般。
房檐下则是挂着巾幡,上面的图案饱含着独特的藏文化色彩和当地的宗教元素。
院落东侧便是数排长明不灭的酥油灯,小火苗偶尔会随